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中國的主要輸出品 - 瓷器
瓷器從沿海廣、泉、明三大港外銷。唐代以來,特別是宋元時代,陶瓷便由海上的“陶瓷之路”運銷世界各國。宋代華瓷不但以遍佈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南沿海,甚至進入了地中海和歐洲,宋瓷碎片就曾在義大利出土。埃及阿尤布蘇丹薩拉丁(西元1172-1193年)素以富有青瓷而名噪一時。歐洲人最初便是通過這位和十字軍常打交道,具有傳奇色彩的蘇丹,而開始知道中國瓷器的,所以青瓷在歐洲被叫作薩拉頓Saladon。所以宋元時期是中國外銷瓷最為旺盛的時期。外銷瓷從南宋到明代中葉處於欣欣向榮的階段,從十二至十五世紀,共延續了四個世紀。北宋以來,中國海舶都用瓷器作為理想的壓艙物,“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無少隙地”(《萍洲可談》卷二)。阿拉伯和印度商人也多到中國收購瓷器。十三世紀時阿曼商人常到蘇門答臘購買瓷器,轉銷各國;南毗商人時羅巴智力干父子便是居住泉州經商華瓷的印度人。青花瓷是以鈷金屬作呈色劑,燒製的白地藍花瓷器。西元1957年浙江龍泉金沙塔出土幾片青花碗殘片,顯示北宋時青花瓷已經出現。元代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近代在浙江江山發現元、明青花瓷窯,雲南玉溪在西元1960年也發現元代青花瓷窯。青花瓷在元代大多採用進口鈷料呈色,紋飾繁富,形制巨大,多運銷世界各地。到了明代,青花瓷進入全盛時期,替代龍泉青瓷成為外銷瓷中首屈一指的名牌貨。 明初永樂、宣德所造青花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紋飾精細,以纏枝花卉、瓜果為最多,雲龍、飛禽為次。由於使用進口的鈷料蘇麻離青,發色明艷,料色透入釉骨,永不脫落,釉面多有棕眼,一如桔皮。鄭和下西洋,歷次採購物資中,瓷器是不可或缺的出口貨,其中尤以青花為重。景泰藍是明朝景泰年間聞名於世的一種北京特產「掐絲琺琅器」,這種琺琅器具有“景泰年製”、“大明景奉年製”的款式,清初文獻稱為“景泰御前作坊之琺琅”。“景泰藍”一名見於光緒時的檔案和著述,起初從北京、廣州等地傳開,大約是一個在民間久已沿襲的名稱,景泰指的是景泰年間所製,“藍”即“琅”,是琺琅的連讀。主要成份是石英、瓷土、長石、硼砂、鉛、硝石等,屬硅酸鹽類。鑄器時以細銅絲按照墨樣花紋掐成圖案,粘焊在銅胎上,然後填滿琺琅,經烘燒、磨光、鍍金、所成器物絲細,但有接頭。另一種鏨胎琺琅則在畫樣後,將銅胎花紋外的空白處減鑿,填以琺琅,再烘燒磨鍍,線條粗獷但無接頭。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01
下載數:3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083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