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文化保存-虎尾糖廠酒精槽縮圖
文化保存-虎尾糖廠酒精槽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虎尾糖廠創立於日治時期,原屬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於明治39年(1906年)取得許可設廠,1909年完成第一工場並投入製糖生產,是臺灣最早的新式製糖廠之一。大正15年(1926年)為利用副產品糖蜜設置酒精工場,並於昭和3年(1928年)擴建,成為全亞洲最大規模、每日可產110石酒精的生產基地,使用Guillaume式蒸餾機。酒精工場象徵當時臺灣糖業與化工技術的頂尖發展。民國60年代後因設備老舊、效率不彰,於民國64年遷至新營,僅存二支煙囪與磚造儲槽為遺構。這些殘存建物見證臺灣糖業從製糖延伸至副產加工的歷史轉變,亦具高度產業與技術發展的文化價值。
國小3-4年級
公民-人導法縮圖
公民-人導法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在日常生活中,視覺障礙者經常需要他人的協助,「人導法」便是一種明眼人可採用的友善引導方式。首先是「問」,主動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協助。其次是「拍」,若視障者表示需要引導,可用手背輕觸其手背,引導時視障者會將手搭在你手肘上。部分視障者可能習慣搭肩,這時也可進一步詢問其偏好。「引」則是指明眼人行進時應走在視障者前方半步至一步,讓其略落後,方便跟隨。最後是「報」,在引導途中,若前方有障礙物、路面高低差等狀況,應事先說明,甚至可引導對方用手觸摸障礙物邊緣,以便安全通過。這些步驟有助於建立尊重與同理的互動,打造更友善的共融環境。
國小3-4年級
DOC在地課程-那些年我們一起海邊捕魚苗縮圖
DOC在地課程-那些年我們一起海邊捕魚苗
枋山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
只要撈捕虱目魚苗季節一到,楓港整個海岸邊每人一支手叉網,忙著下海撈捕虱目魚苗以貼補家用;此時中盤商便會向漁民購買虱目魚苗。因為當時沒有計算機,於是在交易虱目魚苗時,便發明一種數魚苗的特殊工作歌;由中盤商用唱的方式將所撈獲的魚苗逐一加總唱出數目。 自從民國71年發明了人工孵化虱目魚苗技術,斷送了楓港居民捕魚苗之生計,此種撈捕魚苗景象如今已不復見。枋山DOC有鑒於此項老祖先的生活智慧、及撈捕魚苗文化,不宜隨著社區長者的逐漸凋零而失傳;配合楓港國小師生,到楓港海邊由漁民們親自下海撈捕魚苗現身說法。 片中還記錄楓港社區將數魚苗歌錄製成光碟片及出版書籍,更與楓港老調結合,發展成民謠音樂舞台劇參加多項比賽、且應邀演出。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賽夏族paSta'ay縮圖
文化保存-賽夏族paSta'ay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賽夏族paSta'ay(矮靈祭)的歷史源自賽夏族一個「愛恨交織」的傳說。 古時,賽夏族部落對岸山洞裡,住著一群身高不滿3尺(1公尺)的小矮人,賽夏族人稱之ta’ay(音譯: 達隘)或戲稱矮人。達隘身材雖矮小智慧卻很高,而且行動迅捷,他們經常教導賽夏族人農耕漁獵技術、治病方法,賽夏族人對他們心存感激,常請達隘喝酒同樂。在每年收成後,也會準備豐盛酒菜招待達隘。但達隘常在喝酒後調戲賽夏族婦女,導致賽夏族人心生不滿,亟思報復,但不敢輕舉妄動。在某次慶豐收歡樂之夜,達隘又調戲賽夏婦女,一位賽夏青年決心進行報復行動。乘黑夜暗中將達隘每天必經之橋(以兩枝枇杷樹幹架設而成)砍斷一半,再塗抹泥土遮掩,當達隘酒後成群走上橋時,橋不堪負荷而折斷,達隘紛紛墜落河谷死亡,僅餘兩名年長達隘未上橋而逃過一劫。事後這兩名倖存之達隘決定離開賽夏族部落,離去前忍悲傳授祭歌及祭儀,告誡賽夏族人須每年祭拜達隘靈魂,否則必有災禍,隨後即朝東方離去。 達隘離開後的次年,賽夏族人開始災禍連連,先是農作物歉收,打不到獵物,造成飢荒,接著族人生病無人能治,賽夏族人開始恐慌,認為是受到達隘的詛咒。為請求達隘原諒、慰藉達隘靈魂,避免災害擴大,於是在秋收之後農曆10月中旬的月圓之夜起,舉行祭祀達隘靈魂儀式,連續3個夜晚從太陽下山舞至次日太陽出來,稱之paSta'ay(音譯:巴斯達隘),外人則稱為「矮(人)靈祭」。 paSta'ay(矮靈祭)原本每年舉行一次,日治時代政府擔心賽夏族人藉此聚集謀反,於是改為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所有儀式都有一首祭歌相配合,傳說祭歌是倖存的兩位達隘教導賽夏族人唱的,朱姓族人因為學得最完整最正確,因此每次祭典均由朱姓族人擔任總主祭。 paSta'ay(矮靈祭)祭歌共16章,35節,232句,17個曲調,每節以一種植物的尾音押韻,詩行完整,唱法特殊,與paSta'ay(矮靈祭)之迎靈、娛靈、送靈舞步相配合。祭歌的歌詞以迎靈開始,隨著章節的不同,達隘與賽夏人間的恩怨情仇在祭歌與舞步的律動中重現。祭歌內容除了對賽夏族人殺害達隘的故事情節提出控訴外,還有許多達隘對賽夏族人的諄諄訓誨,伴隨歌舞的進行,交織成paSta'ay(矮靈祭)神人交融的神秘景像。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藍天碧海 鯨艷奇航縮圖
