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從和談到武力攻臺
鄭清對峙時期,除不時有軍事衝突外,亦不斷進行談判。清帝國提出和議,早在鄭成功時期即已為之,清廷屢次以鄭芝龍為由要脅鄭成功投降,提出讓鄭氏駐守原地以剿滅海寇,管理往來船隻,並封鄭成功為海澄公等條件,然而鄭成功堅拒之。鄭經執政至鄭克塽降清前,鄭清雙方亦不斷進行和談,自1663年至1683年間,先後舉行十次和議。雖然和議過程並未達成共識,然而過程互有得失,大體而言,鄭氏方面常藉和談息兵的機會穩固實力;而清帝國則達到分化鄭氏陣營,招降文武官員的目的。此外,鄭經歷次向清帝國提出的條件,亦可知鄭經本身政策的不確定性,如1662年鄭經在鄭氏政權轉移不穩定之時,處劣勢下仍提出稱王、仿朝鮮例,不削髮為條件,至1677年三藩之亂時,清廷已許以照朝鮮例稱臣納貢,要求鄭經退兵,但鄭經卻更進一步要求清廷給予閩、粵沿海島嶼,並資以漳、泉、潮、惠四府糧餉,致使清方難以接受。1679年鄭經軍隊又處於劣勢,然鄭經除了重申前議外,更要求清廷每年繳納東、西洋餉銀6萬兩。這種談判條件的不確定,或可認定為鄭經只是以談判為手段,爭取休息養兵的機會,實際則無意投降清廷。鄭經至中國參與三藩起事,最終卻以兵敗收場,只得退守臺灣、澎湖。此一挫敗給予鄭經在精神上的打擊之大不難想像,再加上朝廷內老臣如陳永華、楊英等人相繼凋零,鄭經至此已無心政務,令其子克臧監國,自身卻夜以繼日過著縱情的生活,致使體力大衰,於1681年病逝,並遺命克臧繼其王位。然而權臣馮錫範別具野心,立刻結合劉國軒等人,發動政變謀害鄭克臧,另立其弟(馮錫範女婿)克塽,由此顯見鄭氏王國內部充滿政治矛盾。鄭克塽即位時年僅12歲,主幼臣疑,清帝國有鑑於此,並積極準備對臺用武事宜。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19
下載數:2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752.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