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自從塘沽協定後,便制定對華政策為鼓吹分治,使各省與中央分離。1933年12月議定對華分治方法,務令華北五省(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脫離國民政府。於是先後發動了河北與察哈爾事件,使國民政府失去對河北的控制力,同時將察省主席宋哲元免職,使察省大半淪陷於日人之手。但國民政府並未放棄與日人談判的機會,於是在廣田三原則談判過程下,日軍加緊分割華北的活動。宋哲元為華北非中央系統的有力將領,在撤離察哈爾之後,調防北平。此時日本煽動山西、山東、綏遠等主席,希望華北五省自治,並且希望宋哲元與韓復?盡快表明態度,否則將以武力解決問題。而此時國民政府在四川剿共已近尾聲的情況下,中央政府已確立西南三省的權威,決定對日強硬,準備一戰,使其知難而退,但同時也強調戰爭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日本此時希望蔣不要以武力干涉華北自治運動,否則關東軍不能漠視。對於中央軍的行動給予警告,但蔣仍舊堅持立場,對於妨害中國統一的制度,不能漠視。此時日本改變策略,希望促成河北、察哈爾兩省的輕度自治,再依廣田三原則談判。而日方土肥原一方面催宋哲元與商震宣布自治,一面命殷汝耕在北平以東的通州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尋改稱自治政府),這是日本在華北製造的一個小型傀儡政權。1935年11月26日,政府宣布對華北的新措施,裁撤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派宋哲元為冀察綏靖主任,拿辦殷汝耕,但未獲日方諒解。日方加緊要求宋哲元表明態度,宋請辭新職,向蔣說明情勢,希望能促成自治。但蔣不顧日方反對,命何應欽北上。同時輿論也忠告宋哲元勿擅自分裂,以保國家立場。12月5日商定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同一時間,英美等國對於華北局是十分關注,於是日本感受到英美與中國的態度後,乃接受冀察政務委員會方案,先實現河北、察哈爾兩省輕度自治。委員人選由中日雙方共定,以宋哲元為委員長,兼河北省主席,何應欽返回南京。中國認為此組織為中央所設置地方行政機關,日本則視之為華北自治行政組織。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的同時,蔣介石仍不放棄與日本進行和談。但隨後日本發生了政變,此時新任的駐華大使,對中日關係重新確立了以廣田三原則的內容為中心。1936年初,日本在北平成立了駐屯軍司令部,任務是使華北局勢迅速明朗化。此外也開始透過增兵,對宋哲元形成壓力,代之以親日派。7月,蔣在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說明對日外交的最低限度為保持領土的主權之完整。於是中日開始了一連串的談判與交涉,其中的重點還是放在華北自治的問題上,其中日本大使川越茂與張?舉行過多次會談,都是圍繞著防共與華北特殊化兩項。但蔣介石堅持河北行政的完整性,使談判陷入僵局。除了在談判桌上對中國的緊逼外,日本同時也對宋哲元更加強硬。透過增兵、浪人猖獗與飛機任意飛行等方式,逼使宋部將領忍無可忍,準備強硬對付。但宋哲元以主權必須保全為由續留北平,同時與日軍在軍事與外交上進行周旋,透過聲明表示自己不願成為亡國奴。另外日本關東軍又扶持德王的內蒙古軍政府,藉口防共而使蒙軍侵略綏遠等地。於是中國同樣發出聲明,對於任何企圖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第三者,一律予以痛擊,任何外國在中國領土內的非法行動,斷不容許,必設法排除等言論,可以看出國民政府此時將華北主權爭奪,視為是中日衝突的最後一個引爆點,進而全力維繫華北的領土主權。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1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