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0年3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在臺灣復職,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導致中國內戰威脅臺灣安全。美國此時認為臺灣由於日本投降,聯合國在締結對日和約之前,已將臺灣交給國民政府託管,若臺灣被中國共產黨佔領,美國將無力進行軍事干預,決心放棄臺灣。不料,該意見卻在美國國內引發政爭,親蔣的中國遊說團向政府施壓,加上麥卡錫(Joseph Macarthy)以攻擊美國政府內部的共產主義者掀起「紅色掃蕩」的旋風,凡質疑中國國民黨者皆掃到颱風尾。6月,韓戰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爆發,衝擊杜魯門政府,同時,改變美國對臺灣的政策。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要求全體會員國「對反擊武力侵略給予必要的援助」。美國僅將軍隊送往戰場,甚至在聯合國或國會均為許可下,以本身權限下令美國第七艦隊強制執行臺灣的中立化,並發表「臺灣中立化宣言」,指出「臺灣若落入共產主義者手中,即直接威脅全太平洋地域的安全」,故「向第七艦隊下令阻止一切對臺灣的攻擊」,並「向在臺灣的中國政府呼籲,停止所有對中國本土的海空作戰行動。臺灣將來的地位,應待太平洋恢復安全,再以日本締結和約或基於聯合國的考慮作成決定。」韓戰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向美國表示願意派遣軍隊前往朝鮮半島遭拒絕,麥帥則自行前往臺灣,希望合作參戰。結果,麥帥逐漸干預遠東政治事務,遭杜魯門下令解散其職務,調整美國國防策略,將臺灣、菲律賓置於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管理下,並在韓戰結束後繼續防衛臺灣。同時,視臺灣的軍隊是防衛中國共產黨侵犯的軍隊,絕非進攻中國用的軍隊。1952年4月,美國國家安全保障會議建議政府,應該無限期負起防止中國攻擊臺灣的責任。1953年,北朝鮮與南韓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治。1954年,法國與北越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劃下句點,暫以北緯17度為界分治。美國政府衡量韓戰與越戰的情勢,重新檢討其亞洲政策,擔心不相統合的東南亞新興國家陸續被共產主義解放,朝鮮半島的停火使中國有餘力增援北朝鮮。因此,美國採取以自身軍事力為中心,在東南亞集結英、法、澳、紐的力量,形成阻止共產主義發展的防線,從而構想設立讓東南亞國家參與的集體防禦體制。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1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