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文化保存-邵族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縮圖
文化保存-邵族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邵族的行政地位在日本統治殖民時期,有時為「生蕃」,有時為「熟蕃」,有時卻又被稱「化蕃」。學術上,早期的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為(1900)最早將邵族列入九族分類,而移川子之藏(1930)小川尚義(1944)則把邵族歸在平埔族中。 民國時期,官方將原住民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魯凱族、達悟族、賽夏族等九族,邵族人雖具有平地原住民身分,卻不被規劃為一族。1973年出版的《台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邵族篇中說:「邵族在民族學上之所屬……以往數十年間,或被認為阿里山曹族之一支,或與布農族較密切,並無定論。」邵族歸屬的爭議,一直到2021年才有了明確的界定,邵族人發起正名運動與學界之共同努力才成為原住民第十族。 Lalu(拉魯)為邵族傳統信仰、精神文明之核心,其不僅指涉有形之地理範圍——日月潭中之拉魯島,也象徵邵族傳統信仰上最高祖靈之居住地,本身有特殊之神聖意涵與相傳之傳說,是邵族諸多慣習、禁忌、祭儀之中心。邵族人相信,最高祖靈居住在Lalu的大茄苳樹下,而負責邵族祖靈祭儀的Shinshii(台語慣稱先生媽,國語慣稱女祭司)在正式學巫之前,都必須在農曆3月初的播種祭期間前往Lalu求得最高祖靈的認可,若得最高祖靈同意,則祖靈會以不同方式顯召求巫之人,才可獲得擔任Shinshii之最終資格。 對於邵族人而言,Lalu具有複雜的文化意義,無法以單純之地名簡約描述,是邵族精神文明、信仰、神話、祭儀、傳統組織之文化總集,有豐富的多義性。在表述上,可能以一具體之空間型態展現,也可能透過口傳敘事以傳說、神話之方式展現,在信仰行為中,也會藉由祭儀、禁忌之遵守等形式顯露於外。在邵族人心中是生命終結後回歸之處,是邵族人祖靈信仰之起源。Lalu因其神聖性,亦成為邵語的字根,結合其他文字組合為具有信仰、連結邵族人精神層面之相關語彙。 Thau a Tungkariri Lus'an 邵族祖靈祭於每年農曆八月一日起始,然而祖靈信仰卻是極為完整的貫徹於邵族人整年度生活當中,春天的播種祭、鞦韆祭及一連串的水田祭儀,夏天的狩獵祭、白鰻祭以及秋天祖靈祭迎新年等,生活的中的一切都與祖靈息息相關。慎重如婚嫁、喪禮辭魂、祈求病癒、動土入厝等;日常如家中購入汽機車、大型電器傢俱或搬家、移樹等,都可觀察到當族人祖靈信仰越虔誠,生活中便越需要有Shinshii幫忙進行祭儀告知祖靈大小事與祖靈對話。 邵族新年有大祭小祭之分別,農曆八月初一 當天一早,各戶將祖靈籃請到祭祀廣場並備糯米飯為祭品,如今年有出任Pariqaz主祭的家戶,則當日祭品糯米飯則必須準備份量數倍之大鐵鍋裝盛送來祭場,用以表達大祭期間將負起責任、開銷,如同Pariqaz字面意所延伸,作示範模範(做榜樣)的人,也代表該年為大祭,新年將從小祭的5天延為將近一個月。 邵族祖靈籃與漢人一分家即立神主牌的概念全然不同,家族概念更在家庭之上。當男姓戶長過世,如果家中無男丁僅有女兒能繼承祖靈籃,則繼承者必須有同為原住名姓氏之孩童,才符合繼承條件。若當時膝下無子,則該戶祖靈籃只能進入封閉狀態,無法再參與祭儀,直到有繼承者才能重新回到部落公共歲時祭儀當中。 尤其在Thau a Tungkariri Lus'an 邵族祖靈祭整個過程當中,靜態祭儀為家戶必盡的責任,而動態的飲公酒則是氏族間能互動交流與認識熟稔的重要過程。擔負主家身份的戶長,除了透過飲公酒來感謝先生媽一年來的辛勞並向頭人、祭司與長老致謝外,飲公酒也是當氏族長老或家戶戶長有新的繼承者或轉移時,最容易觀察到的重要活動。飲公酒是邵族在 Lus'an時透過家戶輪飲活動,讓各家戶將自家繼承者或新進家人公開介紹給族群的方式;在此同時,更是讓新任頭人、祭司在擔負起傳統義務與任務時,透過飲公酒與各氏族、家戶間建立互動,並逐漸確立地位與權威的重要過程。但當家戶無法正常參與的同時,也象徵這個家戶與氏族、族群間的聯結已有了斷層危機。而要重新返回祖靈信仰結構裡,也唯有透過參與歲時祭儀,才能重做銜接。而這也是邵族祖靈信仰能維持傳續的保護機制之一。 Rarifz(日月盾牌)為邵族最高祖靈象徵,只允許邵族男性觸碰。