:::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649
戰後的景色-資源代表圖
web 戰後的景色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戰後初期的高雄港,經歷戰爭的破壞,景象滿目瘡痍,港內到處都是沈船,嚴重影響高雄港的營運。戰後初期,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日治時期的高雄港務局後,沿用日治時期的名稱,於十二月一日正式成立高雄港務局,首任局長為陳竹梅。此後,政府著手高雄港的重建工作,首先恢復日治時期的舊有設施,如蓬萊、鹽埕、苓雅等地區的碼頭,計有21個。其他如倉庫、船渠等設備的重整。就在高雄港百廢待舉之際,不幸於民國38年8月23日發生「眾利」軍用船爆炸事件。不但使高雄港當時最優秀的十號深水碼頭沈陷,亦波及附近的港灣設備。此次爆炸,造成極大的損失,高雄港的復原工作,遲至民國四十四年才告完成。
點閱數24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埃及的生產環境-資源代表圖
web 埃及的生產環境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為了農業灌溉,埃及人很早就有水利灌溉的設施,在尼羅河上修建水利設施。定期的氾濫帶來的固定獲利,也造成了埃及社會發展的複雜化。
點閱數28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7-12-04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歌仔戲科」前身為「國立復興劇藝實驗學校歌仔戲科」,成立於1994年,在1997年與「國立國光戲劇學校」合併升格為專科學校。歌仔戲科曾經聘請的師資有,廖瓊枝、陳美雲、唐美雲、王金櫻、許秀年、呂雪鳳等歌仔戲界的資深藝人擔任;在樂器文武場方面,則聘請有柯銘峰、劉文亮等老師。課程內容教授,國中部課程有:戲曲教唱、身段練習、基本功夫、識譜聽音、歌仔戲語文、容裝臉譜、排練演出;高中部課程有:發聲訓練、臺灣戲劇史、歌仔戲語文、戲曲觀摩討論、劇藝分科、劇藝舞蹈、角色分析、舞台管理、藝術導論等。國中階段課程為歌仔戲的基礎,高中階段不僅內容加深,且加入劇場觀念,分析角色及劇場分工。對於戲曲的唱腔、身段、韻白、劇本,學生們都必須涉獵。歌仔戲科學生每年都會舉行畢業公演,且為推廣歌仔戲,更深入到社區學校、廟會、文化中心、國家戲劇院等地演出,且遠赴美國、日本公演,進行文化交流。所以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的歌仔戲科,讓歌仔戲透過學校體系能夠繼續傳承。歌仔戲仍受部份民眾喜愛,如臺北社區大學也開設「歌仔戲研習班」,學員結業時公演《陳三五娘》、《山伯英臺》成果豐碩;某些歌仔戲班也開設「歌仔戲研習班」,招收有興趣學戲的學員,由劇團的演員直接擔任老師指導學員。
點閱數816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07-12-04
董家林古城-資源代表圖
web 董家林古城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20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區琉璃河鎮東北的董家林村發現一座北京地區迄今年代最久的古城址,董家林古城址位在西山腳下一塊寬闊的高台平地上,琉璃河(又稱大石河,古稱聖水)自北向南流,而古城正好位於河灣地帶。經過考古發掘測定,這座古城大致成東西向的長方形,北墻墻基保存較好,南部城基已遭琉璃河沖毀,東西城基各殘留北半段,在靠城牆東北角處發現有用卵石砌成的排水道,此應為由城內向城外排水的通道,城外尚有城壕環繞,顯示當時可能是利用護城河作為城市防衛設施的。