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文學革命的點燃-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
在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之後,陳獨秀說自己「也有相同的信念及熱烈的希望」,於是「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學革命軍』大旗,以為吾友之聲援」,立即於《新青年》第二卷第六號提出〈文學革命論〉來應和與支持。陳獨秀攻擊當時文學有三大弊病,提出革新的三大主張:「……吾革命軍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舖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腐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陳獨秀並以激烈的言辭作為文章結尾:「吾國文學界豪傑之士,有自負為中國之虞哥(雨果)、左喇(左拉)、桂特郝、卜特曼、狄鏗士(狄更斯)、王爾德者乎?有不顧迂儒之毀譽,明目張膽以與十八妖魔戰者乎?吾願拖四十二生之大砲,為之前驅。」此篇可謂是討伐舊文學的檄文,震撼了文壇。措辭之尖銳,與胡適「改良芻議」的謙虛,正好形成強烈的對比。另外,胡適的「八不主義」偏於注重形式,陳獨秀的「三大主義」則是內容與形式並重。雖然陳獨秀將自己定義為「聲援」,但胡適卻認為,若不是陳獨秀的堅決,這場文學革命的火燄絕不會立刻點燃。繼胡適、陳獨秀之後,最早響應的是精通音韻訓詁之學的北大教授錢玄同,他強烈批判擬古的駢文和散文為「選學妖孽」及「桐城謬種」。劉復在〈我之文學改良觀〉中,提出改革韻文、散文等意見。1918年4月,胡適再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以「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作為新文學運動的宗旨,將文學革命與國語運動結合起來。周作人也發表〈人的文學〉,強調以人道主義為文學之本。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等人亦熱烈支持文學革新。1919年,他們創辦了《新潮》月刊,致力於提倡白話文,主張新文學要反映現代生活,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介紹西方文藝思潮。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181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430.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