平時輪流置放於領唱氏族長老陳家與高家,唯有大祭新年時,才會於Hanaan(祖靈屋)蓋好時,迎出懸掛於內,並展開Shmaila(祖靈夜祭),而禁歌也才能解禁吟唱。 在Minrikus miqilha(最後祭飲公酒)時,邵族祖靈籃家戶主人會在自家門口迎接Rarifz的到來,族人男性要拍打Rarifz並說:「piakalinkin! piakaimahan! 」 邵語意為祝福平安健康。Minrikus miqilha是以Rarifz為核心進行遶境,而遶境ㄧ詞用在此處,是因為大祭新年的最後祭飲公酒,並不只跼限於邵族有祖靈籃的家户。而是連周遭漢人鄰居都會設席相迎的慶典。邵族領唱隊伍會快速穿梭並採以簡短版大祭禁歌圈舞為他們祈福,但規格方式與邵族家戶有別。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相見馨牡丹電子書縮圖
DOC在地課程-相見馨牡丹電子書
屏東牡丹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立牡丹國中
每年七、八月東源、牡丹等部落區域到處開滿野薑花,面積達53.6公頃,形成野薑花海,增添本鄉景點,每回開花期間總能吸引遊客前來駐足本鄉遊玩,在如此美景之下,牡丹鄉辦理「相見馨牡丹-野薑花季系列活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跨領域數位課程-臺灣百年歷史地圖平台使用:以民生社區發展為例縮圖
地理/歷史
國中7-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藝響1884——古蹟音樂活動縮圖
以清法戰爭滬尾戰役為主軸,於淡水地區重點古蹟館舍內進行歷史關聯性音樂內容表演,藉由演出的音樂旋律、詞曲內容喚起民眾對於歷史的感動,同時讓民眾瞭解淡水地區重要歷史經驗、強化歷史認識。 為具體實踐新北市的文化軟實力、提升民眾對於淡水歷史與清法戰爭於臺灣唯一勝仗的認識,藉由此音樂活動的舉辦,依據古蹟場館的歷史背景,規劃符合空間文化特性及其歷史意義的樂器演奏,藉以敘述清法戰爭滬尾戰役的重要成就、再現古蹟場域的歷史價值,展現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也積極聚焦、整合活動能量,達成「十月遊古蹟,處處有音樂」的目標。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霧臺】雲霧上的部落縮圖
DOC在地課程-【霧臺】雲霧上的部落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此次,與霧臺DOC、神山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規劃部落愛踏青課程,以及部落大富翁課程。 部落愛踏青,主要是藉由實際外拍,由講師帶領學員,配合導覽人員,去數位記錄每個景點,不論是靜態、還是動態攝影,學員邊學邊做,累積族人、服飾、建築、飲食、信仰等文化,從神山瀑布開始,到獵王之屋;特色建築的教會,神山長老教會、耶穌聖心堂,照片、影音資料蒐集完,進到DOC教室,是帶學員用電腦,將手上的影像素材,整理、挑選並後製,再準備每個景點的介紹文字,以簡單的處理方式,串成旅遊影音,為部落觀光行銷。 走訪過程中,大家以輕鬆的態度,拍照記錄,在一位老闆娘熱烈邀請下,進入用餐區,拍攝無敵山景,學員們也短暫休息,檢視自己拍下的作品,互相討論。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農家樂-春耕縮圖
傳統技藝-農家樂-春耕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臺灣皮雕大師葉發原的作品「農家樂」之春耕,「農家樂」透過高超的皮革立體雕塑技法,將臺灣早期農民樸實和樂的生活,諸如頭戴斗笠、簑衣防雨、挑扁擔及拿鋤頭等等常見情景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葉發原的作品多結合皮雕與皮塑技法,並以自然與生命為題材,透過靜態的牛皮,彰顯出作品渾然有勁的生命力。作品風貌充滿農村閒情、田園之趣以及鄉土眷戀,呈現對臺灣土地的關愛,兼具藝術與人文特質。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金門僑鄉文化、古洋樓,以及永遠流傳的落番情縮圖