城內中部偏北為宮殿區,因為有發現宮殿建築的夯土台基和陶質繩紋水管等,在宮殿區的西南部有可能為大型活動(如祭祀活動)的場所,因為有發現四處用於祭祀的牛馬坑和占卜用的甲骨,其中有三片甲骨上刻有”用貞”、”成周”、”其馭□□”文字。城內西北部則為手工業作坊區和平民生活區,在這裡發現有居住、窖穴基址。在這座古城東南一里處某村發現西周時期的大型墓葬群,墓葬群中出土的大量陪葬品中有許多青銅兵器和禮器,其上的銘文紀錄了伯矩受到燕侯賞賜的情況以及堇奉匽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保(召公)進獻食物,受到召公賞賜之事,這正好印證了文獻記載召公本人未到燕地而以長子就封的事實。銘文和文獻的相互印證提供了西周燕國始封於此的有力證據,因此董家林古城被確認為燕國的始封都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不過再由墓葬情況來看西周晚期已無高等級的墓葬,只有小型墓葬,由此判斷董家林古城到西周晚期已從燕國的都城變為一般的居民點,也就是說董家林古城作為燕國都城的使用時間只有在西周早中期。
點閱數69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戊戌政變的影響-資源代表圖
web 戊戌政變的影響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一、戊戌政變後守舊派推翻所有的新政,僅留下徒具空殼的京師大學堂。維新派勢力受挫,政治氣氛轉趨保守,加深了清廷與民間知識份子的鴻溝。二、戊戌政變時,康有為、梁啟超在外人幫助下脫逃海外,外人甚至進一步關切光緒遭到軟禁的問題,使慈禧太后等守舊派遷怒洋人,在庚子拳亂中處理失當造成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簽訂辛丑合約被迫賠款。三、經過維新派的宣傳鼓吹,各地學會、報紙、學校紛紛成立、民智為之大開,中央的新政雖然失敗,但是講求新學、期待改革的熱潮,並沒有消失,這些知識份子,仍舊在改革或革命的救國道路上,繼續奮鬥前進。
點閱數514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7-12-04
五大傳統名菜-資源代表圖
web 五大傳統名菜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八大菜系之中,並沒有北京菜。不過北京身為“首善之區”,為了滿足歷代皇室、士大夫和商賈等各階層人士的飲食需要,因此集中了大江南北最豐美的食品﹔同時,作為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北京又得以不斷地吸收國內外飲食的精華,形成了五花八門、南北風味皆有的地區。所以說北京的飲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歷代中國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北京菜又稱京菜,是由具北京風味的山東菜、市肆菜、譚家菜等、民族清真菜和宮廷五種風味的菜肴組合而成。北京地方風味菜主要由魯菜轉化而來,又受到其他菜系的影響,所以品種、口味均有變化。如砂鍋居的白肉菜係本是滿洲風味,全聚德烤鴨來自山東,東來順、鴻賓樓、烤肉季等則為自成體系的回族風味。此外,京菜的“重要成員”──官府菜,以譚家菜和厲家菜為主,是由一些頗講究飲食的南方漢族官僚或滿洲貴族由府邸家廚的手藝發展而來。京菜最上層的宮廷菜,則是經過歷代御廚不斷改善的產物,它揉和滿漢,品種繁多,極為精緻鮮美。歷經百年的發展,現在“北京烤鴨、宮廷菜、譚家菜、烤肉、涮羊肉”並稱為北京五大傳統名菜。宮廷菜代表-北京的”仿膳飯庄”是中國第一家專營正統宮廷風味的著名飯庄,開業已70餘年,最初是由宮廷御膳房的廚師所開設。多年來它把挖掘和發展宮廷名菜作為經營宗旨。“滿漢全席”是它獨有的最佳菜肴。這種當年的宮廷御膳,始於乾隆年間,那時正處於所謂“康乾盛世”,清帝把全國進貢的滿漢名菜集中起來,大辦筵席,賜宴群臣。