地理-藍天碧海 鯨艷奇航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宜蘭頭城外澳擁有壯麗的海岸風光,細白沙灘與拍岸浪花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遠方龜山島的身影更為海景增添詩意。這裡不僅適合親水玩樂,更是極限運動愛好者的天堂。從刺激的飛行傘到充滿技巧的衝浪,讓遊客能夠「上天下海」,體驗三度空間的動感活動。夜晚來臨,入住海邊民宿聆聽海浪聲,是放鬆心情的最佳選擇。近年來,烏石港的遠洋漁港工程逐步完成,包括防波堤、碼頭等設施,提升了港口機能,也讓原有的遺址轉型為紀念公園。隨著賞鯨、登島等海上觀光活動興起,烏石港成為休閒旅遊熱點,設有完善的遊客服務中心。港區北側堤防內側步道更是觀賞龜山島與黃昏海景的絕佳地點,展現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美麗風貌。
國小3-4年級
公民-節電行動家—冰淇淋篇縮圖
公民-節電行動家—冰淇淋篇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能源局推出的廣告《節電行動家—冰淇淋篇》以「地球冰淇淋」為創意核心,傳達節能減碳的重要性。廣告中,年長的叭噗伯伯挖出的一球冰淇淋象徵地球資源豐富而完整,隨著時代發展與人類無止盡的開發,地球資源日漸耗竭,冰淇淋也在陽光下慢慢融化,暗示地球的逐步毀損。廣告跳脫以往只提倡關燈節水的小行動,強調全球暖化對下一代的嚴重影響,並提出「70年來,台灣總用電量增加近700倍」的驚人數據,反映出惡性循環已悄然蔓延。我們對能源的過度依賴,可能導致子孫面對破碎的生態環境。節能行動並不困難,珍惜地球資源是你我共同的責任,唯有立即行動,才能讓下一代擁有一顆完整的「地球冰淇淋」。
國小5-6年級
歷史-馬祖卡蹓 南北雙飛縮圖
歷史-馬祖卡蹓 南北雙飛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馬祖列嶼由36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地處臺灣海峽,具有獨特的地理與歷史地位。島上因早年軍事需求留下濃厚的戰地風貌,如北海坑道、光武坑道等軍事設施成為今日的觀光資源。此外,馬祖也保留許多傳統信仰與文化,例如林默娘的傳說成為南竿漁民的信仰中心,更是馬祖地名的由來。這裡的名俗文化館記錄著在地的生活記憶與文化脈絡,展現馬祖文化多元且深厚的一面。今日走訪馬祖,不僅能感受軍事歷史與信仰文化交織的風貌,也能深入理解在地社會如何因應環境與歷史條件,保留文化資產並發展觀光。這趟旅程,是一次認識臺灣多元離島文化與歷史的深度探險。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薦臺縮圖
傳統技藝-薦臺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木製薦臺,可以分為上蓋與底座,上蓋正面雕有刀馬人物,側面則為花鳥,底座正面刻有喜上梅梢雕刻。薦臺又稱為敬臺、薦盒,是做為供桌上擺放祭祀用酒杯、水杯之臺座。薦臺材質多樣,有錫器、漆器、木器、陶瓷等材質。其造型一般為簡單臺座,較講究者則會作成盒狀,平常杯子可收納盒內,祭祀時將上蓋取下,將底座置於其上,上置酒水杯,本藏品即屬此類。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文英館與陳千武縮圖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文英館與陳千武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日治時期,臺中市為解決用水問題,自1913年起於城市北郊鑿井取水,建立自來水系統,並於1927年完工。同年,取水區設為水源地公園,結合運動場與歷史建築湧泉閣,成為著名景點。戰後水源地變為眷村聚落,並隨著體專、臺中一中與圖書館進駐,轉型為文教重鎮。1976年,文英館落成啟用,為全臺首座縣市文化中心,由文學家陳千武倡議,並由永豐餘創辦人何永捐資設立,命名以紀念文英基金會。文英館融合現代主義建築風格,2002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現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管理,開放展覽使用,成為藝文推廣重要據點。
國小3-4年級
DOC在地課程-里港-異域孤軍縮圖
DOC在地課程-里港-異域孤軍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立政治大學
透過里港數位機會中心資源,協助社區盤點、梳理這些歷史文化,應用數位技術典藏歷史故事、傳統料理、民族服飾等珍貴的異族文化。他們的故事不僅是這個移民群體的歷史,也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永遠珍惜和傳承。里港數位機會中心也將持續記錄和傳播他們的故事,以紀念這些勇敢的異域孤軍,並感謝他們為台灣社會的多元性所做出的貢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老人福利縮圖
公民-老人福利
行政院/行政院
