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朝大量開發長江流域、閩江、嶺南等新興地區。在官方的鼓勵下,農民多種稻、麥、桑、麻等作物,此外,果木園藝日漸增多,藥用植物亦有栽培。在耕作方式上,已有作堰溉田及洩水成田,肥料勤耕等技術。但南朝農業發展不平均,有的水田耕作,稻桑收成很高,有的還是火耕水耨,方法落後。江南地區山多林密,水面廣、窪地多,發展農業需要與山爭地、與水爭地;窪地要排水,山地要引灌。在低窪沼澤地四周築堤,外以捍水,內以護田,堤上設閘排灌,配合龍骨水車的使用,可以做到旱澇保收。這種田叫「圍田」或「圩田」。從戰國到南朝,江南的圍田活動不斷發展,但南移人口雖多,分散到各地仍顯勞力不足,地廣人稀的狀況未能徹底改變。當時農業主要向廣度發展,生產技術提高有限,且地區差異很大,長江下游以外地區還很落後,即使在人口稠密的太湖地區,土地墾闢與農田水利,仍以地勢較高的西部為主,東南低窪地區開發程度較低。南朝時瓷器製造有了相當發展,東晉以前瓷器以茶綠色釉為主色,南朝時則有醬色釉彩斑的出現,鮮潤炫麗,十分悅目。南朝社會普遍有飲茶習尚,因此製茶葉也隨之發達。此外,製紙業更是進步驚人,不但能造出潔白美觀的白色紙,亦能製出顏色鮮麗的彩色箋,此時的紙已可完全代替簡,而成為日常文書中的主要工具。南朝商業緩慢進展,一般還算暢通,只有梁末侯景大亂才告停頓。首都之地建康最大,城中有四個市,其他如京口、山陰、壽春、襄陽、江陵、成都、廣州等亦是商業城市。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6-08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