他們把宮中滿席與漢席的特色融為一體,在同一宴會上出現,形成了包括“禽八珍”、“海八珍”、“山八珍”、“草八珍”等為主的滿漢全席。經過滿漢名廚的精心烹製,做出134道熱菜,48道冷葷以及點心、水果等等。可謂匯合了滿、漢、南北品味之精華,豐富多彩,蔚為大觀。應該說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最高檔次。直到當代恢復了這種宮廷御宴之後,博得了中外客人的贊揚,認為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絕。尤其仿膳飯庄不僅在飲食上學習宮廷,連內部裝潢、服務生的穿著等都能讓人感受到猶如置身在古代宮廷中用餐。官府菜代表-在官府菜中最著名的是譚家菜。譚家菜流傳到社會上來後,有人說:戲界無腔不學譚(譚叫天即譚鑫培),食界無口不誇譚(指譚家菜)。譚家菜出自清末官僚譚宗浚家中,流傳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了。譚宗浚一生酷愛珍饈美味,作京官時,便熱衷在同僚中相互宴請,而譚宗浚之子譚瑑青講究飲食更過於其父。所以譚家常不惜重資禮聘京師名廚,將技術學到手,隨請隨辭,不斷吸收各派名廚之長,精益求精,獨創一派。不過可惜譚宗浚後期,因仕途不順,鬱鬱而終。最後,譚瑑青落到了這樣的地步:不得不將自家大名鼎鼎的譚家菜拿出來變相營業,以獲得一些收入,補貼入不敷出的家用。譚家菜就是這樣逐漸流入了社會,並且名聲日噪。食界無口不誇譚之說,便是出自這一時期。涮羊肉代表-涮羊肉是源自蒙古的回教清真菜,此菜的炊具?做法?吃法均十分獨特。火鍋既是炊具又是食具﹐吃時以生料上桌﹐邊涮邊吃﹐味道異常鮮美獨特。在北京最出名的涮羊肉就是具有百年歷史的「東來順飯莊」。東來順創建於1903年,具有選料精、糖蒜脆、調料全、火鍋旺這四大特色,所以北京人說「涮羊肉,何處嫩,要屬東來順」。東來順的羊肉是從內蒙古來的大尾巴綿羊肉,由刀工精湛的廚師切出既薄又整齊的羊肉片,這樣精緻的羊肉片涮過後既沒有羶味也不油膩,再沾上東來順講究的調料實在是非常好吃。烤鴨代表-北京有一句順口溜:「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北京烤鴨是以北京特產填鴨烤製而成,曾是元?明?清歷代宮廷御膳珍品。後來傳入民間,成為京菜之首,獨步中國食壇,譽滿全球。著名的全鴨席即是以烤鴨為主菜設置的,北京有名的烤鴨店有很多家,其中以「全聚德」、「便宜坊」等名氣最為響亮。全聚德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開業,創辦人是楊全仁,烤鴨的製作方式是掛爐烤鴨,即直接將鴨子掛在爐內,以果木燒烤,所以烤出來的鴨子呈棗紅色﹐外皮像綢布一樣光潔漂亮﹐吃起來皮脆?肉嫩?香酥?細膩,用荷葉餅塗上甜麵醬放上片好的鴨肉和蔥條,是最適合的吃法。便宜坊與全聚德一樣都是上百年歷史的老店,賣的也是烤鴨,但是作法卻完全不同,它是燜爐烤鴨,靠的是燜的功夫在鴨肚內灌入老湯,使其外烤內煮的過程中受熱均勻,這樣燜出來的烤鴨才會好吃。烤肉代表-「烤肉季」是有名的烤肉大餐,在這裡以烤羊肉為主,所用的羊肉都是駱駝隊經張家口外馱進來的羔羊,羔羊吃的是壩上的草,所以吃起來不僅肉質鮮嫩,且不會有羊羶味,經過調味烤熟後香味四溢,肥瘦肉搭配得宜。
點閱數55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土地公的傳說-資源代表圖
web 土地公的傳說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土地神的傳說非常多,大都是以慈眉善目的老爺爺形象居多,所以大家都尊稱為土地公。土地公的傳說不外下列四種:1.在傳說中,土地公是專精農事,熱心公益,指導人們從事農耕,農作物獲得大豐收,人們感念他的恩德,所以蓋廟祭祀。2.土地公是為民除害,與大蛇搏鬥而犧牲自己生命。3.土地公是愛民如子,體恤民間疾苦,人們所尊敬的好官。4.土地公是個認真盡職的僕人,為了保護小姐,把所有的衣服給小姐穿,自己活活被凍死,人們感念他的忠誠,所以蓋建廟祭祀。這位慈眉善目爺爺的名字叫做「張福德」,所以土地公又稱為「福德正神」。在人們心目中,土地公從掌管土地的神明逐漸轉變成能夠能夠為民除害、體恤民間疾苦的掌管雜務之神。