我國自民國82年邁入高齡化社會,107年成為高齡社會,113年老人人口達448萬8,707人,占總人口比近20%。預估114年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政府自69年施行老人福利法,並因應人口變遷持續修法,積極建構多元老人福利體系。現行措施涵蓋經濟安全、健康照護、生活支持與社會參與等面向。針對中低收入老人提供生活津貼與健保補助,並推動假牙補助與家庭照顧津貼。設有緊急救援、走失協尋及老朋友專線等服務,以加強生活照顧與關懷。另透過社區關懷據點、長青學苑及巡迴服務等,促進長者社會參與與活躍老化。整體政策持續朝向打造安全、友善與有尊嚴的高齡生活環境邁進。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海洋無國界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海洋無國界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基隆,作為台灣的歷史與文化重鎮,擁有豐富的多元歷史,尤其在十六世紀以來,便成為重要的貿易與航運據點。基隆與淡水自明代起便是中國與日本沿海水手的航行指標,地理優勢使得這裡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節點。西班牙人於十七世紀以來,將基隆視為理想的貿易跳板,透過馬尼拉與閩南商人的情報,成功在基隆建立據點,推動亞洲與歐洲的交流。和平島考古發現,如西班牙建造的教堂牆基、卡拉瓦卡十字架等,證實了基隆在大航海時代的國際化地位。此外,當地的巴塞人文化也顯示出台灣原住民與外來勢力的互動。基隆的歷史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深入了解家鄉過去的機會,也凸顯台灣歷史的多元性與複雜性。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屏東縣魯凱族手紋縮圖
傳統技藝-屏東縣魯凱族手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魯凱族傳統社會中,階級制度與文化規範嚴謹,並透過具體的生活實踐予以維繫與傳承。紋手便是一種深具文化意涵的社會階序表現,藉由圖紋彰顯個人的社會地位、家族背景與象徵性意義。雖無明確文獻記載其起源,但日治時期的民族學研究與部落耆老口述提供了寶貴資料,顯示紋手曾廣泛存在於魯凱族社會,男性主要刺於胸背與手臂,象徵貴族地位與勇武精神;女性則刺於手背與手臂,象徵美麗、成長與社會承認。相傳紋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為勇士紀念戰功,另一為姊妹追尋失聯叔父所留下的奇幻印記,均強調紋手的象徵與神聖性。1931年起,總督府頒令禁止手紋習俗,使此文化漸趨式微。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艋舺老街 新富町文化市場縮圖
文化保存-艋舺老街 新富町文化市場
臺北市立文獻館/臺北市立文獻館
新富町文化市場早年名字叫做新富市場,是在日治末期1935年因為社會核心、政治改革、都市計畫、人民進步,生活層次的提高,這些因素蓋了這市場。 早期來說這是具有現代感、很新奇的地方,這是馬蹄形。除了外面磚造、梁木鋼筋水泥、磨石子外牆鋪設,最特別是有公共廁所的設置,對當時來說正是現代化代表。 這是建造之初是有周全的考量,有管理員與木造宿舍,有管理員就會有攤商之間的行政往來,有辦公室設置,就在宿舍旁邊,便於攤商往來溝通與購物需求或證照取得新興市場的建立在當時帶動非常多的人潮,熱鬧非凡。但好景不常,因這賺錢之處,引起外面攤商也擠進來,漸漸地外面攤商就圍繞這市場的四周圍非常壅塞,也出現了削價競爭,導致市場內的攤商生意慢慢沒落,這是原因之一。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劉家古厝文化典藏紀錄片縮圖
DOC在地課程-劉家古厝文化典藏紀錄片
柳營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柳營區果毅國小
感謝遠東科技大學圓夢團隊,拍攝本紀錄片,使柳營數位機會中心對於在地文化傳承此一區塊進了一份心力。果毅國小戶外教育校本課程之推展,更得以運用此一影片輔助教師之教學。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歌仔戲(王仁心)縮圖
文化保存-歌仔戲(王仁心)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歌仔戲為台灣民間目前最興盛的傳統戲曲,廖瓊枝女士更有歌仔戲界台灣第一苦旦之美譽,自12歲參加子弟班學戲迄今,廖老師投入歌仔戲藝術已有六十餘載,期間榮獲「民族藝師薪傳獎」、「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等獎項肯定,現更全心投入歌仔戲教學推廣。 除了個人的藝術成就,廖老師更在意傳統歌仔戲的觀眾市場沒落與薪傳的斷層,為了貢獻自己的力量,廖老師在1999年成立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藉此平台整合社會各界關注歌仔戲的意見與資源,並著力保存歌仔戲史料文獻及重要劇本,廖老師儼然成為台灣歌仔戲最重要的代言人。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