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南管、白字和潮調布袋戲
南管、白字和潮調布袋戲指的就是以南管和潮州調為後場配樂,演出劇本大多屬於文戲,並搭配八寸小戲偶、木雕彩樓及後場演奏的布袋戲,這樣的型態也是台灣布袋戲最早的形式。南管節奏緩慢,文意優雅,和鑼鼓喧天的北管有很大的不同;而潮州調其音樂與道士做法事時的曲調非常類似,因此又稱為「師公調」,目前在台灣已銷聲匿跡。台灣早期著名的南管布袋戲演師,包括有台北艋舺地區「金泉同」的童全(綽號鬍鬚全,1854-1932)、「龍鳳閣」的陳婆(綽號貓婆,約1848-1936)、「哈哈笑」的呂阿灶等,大稻埕另有「亦解頤」的洪福也頗負盛名。此外,新竹「似古今」的胡賈、台南「大飛龍」的顏朝、「小飛虎」的吳鴻等也都是早期各地南管布袋戲發展的重要推手。而在潮調布袋戲的部分,西螺「新興閣」的鍾任秀智(約1873-1959)、南投竹山「鳳萊閣」的陳君輝、員林「新平閣」的詹其達等,在台灣潮調布袋戲的發展中皆佔有重要的地位。儘管南管布袋戲的文辭優美,演技細膩,演出以文戲為主,甚獲中上流階層人士的喜愛,但歷經時代的轉變,目前在台灣已經見不到純粹南管或潮調後場的職業布袋戲團的演出了。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918
下載數:6
點讚數:0
分享數:1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721.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