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內外交迫下的民國
經歷袁世凱稱帝及張勳復辟,共和政體兩度中斷。在此期間,舊官僚、士紳忙著以正統的儒家教條替帝制建立理論根據,而未受過教育的群眾們,則流傳著「真命天子」再現的神怪之說,甫建的民國岌岌可危。同時,許多歸國的留學生也帶回了新觀念。1915年,陳獨秀由日本回國,創辦《新青年》;1916年,蔡元培從法歸來,從事北大的改革;1917年,胡適、蔣夢麟由美國返回,投入改革的行列。雖然遭到保守派的反抗,但真正讓新知識份子感受到無比的壓力,反而是軍閥權貴的政治壓制。因此,新知識分子認為要改變現狀,追求國家真正的進步,唯有從文化著手。1916年,日本實施新的對華政策,企圖用收買中國政府的方式來增加自己的影響力。當時北京政權亦正有意以武力統一全國,日本的措施恰好符合了他們的需要。然而,民間的反日情緒卻日益高漲。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和新興的中國工商業的經濟衝突變得更形尖銳。因此,當日本寺內正毅內閣和段琪瑞政府間密切的財政及軍事關係曝光時,自然引起中國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的疑懼。所以,當他們運用這些外交事件來批判政府時,其所推動的改革運動,自然也得到逐漸強化的反日情緒的共鳴,吸引許多年輕愛國人士致力於此。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36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428.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