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前時代的台灣和外界始終維持著程度不等的接觸,外界的文化也對台灣的史前文化造成大小程度不等的影響。直到台灣進入鐵器時代以後,與外界的接觸日益頻繁,原因之一是因為東亞局勢的轉變。台灣的金屬器時期約是距今2000-500年前,在此時中國整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已趨於完備,韓國、日本的國家制度也已經成熟,各國家間的往來互動十分密切頻繁,逐漸形成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而台灣的地理理位置也置於此文化圈範圍內,勢必會受到影響。另外,歐洲國家在十五世紀之後展開地理大發現的海上探險活動,東亞地區的海島便成為海洋競爭之下兵家必爭之地,至此,外來文化對台灣的影響就更加強烈。金屬器時代的台灣與外界接觸的模式主要是伴隨著交易或貿易活動而來的,台灣的金屬器時代的遺址中,常常可以發掘許多外來品,例如中國鐵器、銅器、銅錢、瓷器、陶器及玻璃製品等,而且隨著時代越晚,外來物品的種類就越豐富。外來品的出處主要多來自中國,其他如中南半島、菲律賓、琉球、日本等海外地區的物品也經常可見。至於對外輸出應該多屬於農作物、獵物或礦物方面的資源,如沙金、黃豆、黍子、琉磺、黃蠟、鹿豹麝皮之類的物品。此種透過交換與貿易的接觸模式帶給台灣的史前人類的影響可分為兩層面:一方面為生活層面,台灣的史前人類藉由外來器物的引進,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包括使用的器物、生業活動的模式等方面,勢必因傳入強勢文化文物,而面臨重整的局面。如此將使得生活更為便利更有效率,卻也會導致整個社會組織、制度甚至是更深層的風俗習慣及價值觀產生變化。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2010-05-17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