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代「三白渠」與「它山堰」灌溉工程
點閱數:133 次 下載次數:0 次
唐代「三白渠」與「它山堰」灌溉工程
web
唐代圩田黃河流域宋代渭白渠水利它山堰塘泊三白渠

唐代在秦漢所發展的鄭白渠基礎上,另外開鑿了太白、中白和南白三大支流,稱為「三白渠」。其灌溉區域主要分佈於涇陽(今陜西涇陽縣)、櫟陽(今陜西櫟陽鎮)、高陵(今陜西高陵縣)、雲陽(今陜西雲陽鎮)、三原(今陜西三原縣北)、富平(今陜西富平縣)等地方。唐朝官員很重視三白渠的管理,但其灌溉面積卻不斷縮小。永徽六年(655 A.D.),灌溉面積僅剩一萬多頃,主要原因在於沿渠的權貴,私設水碓、水磨等手工業器具,用水過多導致灌溉水源不足。面對這個情況,唐高宗曾派官員毀撤這些設施,但不久又被權貴重建,雖然代宗、僖宗與昭宗都有同樣的措施,其結果也都相同。就這樣毀了又建,建了又拆,以致三白渠的灌溉工程功效消耗殆盡。唐代後期的農田水利,以「它山堰」灌溉工程最具代表。它山堰為唐大和七年(833 A.D.)時,由鄮縣(今浙江鄞縣)縣令王元瑋所修建。它山堰在修築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甬江海水倒灌的情形,使沿江農田有鹵化的現象,因此人們在鄞江上游的四明山與它山之間,用條石砌築一座攔河溢流的堤壩,水壩的上下各三十六級,壩頂長四十二丈,約用八十塊條石板砌築而成。這座水壩平時可以阻擋鹹潮的上溯,使農地免於鹵化而廢耕,其水壩後方還可蓄水,供應鄞西平原數千頃農田灌溉,對農業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歷代對它山堰都有一定程度的維護。較重要的維修工程,如明嘉靖十五年(1536 A.D.),加高堰頂1尺;清咸豐七年(1857 A.D.),則進行過大規模的堰身修復工程。目前它山堰仍存在原址,但堰身多埋在沙土之下,已無引水灌溉的作用。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06-06-27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