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再造歷史現場-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形象影片(2020)縮圖
民國109年(2020)7⽉起⾄10⽉間新北黃金博物館藉由「水金九礦山採金之路遊程體驗暨行銷規劃」計畫,規劃⽔⾦九礦⼭採⾦之路之深度旅遊⾏程,透過黃金博物館人員與引路達⼈共同討論下,規劃出不同主題或難易度之⾄少6條具特⾊之散步路線,並設計⾄少6款散步地圖,以供來訪遊客使用。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賴氏祖厝縮圖
文化保存-賴氏祖厝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賴氏祖厝是北投區具有百年歷史的閩南式建築,見證了地方發展與家族歷程,並在現代透過修復與活化,成為文化資產與社區活動的核心。 賴氏祖厝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石牌,建於1915年,經歷多次修復後,成為歷史建築的重要代表。該建築原由漳州平和人移民至台灣開墾,發展農業並設立碾米廠,家族興旺。賴家曾擁有約50甲土地,是當時地方的重要家族之一。建築特色為閩南式傳統農家住宅,設有稻田、古井與龍眼樹,象徵家族與土地的聯繫。 隨著農業的衰退,賴家後代不再從事耕作,建築物也逐漸荒廢。2006年,賴氏祖厝被列為歷史建築,並進行了專業的修復工作,以保存其文化與建築價值。現今,它不僅是當地歷史的見證,也作為文化活動的場所,並為社區提供多功能空間,延續其歷史與文化使命。
國小3-6年級
文化保存-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縮圖
文化保存-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由東港東隆宮所主辦,此俗推估約形成於清領初期,惟其後演變情況不明;日治時期,根據《臺灣日日新報》之報導,舉辦王醮時間有時在秋天,有時在春天。日昭和 12年( 1937)丁丑科後中斷 14年未辦,直至 1952年春天始恢復舉行,至翌科( 1955)因戒嚴時期申請許可問題改以利用雙十節慶典名義舉辦迎王祭典,此後即固定在 10月底前後(農曆 8 9月)舉行, 逢丑、辰、未、戌 3年一科的辦理週期,也就此明顯確立祭典核心時程前後 8天 。其辦理動機,原緣於驅瘟除疫之俗,其後隨著時代演進而加入不同信仰元素,至近代始定稱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最早「四縣份」的祭祀形態,也由「七角頭」所取代,遶境範圍並擴充至東港周邊農區(市郊農業聚落);而原竹架紙糊的王船,亦在 1973年易為木造大船,祭典主導者的「大總理」,更數度變更制度。 2008年,屏東縣政府以「東港王船祭」為名通過縣登錄民俗,2010年變更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並於此年通過中央登錄為重要民俗,保存團體為「財團法人臺灣省屏東縣東港東隆宮」。
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明之開創 106號油井縮圖
出磺坑居民與城隍信仰的互動或是節慶儀式背後所蘊藏的文化內涵都是有意義的。我們以出磺坑拓墾時期的家族、信仰為主軸,除了歷史考究外,從當地耆老的口中一點一滴拼湊出當時拓墾出磺坑地區的故事,帶領前往曾經輝煌的出磺坑,了解邱家先民如何篳路藍縷,開創臺灣石油工業的先河。透過訪談了解城隍廟是如何成為出磺坑居民的信仰中心,挖掘信仰與先民的關係,了解在地的城隍信仰文化。 計畫分為訪談、培力、表演等主軸。訪談許多當地耆老及民眾並製成短片,讓這些歷史故事能繼續傳承下去,讓閱聽人能在短時間內對出磺坑有初步的認識,引發深入探索的好奇心。訪談過後所蒐集到的資訊,將它進一步內化,並融合兒童劇本的寫作,與苗栗當地兒童劇團「好玩的劇團」及公館鄉的國小合作進行校園培力工作坊,將出磺坑的故事透過戲劇課程,讓小朋友們也能了解出磺坑當地豐富的歷史及文化。除了校園培力工作坊成果發表以外,也邀請到苗栗知名劇團「EX—亞洲劇團」進行出磺坑當地的勘查及劇本撰寫,並透過《106號油井》的劇本創作及演出,讓人重新思考對於即將沒落的文化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彰化銀行創設與總行沿革縮圖
彰化銀行創立於1905年,由中部仕紳聯合出資設立,源於日治時期總督府推動土地制度整頓及稅制改革,並為穩定土地補償公債價值而設。初期總行設於彰化,後遷至臺中,形成名為彰化,總行在臺中的特殊情形。1938年落成的第三代總行,象徵銀行邁入新紀元。林獻堂為近代臺灣民族運動先驅,亦為彰銀重要領導人。他自1908年起參與彰銀營運,二戰後領導銀行改組為省屬官民合資行庫,任內推動穩健經營,使盈餘成長13倍,重建社會信任。為紀念其貢獻,彰銀特於總行設立林獻堂銅像,至今仍為重要歷史見證。彰化銀行的發展不僅映照臺灣經濟制度演進,更見證林獻堂結合經濟與民主理念的實踐。
