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再造歷史現場-近礦 / 況好嗎?【近礦——風・光・坑道記憶】形象宣傳影片縮圖
藉由民國109年(2020)舉辦的「2020再現瑞三黑金風華展覽」計畫,將在地的礦工文化及猴硐的黑金歲月展示給大家了解,展覽主軸緊扣在地單位對於礦工文史保存的使命感,以正向、積極的角度詮釋礦工勞動文化,期望勾起大眾共同反思現代勞動價值;另外計畫除了策劃展覽內容之外,亦有拍攝形象宣傳影片,以「近礦/況好嗎?」作為影片主題,邀請觀展者前來猴硐地區看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我們一起回家學習》(Muskun ta mulumaq mapasnava)縮圖
「花蓮縣卓溪鄉布農族民族教育教案編撰計畫」,民國109年(2020)11月2日於玉山國家公園東段的瓦拉米步道及佳心舊社舉行「佳心舊社石板家屋人文歷史與生態知識試驗教學」活動。 此試驗教學是原住民族地區首次以跨校聯合方式,以花蓮縣卓溪鄉七所國小的布農族教師為教學團隊,共同編撰原住民族教育教案並執行教學,完成以布農人的「家」為主軸的系列課程,並以「Muskun ta mulumaq mapasnava我們一起回家學習」為試驗教學的主題及課程內容。本次活動由計畫顧問太平國小校長率領教師團隊、卓溪、卓樂、卓楓、太平、崙山共五所學校15位的六年級學生及家長,安排教案編撰團隊內的布農族籍教師擔任教學老師,進行布農族民族教育教案的試驗教學。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跳鍾馗傳統藝師─林金鍊縮圖
歷史-跳鍾馗傳統藝師─林金鍊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金鍊是臺灣少數仍堅持「懸絲傀儡跳鍾馗」的傳統藝師,其人生見證了這項民俗技藝的興衰與文化價值。他長年投入演出與傳承,透過實際展演如淨台儀式,讓觀眾不只觀看表演,更能親身感受民間信仰與藝術融合的魅力。跳鍾馗不僅是一種表演形式,更深植於地方宗教儀式與生活習俗之中,結合木偶操控技巧與傳統戲劇語彙,展現臺灣豐富且獨特的文化面貌。林金鍊的堅持讓這項民間藝術得以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光,他也積極推動教育與推廣,期望讓更多年輕世代理解並珍視這份文化資產。透過認識與欣賞,孩子們不只是觀眾,更能成為未來的傳承者,使跳鍾馗這項技藝在當代持續綻放文化生命力。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劉家正)縮圖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劉家正)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傳統建築彩繪於常民生活及建築上有其重要性及價值,保存者擅於傳統彩繪技法,並融合民俗內容之寫生描繪,益增傳統風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車城老故事電子書-閱讀我的故鄉-福興,福安村篇縮圖
介紹屏東車城福興村及福安村。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縮圖
依山傍溪臨海的Makotaay港口部落,因其地理位置之優勢,自古以來就是鄰近異族或聚落覬覦的夢土。傳說遭逢天災、人禍、榖物欠收之際,部落的祭司家族cilangasan氏族要出草,將以罹難者之魂,為部落守護靈,祈求風調雨順、民生安定。因此在Makotaay港口部落豐年祭阿美族語稱「ilisin」為「祭祀」之意。傳統游耕年代,部落族人燒山,將農作物集體耕種在山坡上。男性年齡階級中的青年階級之Miaowaoway吠犬階級,主要負責山坡地作物巡守重要工作。每當作物收成之際,吠犬階級從山上返回部落,族人會舉行盛大活動迎接,並舉行「ilisin」慶豐收。 港口部落ilisin流程表: 7月20日(08:00~17:00):Misafelac(準備工作捕魚、殺豬、搗米),每年固定時間。 7月21日(00:00~12:00):Malitapod、Pakaron(迎靈祭、晉階儀式4年1次、報訊息)。 7月21日(16:00~22:00):Sakacicay Pakomodan(宴靈祭第1日),每年固定時間。 7月22日(16:00~22:00):Sakatosa Pakomodan(宴靈祭第2日),每年固定時間。 7月23日(16:00~22:00):sakatolo Pakomodan、Paiwa每四年一次、Palimo、Pakayat、Palafan(宴靈祭第3日、表揚有為青年、敬老尊賢、手牽手、宴客),每年固定時間。 7月24日(16:00~22:00):Mipihayan(送靈祭、限女性),晝間08:00~15:00男性Pakelan(漁撈祭)及檢討會,每年固定時間。 7月25日(08:00~21:00):女性Pakelan(漁撈祭)及檢討會,每年固定時間。
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二水車站(原二水驛)縮圖
文化保存-二水車站(原二水驛)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二水車站創建於明治41年(1908年)縱貫鐵路全通之際,原稱二八水驛,為臺灣首座三線鐵道共構之水陸轉運樞紐,具高度歷史與交通發展價值。大正年間車站陸續增建站房、天橋、添煤設施與集集支線相關機構,並於昭和8年(1933年)改建為現存鋼筋混凝土構造。二水驛除客貨運輸外,更為林業、製糖、電力等產業連接點,曾服務於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及濁水溪伐木轉運。建築體風格簡潔,採二丁掛磚與洗石子牆面,搭配高窗與簷廊設計,展現1930年代耐震、防火建築技術,以及內部設有湯沸室,為台灣稀少保存案例,同時也是當代車站建築的典範,中部有許多車站都會參考。
國小3-4年級
DOC在地課程-中寮柴燒縮圖
DOC在地課程-中寮柴燒
中投數位機會中心/果樂整合行銷有限公司
