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24年的國民黨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國民黨「聯俄容共」政策的里程碑,也是該黨邁向「黨國體制」的重要關鍵。大會宣言係由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會同共產黨員瞿秋白、俄顧問鮑羅廷聯合起草,指出中國禍亂實由「帝國主義勾結軍閥」造成;國民黨唯有與民眾結合,方能反對帝國主義,獲致中國的真正自由獨立。為了「重視民眾力量」,國民黨尤其重視民眾運動,在黨中央設置了農民、工人、商人、青年、婦女等部,再以黨團力量推動或指導各地民眾團體的發展。所謂「黨團」,意指在秘密、公開、或半公開的非黨團體中,由黨員組成黨團,擴充黨的勢力,並指揮其行動。在黨的組織架構上,亦仿俄國共黨經驗,層層組織,鞏固領導。從「後見之明」的角度來看,1920年代國民黨的聯俄,種下日後恩怨難解的根源。不過,1924年國民黨在俄國顧問協助下的改組,卻算是國民黨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改造。經此之途,國民黨起死回生;四年以後,進而統一中國,成為全中國的執政黨。而國民黨既然由俄國顧問協助改組,組織結構便呈現濃厚的俄共風格,此即學界所謂的「列寧式政黨」。但就某個角度講,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理論,早在1914年中華革命黨時期即已醞釀;至1924年的改組,遂成定制;1925年《國民政府組織法》,第一條便規定「國民政府受中國國民黨的指導監督,掌理全國政務」,更是將理論明文見諸法律。1925年3月,孫中山溘然長逝。7月,國民黨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在國民政府建立初期(1925-1928年),「黨」與「政」的關係,可概述如下:(一)國民政府為國民黨所創設,故國民黨總理孫中山遺教即為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的最高根本法。(二)國民政府之權力,由國民黨賦予。1928年頒佈的《訓政時期綱領》更明白宣布「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行政權,而治權五項則付託於國民政府」。(三)國民政府主要官吏皆由國民黨議決選任。(四)國民政府之政綱與政策,皆由國民黨決定,國民政府僅為執行機關。(五)國民政府之施政,由國民黨負責監督。不過,國民黨「以俄為師」的結果,仍與列寧式政黨「形似實異」,有若「蘇俄軀殼,中國頭腦」。一來,孫中山等國民黨人,猶受歐美政治理念影響,限制了完全走向列寧式政黨的可能。再者,列寧式政黨以「階級鬥爭」為綱,發動黨組織的「戰鬥」精神,而國民黨根本缺乏這樣的意識型態。況且,列寧式政黨體制需賴龐大而嚴密的基層工作。但國民黨人普遍輕視基層組織,競效高官厚祿;反之,共產黨人平日顯得勇於任事,爭事不爭權。國民黨的宣傳、民眾運動等工作,至是逐漸為共產黨包辦。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3-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