國小3-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2020實構築展覽|大溪歷史性舊建材再利用計畫縮圖
針對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展館群在建築維護過程,所產生的一批富含文化基因與歷史意涵的舊建築材料,可以如何再利用進行討論。期望透過舊料保存、創新使用及構築,與新世代開啟對化,共同關注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生。 此計畫帶領一般民眾造訪正在進行修復工程的日式建築六連棟與公會堂,進入工地現場觀看修復的細節,邀請工地主任協助說明,並透過老師傅的手藝解說,一窺傳統工法的建築藝術,親見歷史建築的結構、牆、瓦、門窗、木雕等修繕細節。並進行6場工作坊,邀請修復團隊、實構築團隊、黃建義老師及黃任維老師,帶領民眾實地瞭解「實構築」的概念與設計,並透過模型動手作增加對未來建築的想像。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明清金門城遺跡縮圖
歷史-明清金門城遺跡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金門城創建於明洪武20年,西元1387年,為明代衛所制度下的重要海防據點。歷經明永樂年間城牆增築、抗倭名將俞大猷駐守、南明魯王寄蹕及清初遷界等歷史變遷,城跡見證金門軍事、防禦與聚落發展之歷程。城牆以夯土與花崗石構築,反映明初築城工法;城內外留有虛江嘯臥碑碣群、文臺寶塔、古街遺構與魯王疑塚等文物。此地尚保留歷史風貌,延續無形文化如城隍祭典,顯示整體文化連續性。作為我國唯一留存的明代千戶所城,金門城具高度稀少性與不可取代性。2022年,金門縣政府登錄其為縣定史蹟,確認其作為歷史事件定著空間的文化資產價值。
國小5-6年級
歷史-后里馬場縮圖
歷史-后里馬場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后里馬場,其淵源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是當時臺灣總督府經營的產馬牧場。二次世界大戰後,馬場曾先後隸屬於臺中縣農會及軍事管制之下。直至民國四十一年,正式納入國防部聯勤種馬牧場的管轄,成為培育優良種馬以及訓練國防騎兵的重要基地。在臺灣亞熱帶的地理環境下,后里馬場能成為珍貴的種馬繁殖地,展現其獨特性。民國八十六年,臺中縣政府將馬場的管轄權委託予后里鄉公所,轉型朝向觀光休閒遊憩的方向發展。民國九十九年,后里馬場的管理權責歸屬於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迎接各地觀光遊客。馬場不僅是人們休憩遊玩的場所,更是一處能讓人們感受歷史氛圍的珍貴場域。
國小5-6年級
地理-碧海藍天 琉球一夏縮圖
地理-碧海藍天 琉球一夏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屏東小琉球擁有豐富且獨特的自然景觀,是南台灣熱門的生態觀光地點。東南沿海一帶分布著大片的厚石裙礁,從大寮港延伸至海子口,沿岸為綿延的珊瑚礁地形,裙礁內部形成廣闊的海蝕平台。這些平台經過長年海水侵蝕,表面崎嶇不平,怪石嶙峋,展現出與其他海岸截然不同的自然風貌。另一景點「美人洞」則位於小琉球東北角,是由當地鄉公所於民國64年開發而成,洞口面海、奇石羅列、草木扶疏。站在洞前,不僅可遠望波光粼粼的海面,也能聆聽濤聲與觀察天然岩石構造,讓人感受到自然的壯麗與心靈的開闊。小琉球的自然美景融合地形地貌、生態與人文,成為海洋教育與戶外學習的理想場域。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恆春鎮近百年老厝史話縮圖
DOC在地課程-恆春鎮近百年老厝史話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
介紹恆春鎮近百年老厝風華。
國小3-4年級
公民-兒權童話-CRC兒童版結論性意見縮圖
公民-兒權童話-CRC兒童版結論性意見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兒童權利公約》(CRC)是國際間專為兒童設計的重要人權保障公約,臺灣雖非聯合國會員國,但仍主動依照該公約進行「國家報告」及「結論性意見」的撰寫與落實。「兒權童話-CRC兒童版結論性意見」影片,透過簡單故事與生活對話,將專業而繁雜的國際意見轉化為孩子易懂的語言。影片中強調:兒童擁有表意權、生存權、發展權與受保護權,並應在教育、家庭、休閒、健康等領域受到尊重與支持。結論性意見也提醒大人們:應傾聽孩子聲音、減輕學業壓力、改善受虐防治機制、落實身心障礙兒童的支持系統。這部影片讓孩子學習認識自身權利,也讓大人反思:要如何為兒童打造更友善、更安全的成長環境,真正實踐「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的原則。
