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宋代北方的「塘泊」與南方的「圩田」
點閱數:815 次 下載次數:0 次
宋代北方的「塘泊」與南方的「圩田」
web
唐代圩田黃河流域宋代渭白渠水利它山堰塘泊三白渠

宋初鑑於北方無險可守,乃利用沿邊窪地,攔蓄海河水流,形成大片塘泊。名義上是為了屯田灌溉,實際上是為了防禦遼國騎兵入侵。太宗淳化四年(993 A.D.),派何承矩主持興建工程,調鎮兵一萬八千人,從順安(今高陽縣東)以東修堤堰約六百里,並設置斗門進行調節,引水灌溉周邊農地。真宗時工程向順安(今河北高陽縣附近)西面擴展,自安肅(今河北徐水縣)東入雄州(今河北雄縣),西至威虜軍(今河北徐水縣西北)。仁宗時又引曹河、鮑河、徐河等水源,擴充塘泊的數量與面積。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 A. D.),又引滹沱、漳、淇、易等河流,形成三十處由大小澱泊所組成的澱泊帶,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市),東至滄州泥沽海口(今天津小直沽口),約八百餘里。這些塘泊由河北屯田司及沿邊安撫使管理,水位的深淺還要定期向朝廷報告,可見其重要性。現今的白洋澱、東澱以及天津以南各個窪地,大都是北宋修建塘泊所留下來的遺蹟,仍保有蓄水灌溉的功能。南方的「圩田」水利建設,估計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但自唐中葉以後才有較大規模的發展。北宋時,「圩田」主要分佈在長江下游以及太湖流域,南宋以後,則向長江中游、珠江流域等地區發展。圩田的修築辦法,大致上是把窪地或沼澤、湖泊、陂塘、河道及河邊沙地等,用堤防圍堵起來,疏排積水後再將其中的土地開墾為農田,圍堤上設水閘,以防止水旱,收灌溉之利。圩田又稱湖田、圍田。北宋中後期,今安徽省南部沿江地區,已有圩田千區以上,如嘉祐六年(1061 A. D.)修復的萬春圩;政和五年(1115 A. D.)圍墾石臼湖所形成的永豐圩等,都是當時重要的糧食產地。到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 A. D.),建康(今南京市)、寧國府(今安徽宣城縣)、太平(今安徽當塗縣)、池州(今安徽貴池縣)等地,計有圩田七十多萬畝。南宋末,江南各地圩田成長迅速,如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縣)有圩田一百五十七萬畝,南陵(今安徽南陵縣)圩田約有三十五萬畝。許多宋代所開墾的圩田繼續使用到現在,如萬春圩,經歷宋、元、明、清的維護,現今測量堤長,仍有一萬零九百五十丈(約六十一里),保有田地十萬零一千九百六十二畝。 然而,圩田水利的開發,雖滿足宋代對糧食的需求,卻也帶來嚴重的生態破壞。人們修築水利設施,改造自然環境,無非為了興利除害,建構更美好的生活,但「與湖爭地」的作為,看似有利卻後患無窮,其原因在於河流失去「湖泊」,對洪水調蓄的能力大降,水患跟著增多,更加劇水土保持的破壞,使整個水系失去平衡,災害也越來越大。這個問題在當代已發覺,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曾大力提倡水利之興修,有人便建議排乾梁山泊,可得萬頃良田,王安石相當苦惱,他擔心失去調蓄洪水之地,當時大臣劉貢甫即調侃說:「在旁邊另外開鑿一個梁山泊蓄水,不就行了嗎?」王安石豁然開朗,大笑而止。南宋李光、史才、張抑及吳芾等士人,均力言「廢田還湖」。但可惜的是,朝廷在財政的壓力下,仍屈服於眼前的利益,進行「圍湖造田」的水利建設,其結果可以宋代對鑑湖(今浙江紹興市會稽山北麓)的圍墾為例,南宋初年盡成良田,但比較該地區前後一百年之水旱災變,則分別增加四倍與十一倍之多,「圍湖造田」之利弊,明顯可知。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2006-06-27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