柴燒是一門精湛的技藝, 需長時間燒製,期間需不眠不休投柴, 除了要靠經驗,也要靠運氣, 投柴速度、方式、天候、空氣等等細微因素, 都會影響作品的完整。 最重要的還有體力以及精神的付出, 不同大小的作品該如何擺放、 火路位置合火候程度、 每個時段都要注意, 團隊都必須相當專注。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臺北製糖所文化園區縮圖
文化保存-臺北製糖所文化園區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1764年,台灣北部開始有產糖紀錄,艋舺大理街一帶在清代盛行私人糖廍,種植甘蔗以及相關產業成為重要產業。日治時期設立台北製糖株式會社,形成以製糖工廠與交通輸送為主的產業地景,周遭居民大多依賴製糖業以及周遭產業為生。戰後,台糖接收後停止製糖,轉作倉儲使用,周邊化工、食品、印刷、成衣等產業興盛。隨城市發展東移,會社尾地區逐漸沒落。社區居民積極爭取公園與文化保存,保存了台灣最北的製糖遺構臺北糖廠紅磚倉庫,建物以拱門、梯形柱、大跨距構架為特色,於2003年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
國小5-6年級
公民-防範一氧化碳隨堂考縮圖
公民-防範一氧化碳隨堂考
內政部消防署/內政部消防署
一氧化碳無色無味,卻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成為奪命的隱形殺手。當熱水器裝設於密閉空間或燃燒不完全時,極易釋放出致命氣體,導致中毒事件發生。這部影片透過貼近生活的情境劇與互動問答,讓學生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常見症狀及正確的預防方式。像是保持室內通風、避免在浴室內裝設熱水器、定期檢查瓦斯設備等,都是居家安全的關鍵細節。影片不僅傳達科學知識,更透過實例引導學生培養警覺意識,學會自我保護。從中學生也能體會「預防勝於治療」的生活智慧,進一步發展主動關心家庭與社區安全的態度。這不僅是一堂安全課,更是訓練危機意識與社會責任的生活教育實踐。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學甲傳統文化活動紀錄-鴿笭響學甲縮圖
DOC在地課程-學甲傳統文化活動紀錄-鴿笭響學甲
臺南市學甲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學甲區東陽國小
-鴿笭比賽規則- 簡單的說就是鴿子的負重比賽,將不同尺寸的木笭綁在鴿選手背上,再讓鴿選手從對方村莊固定放飛陣地飛回自己的村莊,通常由兩村交互對戰,鴿子飛行途中如有停飛落腳,村民可利用各種方法攔阻對方鴿子抵達終點,隔日攻守互易,視雙方飛回鴿笭數量積分決定最後勝負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粧佛(施至輝)縮圖
文化保存-粧佛(施至輝)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粧佛」是製作神像的傳統技藝,結合木雕與漆藝,鹿港施家傳承「泉州派」粧佛技法,由施修禮、施至輝傳至施世曈如今已三代,泉州派注重比例、佈局,作風較細膩典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細木作(游禮海)縮圖
文化保存-細木作(游禮海)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細木作工藝自明清時期傳入發展至今,其技法、式樣、紋飾充分反映臺灣信仰習俗與生活歷史脈絡與時代、社會變遷,富含文化生命力與地方特色,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生活工藝。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新化DOC-新化大坑尾 擔飯擔文化紀錄全縮圖
「這一鍋飯,凝聚台南新化大坑尾100多年的濃厚家鄉情!」台南市新化區大坑尾「聖母宮」,每3年元宵「擔飯擔」遶境祈福活動,當地105戶會準備美食招待陣頭、親朋好友及遊客,其中不能錯過的是,品嘗當地特有的「鹹飯」,也是遊子返鄉指定要吃的「媽媽的味道」,因此,拍攝此文存紀錄,希望能喚起人與人之間遺失的人情味,並以文化資產保存、學習、體驗為主軸。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陽光逐鹿 永久綠能好安居縮圖
地理-陽光逐鹿 永久綠能好安居
經濟部能源署/經濟部能源署
《陽光逐鹿》描繪太陽能綠建築在社區中的成功實踐,展現了綠能與日常生活結合的可能。社區透過屋頂裝設太陽能板,自行發電,提供穩定且潔淨的能源,不僅有效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也打造出低碳、舒適的居住環境。這樣的設計不只是節能,更是實踐環境永續的重要步驟。陽光社區推廣再生能源的生活方式,讓居民在日常中就能參與環保行動。這不僅是一種新型住宅規劃,更是一種改變生活態度的實驗。當我們走入這樣的社區,會發現永續發展其實並不遙遠,而是來自每一個有意識的選擇與行動。只要願意從日常做起,就能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也為未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陽光逐鹿》正是一個從屋頂開始,照亮永續未來的行動典範。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李騰芳古宅AR互動導覽縮圖
透過李騰芳造型人物和祥獸貫穿各場景與民眾互動,選單中包含「建築」、「歷史」、「生活」、「地圖導覽」等場景分類,讓使用者在體驗過程中能依據個人喜好來進行隨機導覽,在二十五個導覽點位的古蹟建築場景發展出歷史場景還原、歷史解說、蒐集祥獸集章集點、拍照框等互動內容,在故事線及動畫串連下也彰顯了趣味性。此外也透過LBS定位導覽功能及地理資訊服務應用,提供李騰芳古宅所在的月眉農區景點和周遭地標簡介,增加旅客雙向互流等效益。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