點閱數683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07-12-04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資源代表圖
web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日本政府及臺灣總督府對於留學教育並不加干涉或限制,但臺灣內部教育機會不均等,中高等教育及教學資源缺乏,加上時代潮流的刺激,造成日治時期留學教育漸成蓬勃發展之勢,尤以留日為最。在日本國內升學遠比臺灣地區升學還要方便,較易取得更高的學歷,讓不少有心向學的學子趨之若鶩,競相留學日本。在臺日人子弟受教權的問題,一直是總督府施行教育政策的關鍵。為了改善高等教育的不足,解決升學問題,銜接日本國內課程。總督府於1922年增設臺北高等學校,先設尋常科,修業年限四年;1925年,增設高等科,分文、理兩科,修業年限三年。統計1928年至1945年的畢業生,共計日籍生2035人,臺籍生591人,兩者之間相差懸殊。日本領台之後,李春生深知日本屬於文明國家,為了讓家族子弟接受近代化學校教育,特意挑選族中子弟,遣送至日本國內就學。其他士紳家庭競相仿效,不約而同地將子弟送往日本受教。留學風氣就此開啟。臺籍學生選擇就讀的科系,以習醫者為數最多,佔百分之六十;習法政者居次,佔百分之十五;文科等所佔比例較小。部分留學歸國畢業生的出路甚廣,不是自行開業,就是被各公私立機關所網羅。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有專精的留學生,投入1920年代以降臺灣的政治及社會運動。有些知識份子也創辦報紙,倡導新文藝等活動,扮演各種運動的先驅者或核心角色。
點閱數39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飲茶的好處-資源代表圖
web 飲茶的好處
李聰超/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醫學上有人標出「營養均衡」+「運動」+「飲茶」為健康長壽之道,其說並非無根據,根據研究資料顯示,茶葉的保健功效大致如下:1.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稱強耐力。2.利尿 3.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UDU)。4.預防蛀牙。5.強化微血管。6.抗菌作用。7.抗細胞突變,防癌作用。 8.減緩衰老。9.預防高血壓。10.降血壓,及預防糖尿病。由此看來,喝茶好處多多,每些人因怕失眠或刺激腸胃而不敢飲茶,甚或見之如畏蛇蠍,實因不知正確飲茶方法所致。白天飲茶,何來夜晚失眠?英國人有下午茶的習慣,也是知其理而行之。飯後飲茶。更能幫助消化、降低血糖、減肥健身。對承受升學壓力的初、高中學生而言,如能多飲茶,就不至於服食安非他命而飲鳩止渴了。心臟血管疾病、癌症是謀殺人體的大敵,而喝茶卻能預防並抗拒此敵犯,為了健康,大家何不適當喝茶試試看。只知喝茶,似乎少了情味,於是盡一部講究泡茶、品茶的藝術來提昇飲茶的水準。茶有多樣,一時也難以細說,本篇單從台灣人喜歡的高山茶,作一介紹,希望野人獻曝,拋磚引玉,就教大家。茶為百病之藥,這句話似乎有點過份,但茶最早被發現和利用,的確是從它的藥用效果開始。在漢朝託名神農而作的藥書《神農本草經》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荼”便是茶的古稱;由此以來,歷代很多有名的醫書如本草綱目、皇帝內經等都有記載關於茶的功效。其中提到茶能明目、益思、久食令人有力銳志和輕身換骨等。這些都是古人憑實踐和身體的感受歸納出來的論據。