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談到西醫書籍的翻譯,不可忽略的是日本作為西方醫學轉介的一個重要的知識媒介。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在引進日本科學技術與學習日本現代醫學的過程中,以譯述日文書籍為風尚,張之洞(1837-1909)在《勸學篇.廣譯》中指出:「各西學書之要者,日本皆己譯之,我取經於東洋,力省效速。……譯西書不如譯東書。」因此,除上述留日醫學生譯述的日本西方醫學著作外,不少非留日學者也投入了此項工作,尤以一代學者丁福保為代表的譯介日本之西醫書籍活動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1900年,丁福保刊行通俗西醫常識讀物《衛生學問答》,是他譯介日文西醫學書籍之始。1904年中國醫學會成立,他擔任副會長,在該會發行之《醫學報》上多次撰文介紹解剖學、生理學等西醫知識。1909年他赴南京應兩江總督端方(1861-1911)主持的醫科考試,得最優等行醫證書;同年,奉端方和盛宣懷(1844-1916)之命赴日本考察醫學,調查療養院。在考察之餘,他搜購醫籍古佚書及日人編著之西醫書籍達七、八百種之多。回國後,他邀集有志於醫學的同好,於1910年在上海成立中西醫學研究會,致力中西會通,並創辦醫學書局,發行中西醫學報,兼辦函授教育。丁氏先後翻譯日文醫書68種,又自撰醫書多種,匯總為《丁氏醫學叢書》。叢書內除中醫著作約占十分之一外,其所譯述的日本西醫書籍範圍廣泛而且系統,既包括解剖、生理、衛生學、病理學、診斷學及免疫學等西醫基礎理論方面的著作,如《新撰解剖學講義》、《診斷學大成》、《免疫學一夕談》等等,還包括許多內、外、婦、兒等臨床各科的書。這些西醫書籍內容較之以前翻譯的西醫書籍在知識的廣度和系統性方面均前進了一大步,並且及時介紹西醫的科研新成就。如《免疫一夕談》中就論及了血清免疫,《梅毒六○六法》介紹了1907年德國醫學家發明的治療梅毒(螺旋體)的有效藥物「606」,使中國醫界能很快認識世界醫學的發展。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8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