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清初的書院抑制政策
清代初期,清政府一面採取高壓政策,一面施以籠絡手法,藉此想消弭知識分子不滿情緒,奠定統治基礎。書院雖然是獨立於官學以外的教育組織,政府原本不應介入管理,但是因為明代書院具有自由講學、諷議朝政的功能,所以清初諸帝面臨這樣的歷史教訓,乃對書院採取抑制發展的政策。清政府為了避免書院聚徒講學,會危及統治的穩定,所以曾規定:「不許別創書院,群聚黨徒,及號召他方遊食無行之徒,空談廢業」。張居正以「空談廢業」為理由,在明代進行禁毀書院行動。清朝政府雖也提到此一原因,但清廷顯然將焦點放在群聚黨徒一事,避免人民結黨,遂行反清復明活動。清朝政府雖然不許人民創立書院,但因為書院內尚有祭孔等活動,與清政府尊孔的文化政策相符,所以在禁止創立新書院的同時,並未取締舊書院。不過在這樣的氣氛下,原有的書院因此處於沉寂、廢棄的狀態。清初書院發展不順的情況,到了康熙年間(1662-1722)開始變化,康熙帝雖無意鼓吹創建立書院,但卻主動為舊書院進行賜書、賜額,例如頒賜御書匾額「學達性天」給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賜頒「學道還淳」匾額給蘇州紫陽書院;另外杭州萬松書院也獲得御賜匾額。可見清朝政府對書院的態度已經有了改變。總而言之,清初的書院發展具有以下二個重要特徵:第一,官學化的進程尚未展開,大多數的書院是以個人名義創立;第二,區域文化色彩濃厚,以江浙、關中、河南、河北一帶發展最為鼎盛。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48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626.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