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儘管唐玄宗時代曾因中亞霸權,與阿拉伯在怛羅斯發生過戰役,但這只是短暫的紛爭。長期來看,大唐與阿拉伯雙方的關係十分友好,始終維持著頻繁的往返,而兩國交流的主要路線有二:一是由今日長安取道甘肅、新疆、中亞、波斯、伊拉克、敘利亞到地中海東岸的陸路絲路;一是從中國東南沿海港口航經南海、麻六甲海峽、印度洋、波斯灣、底格里斯河直抵巴格達的海上絲路。西元六到九世紀的阿拉伯人,藉由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內地從事商貿活動,他們在唐代被稱為「大食人」,大多居住絲路沿線的長安、廣州和揚州等地,多販售寶石、珊瑚、珍珠、玻璃、象牙、龍香、丁香、乳香等高價奢侈品,再由中國採購蠶絲、絲織品、瓷器、茶葉等物品,回運阿拉伯。宋代更指定泉州、廣州、杭州、明州等港埠,作為國際貿易港,並讓大食人有自己經營、居住的「蕃坊」,從中選出大食人擔任「蕃長」,稱其辦公處為「蕃長司」,負責招邀蕃商入貢貿易。約略同時期的巴格達城,也有專售中國商品的市場,並稱呼中國為「隋尼」,瓷器、瓷盤稱作「隋尼以」;甚至九世紀中葉的波斯灣大港西拉夫,曾出現中國文字的銅錢,益顯兩地區人們的商貿熱絡。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