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民國元年的國民黨
自辛亥年武昌起事,至清帝遜位,短短四個月內,三千年的中國君主政體一變為民主政體。中國上下對此前所未見的新局,既不習慣,也不能夠完全理解。表面上,革命後的中國競效歐美民主制度,設置了民主政府與國會組織。實則,社會沈寂依舊,且革命黨人亦缺乏運用民主政治的藝術與經驗,舉措更是往往不切實際。中國要走向民主立憲政體,顯然步履蹣跚。當民國宣告成立,同盟會的聲勢一時大漲,攀附者更是爭先恐後。不過,革命陣營內部的矛盾,不增反減。革命黨元老章太炎疾呼「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在社會上更是有莫大影響,同盟會員亦有公然脫黨者。特別是多數黨員認為武裝革命既告終了,應改為公開政黨;黨內甚至有改選汪精衛為總理的意見,惟汪謙讓拒絕。孫中山雖為黨魁和臨時總統,已難貫徹政見。1912年春,袁世凱繼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總統。同年3月,同盟會取消秘密組織形式,轉型為公開政黨。然而,同盟會派系眾多,內部久有爭執。特別是同盟會要人章太炎與立憲派張謇合組「統一黨」、湖北同盟會人物擁黎元洪設置「民社」,與孫中山敵對。這兩個組織再與反同盟會的「國民協進會」合組「共和黨」,與同盟會相拮抗。共和黨支持袁世凱,同盟會則謀防制之;前者詆後者為暴民黨,後者謂前者是御用黨。不過,兩派在臨時國會皆未過半。1912年8月,同盟會要人宋教仁為了挽救頹勢,乃和臨時國會中的幾個小黨派合組「國民黨」(與日後成立的「中國國民黨」既有關係,但也有區別),一舉奪得臨時國會中的席次優勢。1913年,中國召開正式國會議員選舉,國民黨再次取得勝利。國民黨成立後,孫中山當選為理事長,但是對職務並不積極,交由宋教仁代理。孫中山對國民黨的素質,評價極差,日後嘗形容:「黨魁有似於傀儡,黨員有類於散沙」。國民黨雖取得選舉勝利,未待集會,宋教仁忽遭暗殺身亡,黨也受到了重創。國會開幕後,黨籍議員又受總統袁世凱的分化與收買,再加上政敵「進步黨」(由共和黨、民主黨、統一黨三黨合併而成)的挑戰,使得國民黨難以自存。宋教仁之遇刺身亡,孫中山認定幕後黑手是臨時總統袁世凱,主張立即用暴力方式反擊,收先發制人之效;但是,黃興等人仍主張循法律途徑解決。惟國民黨人幾經蹉跎猶豫,仍於1913年7月舉兵反袁,號曰「二次革命」,不旋踵即為袁世凱的優勢軍力弭平。其實,國民黨表面聲勢浩大,而內部意見紛歧。不待袁軍之到,即已紛紛潰矣。1913年10月6日,國會選出袁世凱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同年11月,袁立即以「叛亂」罪名下令解散國民黨,驅逐國民黨籍國會議員。這造成了國會人數不足,不久國會亦遭解散。袁世凱從此成為獨裁寡頭總統。1915年,集大權一身的袁總統,改國號為「中華帝國」,登基稱帝,史稱「洪憲帝制」。從辛亥革命到洪憲帝制,僅只短短數年,已宣告議會民主政治淪為泡影。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78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75.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