國小3-4年級
公民-防災好麻吉,逃生我最行縮圖
公民-防災好麻吉,逃生我最行
內政部消防署 /內政部消防署
《防災好麻吉,逃生我最行》是一部融合動畫與生活情境的防災教育影片,專為學生設計,內容生動實用。透過角色間的日常互動與模擬災害演練,影片引導觀眾學習面對地震、火災等突發狀況時的正確應對方式,並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觀念。孩子們在觀影過程中學習如何判斷危險情境、設計逃生動線,進而提升自我保護與自救能力。除了個人應變,影片也強調團隊合作與冷靜處理,培養學生在緊急狀況下互助互信的態度。這部影片不僅適合融入學校安全教育與生活課程,也可作為社會領域中「社會責任」與「群體行動」教學的補充素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危機處理觀念,強化防災知識與公共安全意識。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Puljetji佳興部落手紋縮圖
傳統技藝-Puljetji佳興部落手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Puljetji佳興部落位於屏東縣泰武鄉,屬於排灣族,其手紋文化,以傳統領袖家族為核心,展現排灣族社會的階序制度與倫理脈絡。手紋不僅是裝飾,更是社會地位、家族系譜與文化價值的具體呈現,體現了排灣族人對於天命、生命、組織、儀禮與社會秩序的整體觀。雖無明確文獻記載其起源,早期清朝時期即已記錄排灣族根據階級而進行不同紋身圖樣的制度,反映尊卑分明的社會結構。然而日治時期因殖民政府實施文化同化政策,全面禁止原民紋身與相關傳統儀式,使得佳興部落的手紋文化日益凋零。直到近年來,在部落耆老與文化推動者的努力下,手紋作為傳統文化象徵逐漸重獲重視,族人透過身體實踐、紋樣復原與文化教育,積極推動其復振。佳興部落所傳承的手紋圖騰如蛇紋、蜘蛛紋、河川、太陽與人形等,除具有美學意義,更是階級與家族認同的重要符碼。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斲琴縮圖
傳統技藝-斲琴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斲琴為古琴的製作工藝,古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其源遠流長,自古即有明確規範與職人傳承。歷代典籍皆詳載斲琴所需工序與技術,包含選材、挖槽、拼合、鑲嵌、打磨、髹漆、裝絃等多達數十道步驟,每一道皆講求精準與細緻,體現極高工藝水平與審美要求。宋代時期,對古琴聲學原理與工藝比例亦有深入研究與記載,顯見斲琴自唐宋已發展為一門獨立成熟之工藝體系。斲琴技術於20世紀中葉由琴人孫毓芹引入臺灣,逐步落地生根。歷經數代職人努力,技藝已在臺灣持續傳承與深化,不僅保存中國傳統琴藝精神,也展現在地文化特色與審美取向。斲琴工藝融合雕刻、聲學、美學與傳統哲理於一體,兼具歷史深度與藝術價值,為極具文化意義之傳統工藝項目。
國小5-6年級
公民-天才視障鋼琴家─許哲誠縮圖
公民-天才視障鋼琴家─許哲誠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許哲誠自出生便是全盲視障者,然而他從未讓黑暗阻礙夢想的腳步。憑著對音樂的熱愛與非凡的毅力,他一步步踏上鋼琴之路,不僅在多項鋼琴比賽中獲得佳績,更曾登上國家音樂廳與國際舞台,贏得眾人喝采。他的音樂才華令人驚艷,但更令人動容的,是他在困境中不斷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許哲誠面對無數挑戰與不理解,卻始終堅守信念,用音符開拓屬於自己的世界。他的故事不只是關於成功,更是對「勇敢活出自己」的最佳詮釋。他提醒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路上都可能遇到阻礙,但只要懷抱希望、努力不懈,就能在黑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他是一位堅毅的音樂家,也是一盞照亮他人心靈的明燈。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花檯1縮圖
傳統技藝-花檯1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藏品為梢楠木花檯組其中一只,花檯又稱花几,主要是古代廳堂中的裝飾家具,主要用來置放花盆或花瓶,以增添空間的美感。梢楠木,又稱臺灣翠柏,是臺灣重要的針葉樹之一,木料紋理通直,材質細密,是建築與工藝的上等材料。本件作品造型簡單,主要的裝飾設計在正面檯腳的內側,以鏤空簡化夔龍紋為主體,形成ㄇ字形的雕刻,在上方兩個轉角處則有雲狀紋,中間則雕有靈芝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