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伯人發跡於阿拉伯半島,遵循著先知穆罕默德的教義,迅速在西亞茁壯起來,在中古時期建立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征服了波斯、兩河流域到北非。唐代中期的阿拉伯人,勢力更是往東北深入到粟特地區,而與唐帝國接壤。加上其西側緊鄰著東羅馬帝國,形成了東亞唐帝國-西亞阿拉伯帝國-東南歐東羅馬帝國,三大帝國相連、橫跨歐亞大陸的局面。正因如此,阿拉伯帝國的居中位置,自然而然地匯聚了東、西方商旅,成為最佳的中西文化中介者。中國人接觸阿拉伯世界,可從西漢張騫、東漢甘英經由陸上絲綢之路,認知有「條支」這個國度開始。直到阿拉伯史家馬司歐迪《黃金草原》記載西元六世紀時,有中國商船經常航向波斯灣,並駛進幼發拉底河內停泊、貿易,說明中國人長期以來,積極地西行到阿拉伯世界。相對地,七世紀的阿拉伯人,受到先知穆罕默德勉勵弟子到中國的影響,至九世紀中葉更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蘇來曼,在遊歷了世界各地回國後的西元851年,完成了《蘇來曼遊記》一書,內容紀錄他在廣州、長安等地的見聞。此後,至十四世紀有位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西元1304-1378年),他在1342年由印度德里經海上絲路,歷時四年抵達了中國,也在遊記的第四卷中,寫下了他親眼目睹的北京、泉州、廣州等地的情景。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