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普法戰爭
普魯士在排除了奧地利之後,法國成為了德意志民族統一的重大障礙。法國一直以保持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為其基本國策,因為萊因河的對岸一旦聚合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實體,法國將面臨難以估計的威脅。拿破崙三世原本估計普、奧兩國實力相當,一旦發生戰爭,法國可坐收漁翁之利,不料普魯士大獲全勝,如此一來,普、法之間開始了緊張的競合關係。1866年,北德邦聯成立後,普魯士再不是以前的小邦國,而是領導北德邦聯的主席。法國不可再坐視不理,令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各邦,成為一個大帝國,並與法國為鄰,這會令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領導地位消失。如德意志統一,法國所希望得到的萊茵河區,只會成為泡影。拿破崙三世也因國內動盪的情況,希望透過戰爭來轉移人民的視線。對普魯士而言,必須將南部各邦併入德意志境內,以達成統一的心願。所以,普法戰爭對兩國而言是不可避免的,所等待的,只是開戰時間的問題。普奧戰爭之後,俾斯麥決心重塑德意志。這時歐洲各國的情勢是:英國仍然保持海外孤立;俄國與奧地利在東南歐有著競爭關係,樂見德意志境內有事端發生;奧地利已經戰敗;最後需要考慮的重要對手仍是法國。如俾斯麥的一貫作風,與對方開戰前,必會先孤立對方。俾斯麥在和約當中,寬容對待了奧地利,令雙方仍保持著良好的關係;英國採取原有的光榮孤立政策,直至1902年。俾斯麥亦應允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而法國卻仍駐守羅馬,阻礙義大利統一,讓義大利必然與普魯士結合。1866?1870年間,俾斯麥與拿破崙三世在國際間的鬥爭,俾斯麥展現出勇猛與果斷,但拿破崙三世卻是猶豫與不安。1868年,西班牙發生革命,王位空缺,一時之間歐洲列強的表態也讓歐洲的局勢劍拔弩張。普魯士王族的利阿坡親王(Prince Leopold von Hohenzollern 1835-1905)在政治運作之後得以繼承西班牙王位,但也引起法國激烈的反對。原本在利阿坡親王發佈放棄王位聲明之後,整件事應告落幕,但是法國大使竟然向普魯士提出道歉的要求,此舉也激怒了普魯士,俾斯麥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將冗長的電報,經修飾、刪減,令電文充滿了辱罵法國的語氣,並在報章上刊登,法國亦出版號外。這既令法國舉國憤怒,亦令德人感到法國欺人太甚,在雙方的相互挑釁之下,正式宣戰。法王在7月9日晚向普宣戰。同日,普魯士政府亦發布戰爭動員令。法國實際上面對著外交孤立以及戰爭準備不足的窘境。普魯士兵分三路進攻法國。法國節節敗退的同時,拿破崙三世害怕第二帝國聲譽影響太大,會導致巴黎革命,乃親赴戰場,但是普魯士大軍勢不可擋。1870年9月1日法軍在色當(Sedan)一役大敗,翌日,拿破崙三世與十餘萬法國軍隊投降,首都巴黎發生革命,法國另組臨時政府宣布共和。1871年,法、普雙方簽訂法蘭克福條約,內容包括:(一)割讓亞爾薩斯以及洛林、(二)賠款50億法郎、(三)賠款未清償前,德軍可以進駐法國境內。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的努力下正式成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為帝,完成德國統一,但也埋下了未來德、法仇恨的種子。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893
下載數:9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46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