從現今科學觀點來看,究竟茶是否真的具有這些功\效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茶能提神。但茶之所以能提神,是由於茶含有咖啡因的成份,咖啡因能興奮我們的中樞神經,令睡意減弱,精神振奮,因此上古書說:「荼荈久食,令人有力銳志」,就是這個意思。咖啡因以咖啡命名,故此咖啡亦同樣含有咖啡因,但茶所含的咖啡因和咖啡所含的咖啡因的狀態並不一樣,雖然是類似的物質,但兩者並不相等。根據現今科學家研究所得,長期飲用咖啡因會令身體的血管產生「粥樣硬化」,這種硬化會導致很多心臟血管的疾病如「冠心病」、「血管硬化」等。茶雖含有咖啡因,但由於與一種名為「兒茶素」的物質並存,這種物質以往被人誤認為「丹寧酸」。「丹寧酸」具有癮性,長期服用會導至上癮。根據近幾年科學家所研究指出,茶所含的並不是「丹寧酸」,故此在新近的撰寫的茶書中,再不會看到茶含有「丹寧酸」的字句,取而代之的是「兒茶素」、「多酚類化合物」、「黃銅類化合物」、「兒茶類化合物」等名詞。由於這種物質在不同的茶類中有不同的結構,所以有以上各種名稱,現簡稱為「兒茶素」。兒茶素是一種很特別的物質,當它和咖啡因同時並存的時候,它能制止咖啡因在胃部產生作用,令到咖啡因的弊處不在身體內發揮,但興奮中樞神的功能,卻能如常發揮。除此之外,兒茶素能加強血管壁的韌性,使它大於正常度的百分之二十。換句話說,喝茶的人不單能減緩產生「粥樣硬化」的危險,而且血管的韌性亦大大增加了,降低爆血管的機會。\r科學家曾以白老鼠作實驗:一批經過「兒茶素」注射,另一批則沒有,然後給予高蛋白質的飼料,使牠們產生高血壓的症狀。結果顯示,經過「兒茶素」注射的白老鼠,出現高血壓的情況遠遠低於未經注射「兒茶素」的老鼠。而且血管壁的韌度,在經過三個星期的試驗後,曾注射「兒茶素」的白老鼠完全沒有產生硬化的現象,而未經注射「兒茶素 」的白老鼠則產生硬化的現象。再者,據研究顯示,以同等重量的茶和橙作比較,茶所含的「維他命C」比橙還要高,而且茶中的「維他命C」,是經過一系列製茶技術的高溫處理,同時和「兒茶素」並存,所以具有不容易受高溫破壞,和容易被人體吸收的優點。固此長期飲茶,同樣是可以吸收到均衡的「維他命C」。此外「維他命C」亦是一種有效的抗衰老劑,因它極易和其他物質產生氧化性的結合。人體的衰老原因主要是因為人體內的「不飽和脂肪酸」被過度氧化,以致新陳代謝的能力減弱而引致衰老。「不飽和脂肪酸」被過度氧化,主要是因為「自由基因」,「自由基因」具有很強的活性,很易和其他物質產生氧化性結合,如果身體內有足夠的「維他命C」,便能和「自由基因」作氧化性結合,因而減少對「不飽和脂肪酸」產生氧化,減緩了衰老的時間。另一種西方醫學界常用的抗衰老劑,就是「維他命E」,「維他命E」同樣是極易和其他物質產生氧化性結合的原素,作用和「維他命C」一樣,可以阻擋「自由基因」的氧化。但近幾年來,日本和國內的科學家研究指出,「兒茶素」的抗衰老能力是「維他命E」的二十倍,而且是極容易在人體內貯藏。所以古人說:「茶能輕身換骨」,相信是由此而來。「自由基因」同時是一種致癌元素,在某種情況下,會和身體的細胞產生不正常的氧化性結合,因而形成癌症。如能經常飲用茶,透過「兒茶素」的吸收就能幫助我們抵擋這種病因,減低成癌的機會。最近,在美國完成的研究報告指出,經常飲用綠茶可治療癌病。其實早十多年前,日本福岡大學亦曾完成過一份報告,利用白老鼠作實驗,發現同時在一個容易致癌的環境下,受過「兒茶素」注射的白老鼠並沒有產生癌症的反應,而未經注射的,則全部程現癌症的反應,因而證實了「兒茶素」能對抗癌症的侵入。科學家進一步向有癌症反應的老鼠注射「兒茶素」,一段時間後,發現這群老鼠的癌細胞不再擴散,同時受到控制。因而證明「兒茶素」能慢性治療癌症。茶除了以上的功效外,還有一樣現今社會特別重視的功\效,就是預防受輻射的侵襲。一九四五年,日本廣島、長崎受到原子彈襲擊後,日本受輻射後遺症影響非常之大,產生很多怪異的疾病。在慘痛的教訓後,日本科學家從一大堆統計數字中,發覺一些生活於產茶區而有飲茶習慣的人受到輻射性感染的影響遠遠少於沒有飲茶習慣的人。