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東漢中晚期起,民眾生病或面對疫病,除了求助於醫術或巫術外,亦有新的選擇---找道士或憎尼。在當時出土的文物圖像中,無論「神獸鏡」還是「畫像鏡」,基本上都反映出時人對疫病和死亡的恐懼,對於神仙、不死的憧憬,以及對神獸、神人和巫術的信仰。道教的發展之初,以療病做為吸引信徒的主要手段,如:東漢天師道張道陵的崛起,在於強調治病的「玄、素」之道。對部分疾病的治癒,著重「首過」的治療儀式,要求病患先懺悔自己有生以來所犯的種種罪過,將其寫於紙上,投入水中,並向神發誓永不在犯。在疫病廣佈的年代裡,諸多道教經典致力於解釋疾病和瘟疫的起因與原由。如:《太平經》全書主旨在陳述「治病」和「治身」之道,希望修道之士和有德之君能奉行書中所說的道理,使天下太平,人民長壽安康;書中所論及的「治身之道」,依據修練者的資格和秉賦,可以發揮治病、長壽及成仙這三個不同階級的功效。不少道家經典對治療疾病的方法有所著墨,就醫術而言,《太平經》就相當肯定使用方藥和針灸的方法治病。同時,書中也指出,使用草木和生物作為方藥,是因為這些方藥中有鬼神之力,可以治病。在這方面,道家與醫家的看法很不一樣,道家傾向將疾病的發生,歸因於鬼神的「病因論」。關於大規模的瘟疫,依據漢代《太平經》的解釋,認為疫病的發生,是上天派遣神鬼至人間降災。至六朝,道士對疫病發生的解釋,提出一套較完整的說法,以及「末世論」的概念。如:道教早期的戒律書《女青鬼律》,沿襲漢代「五方疫鬼」的概念,進而對提出疾病的發生乃因五方鬼主所致,各鬼主各自掌管某一種疾病,可以帶領萬鬼施行瘟疫,這也成為後來中國民間「五瘟神」信仰的主要根源。東漢以後的道家經典對疫病的解釋,都沒有脫離《太平經》所陳述的一些基本觀點,只是每部經典強調的重點各有不同,或是對某些觀念更進一步闡釋或發揮。西晉末年(約西元307-316年),天下大亂,飢荒四起,疫病流行,導致大量民眾染病喪生。當時金潭馬跡山道士王纂,有感於百姓之苦,便在靜室之內,禱告以求神助。據聞,三天之後,感動太上道君,賜予《神咒經》,教他相關治病科儀。王纂於是以「神咒」和「齋醮」在江南一帶替人治病,疫病因而消弭。初期道教的醫學,著重以導引、按摩、服藥餌和煉丹術替人治病;至六朝,一些道教徒開始強調「養生術」對疾病的治癒。例如:陶弘景所編的《養性延命錄》一書,對服氣、導引、按摩、生活起居和飲食等方面,必須遵守的禁忌,皆有記載。道教利用符咒治病的情形,亦時有所聞。如唐初的道教醫者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有〈禁經〉之部,收錄了許多早期道士治病的禁咒,可以利用這些方法治療:虐病、金瘡、蠱毒、邪病、惡獸狼虎所傷、蛇毒等疾病。又有像「禁時氣卻疫法」的咒法,其咒語源出天師道,其咒語如下圖,據說只要每天唸十遍這則咒語,便不會感染任何的疫病。宋代道教醫學的一些主張不同以往,全真教創辦人王重陽,主張絕對禁慾作為修練的首要條件,不同於六朝以來著重男女合氣之術;而擺脫傳統神仙之說,追求超然客觀現實和充實完美的精神生活,被視為避免染病、健康長壽的最終目標。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