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教在印度式微的原因,可分為幾點說明:1.釋迦牟尼死後兩百年內有18派佛教的義理,分別承繼其遺教,其中以大乘和小乘最為著名,對教義分岐的爭論同時也削弱了佛教團體的勢力。2.佛教承繼印度教的神話、儀式、神衹,兩者差別越發展越少。許多當初的多神主義、奇蹟與神話迷信,也加入佛教儀式中,且學者重建吠陀經為印度教的基礎權威以後,佛教在印度的思想領導地位也終止。3.佛教的禁慾主義枯竭印度人的男子氣慨,伴隨政治上的分裂,使印度易於遭受征服。阿拉伯人來後,嫌惡那些懶惰、貪財、以神蹟招搖的佛教僧人,他們粉碎了寺院,沙戮了僧眾,使得印度人不再贊許禁慾主義,殘生者只好併到原來的印度教內。4.佛教興衰史,雖無破害之事,仍可見到許多爭端,但婆羅門頒定釋迦牟尼為神,並把佛教眾生神聖的理論納入教義,安撫佛教徒的回歸。5.佛教未能為日常生活中的危機作準備,未能為出生、結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它一些關鍵性的轉變提供種種儀式。相對比較,婆羅門則準備好種種儀式,並且婆羅門也從事改革,找出了邁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實行崇拜、獻祭與權力贖罪的原始宗教已為奧義書的哲學、法的精神與道德戒律所取代。6.佛教因為有組織、僧團和寺院,面對外來統治者打擊時,容易毀滅。印度教則沒有嚴格的僧團和寺院,祭司為固定的婆羅門階層,居住鄉村而非寺院中,使印度教更能適應印度社會長期遭受外來入侵的特殊背景。7.佛教反對種姓制度,主張種族平等,這在地理、種族、語言複雜的印度很難辦到,而且接受種族平等,等於接受外國民族,反而疏遠中族意識強烈的印度教徒,使得佛教始終不容易在廣大中下層人民紮根。8.佛教過於理智,不能滿足印度人深入宇宙奧秘的好奇心與內省式的文化心理特點,而且佛教起初在理論體係中沒有神的地位,這也與印度人「超自然中心」的生活方式不太相符。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26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

其他人也看了這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