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佛教音樂以聲樂的梵唄為主,梵唄即是以清靜的心歌頌佛陀的詠歌,一般分成鼓山調與海潮音。鼓山調屬南方系統,據傳從福州鼓山市而來,多用閩南語發音,曲調節拍平穩流暢,在經懺法會中常加入旋律樂器做伴奏。海潮音屬北方系統,一般指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外省僧人所傳唱之唱腔者,旋律曲調起伏變化大,多以打擊樂伴奏。佛教音樂中的早晚課誦只以木魚等法器敲打節奏,並無樂器伴唱。早晚課誦為一般出家僧眾每日的必修功課,藉由誦念經懺修持體悟經義。課誦的儀式以音樂的方式進行,先以歌唱的方式詠唱、香讚及灑淨類的咒文,然後以簡單的音調平穩的節奏誦念經文,再以歌唱的方式頌讚諸佛。佛教法會內容包含供養佛菩薩、齋僧、拜懺、戒壇、超渡,為佛教僧眾與民間接觸的最重要集會。一般佛教法會可分為:諸佛菩薩誕辰的節日法會、佛教徒懺悔贖罪的法懺、佛教僧侶對餓鬼所舉行的布施及超渡的燄口、對靈界水陸眾生救拔諸鬼苦楚的水陸法會。法會的音樂內容以佛曲吟唱為主,曲調速度較為和緩,以五聲音階為基礎,呈現拖腔的特色,往往一字拖唱變聲多拍,呈現從容莊嚴之美。佛教音樂早期在臺灣社會曾經發揮一定的作用,但由於佛教僧眾的出世態度與佛教的經義難懂,使得佛教音樂始終未能深入臺灣每個家庭。佛教音樂的發展與儀式密切相關,隨著時代的演進與社會變遷,莊嚴的佛教音樂逐漸摻雜一般世俗的音樂曲風。佛教音樂如能走出早晚課誦、法會等侷限,定能開創一番嶄新局面。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