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後,發覺輻射中對人體破壞最多的是一種名為「鍶90」的元素,它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侵入人體的脊髓神經,破壞中樞神經,它的持久力非常高,需要三十六年才會減低它的殺傷力,是輻射元素中的頭號殺手。而研究結果顯示「兒茶素」能在很短時間內與「鍶90」產生氧化性結合,使它由無色、無味、無臭、無質、無形的輻射性物質變成可以排出體外的物體。故此喜愛在國際網絡上漫遊的朋友,最好能以茶相伴。從以上種種顯示,茶確實對身體有很大的益處,而且它還含有很多其他的元素如氟(幫助鞏固牙齒)和其他較難攝取的維他命和微量金屬元素。所以古人說「茶為百病之藥」,實是言下無虛,古人全憑身體力行的方法去驗證茶的功效,雖然有時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憑著臨床經驗,發現茶對很多病症都有一定的療效。直至現在,很多中國人在生病時,仍然會到藥材舖「執劑茶」來治療。\r茶雖有很多好處,但任何事「物極必反」,飲茶應該持之以恒,不應在身體尚未接受和習慣的情況下,喝過量的茶,尤其在空肚時,是最不宜喝茶,因為茶會刺激胃酸的汾泌,在空肚時會令胃部受損,故此初初喝茶的時候,應少量和淡飲,當開始覺得喜歡和身體可以接受時,才酌量增加份量,但始終不宜過量。大部份的茶類均俱有上述的功效,惟獨是紅茶不能多飲,由於兒茶素在製作過程中,被強迫作深度氧化,幾近於無,而咖啡因則仍然存在。故此長期飲用紅茶的人,仍然會出現心臟血管毛病,因為沒有了兒茶素的制衡,咖啡因的壞影響便能發揮作用。而且沒有了兒茶素和維他命C等有益元素,便失去了一般茶類的療效和抗病能力。\r資料來源:吳覺農《茶經述評》、莊晚芳《茶史散論》、陳椽《茶業通史》、陳宗懋《中國茶經》、《飲茶的科學》、《農業百科全書茶葉卷》、《製茶技術理論》等。
點閱數52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07-12-04
農業成長時期(1954-1967)-資源代表圖
web 農業成長時期(1954-1967)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1954-1967年可說是台灣農業的快速成長時期,是台灣農業支援工業發展使得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期。由於實施「耕者有其田」,大部分農民成為自耕農,提高從農意願,採用勞工密集的耕作方式,政府大力推行農業推廣計畫,擴大生產設施,改善生產技術等配合,各種作物產量不斷提高。這一時期成長較快的有:蘆筍、高樑、香蕉、玉米、柑橘、鳳梨、大豆、麻類、樹薯、花生、洋蔥、茶葉、菸草、小麥、甘藷、稻米、洋菇及甘蔗等。由於經濟發展的結果,國民所得增加,生產水準提高,消費型態開始轉變,水果蔬菜的消費開始增加,於是農業生產也往果菜方面發展。可是由於農業政策措施?了支援工業發展,採用低價糧政策、肥料換榖制度、以及各種歲賦征購、教育捐、水利工程費及農業推廣費用之分攤等措施,都加重農民負擔,所以農產品的產量雖然增加,可是農民所得並無顯著增加。1954年開始,政府實施四年經濟建設計畫,這一期間共實施四期,以促進台灣工業化為目標,當時是以出口農產品所賺的外匯來進口工業原料,在國內生產,並以內銷為主,所謂以進口替代的方式發展工業,所以農業除了提供食品加工業的原料、供應大量的廉價勞工、以及出口最好的農產品—米、糖、香蕉、蘆筍、洋菇等之外,廣大的農村社會也成為當時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這一期間是農業對台灣經濟貢獻最大的時期。但是國內工業產品的市場狹小,於是改以出口擴張的外銷方式來發展,加上當時國際經濟的穩定,因此出口擴張的政策非常有成效,在1963年,工業生產毛額再超過農業生產。
點閱數374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