歷史-金門僑鄉文化、古洋樓,以及永遠流傳的落番情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落番在金門話中的意思是下南洋,政府透過展示、教育與藝術創作,呈現金門人早年遠赴南洋打拚的歷史。由於資源匱乏,金門先民紛紛落番南洋,賺取改善家鄉環境的資本,而興建洋樓成為勤奮與榮耀的象徵。金管處彙整文史資料重現僑鄉文化,並為國小高年級學生開設落番的故事課程,傳承先人的奮鬥精神。紀錄片落番感動無數鄉親,榮獲國際獎項,舞臺劇落番情更由在地人搬演在地故事,深具共鳴。這些努力不僅保存珍貴文化資產,也使金門的歷史情感與全球移民經驗產生共鳴,連結在地與世界,讓落葉歸根的思念昇華為落地生根的文化力量。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覓 官邸裡的那些人那些事縮圖
文化保存-覓 官邸裡的那些人那些事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
日治時代,流水伊助建造了一座獨具特色的海景宅邸,成為當時基隆的地標之一。1945年,原基隆要塞司令部在戰爭中遭炸毀,國民政府隨後選擇將流水宅作為新的司令官官邸,並由五位國軍將領先後居住。隨著時間推移,該建築的價值逐漸提升,並於1998年左右開始受到關注。2001年,基隆的雞籠文史協進會進駐該地,並積極爭取其保存。2002年,該建築被基隆市文化中心登錄為歷史建物,並成為文史工作者交流與彙整的場所,促進了當地文史活動的發展。然而,2004年,該建築遭遇土石流災害,造成嚴重損壞,隨後移交給基隆市文化局進行後續處理。此地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基隆歷史的重要見證。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畢業生快看!術業真的有專攻嗎?設計系PK 非設計系的『金』頭腦對決縮圖
民國109年(2020)的「水金九藝術觀光活絡計畫」希望透過Youtube影音平台,將水金九地區介紹給更多人認識,因此結合了博物館年度各項活動,如8月採金之路遊程、8月金工大賽成果展及9月採金之路遊程等,共邀請4位YouTuber到水金九地區配合活動進行影像行銷,藉由YouTuber的影音平台能量,將水金九地區更為廣泛的行銷,期待能將更多旅客帶入水金九地區,將此處的人文歷史風情傳遞出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大楊油庫縮圖
文化保存-大楊油庫
文化部/文化部
位於臺中清水區的大楊油庫,為美軍於1966年依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所建,服務越戰期間清泉崗基地所需油料,總占地約16公頃,共設七座大型油槽。油料由高美海域透過地下油管輸送至油庫,設計精密,具備完整防溢堤與加壓系統。越戰結束後油庫閒置,2000年面臨拆除危機,由臺中縣文化局、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及民眾發起募款保留行動,成功購回最後一座油槽。2014年,大楊油庫正式公告為歷史建築。它見證了冷戰時期臺美軍事合作,也展現民間力量對文化資產保存的堅持與創意,成為臺灣地方文資保存的典範。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力口建築 虎尾建國一村防空洞縮圖
新社群培力發展計畫延續青年駐地經營能量,透過空間介入的試營運(含媒合藝術家進駐)、不同議題、活動的開發與探索,持續引入在地、大專生等青力,打造眷村新社群關係,具有共享工作空間性質。並辦理眷村第一階段實驗性的試營運計畫,給予開辦支持、培力輔導等方式,吸引4個店家+3個藝術工作者進駐,並建立虎尾建國眷村免廢市集品牌活動,也成為未來眷村數位營運管理中心的前身基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書生籃縮圖
傳統技藝-書生籃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竹編書生籃,由提把底座、上蓋、上盒、下蓋、湯匙共5件組成,透過以木骨竹編方式製作而成,以木片為框架,籃面、蓋面則以竹編製成,籃體木片上可見釘子接合痕跡。通體少裝飾,只有在提把上可見裝飾作法,提把側邊由三竹片拼接而成,底部與中間接各有三個花朵狀金屬片,頂部則為鏤空蝙蝠狀金屬片。 書生籃又稱為童生籃,是古代科舉社會學子在上學或應試之時,用以承裝文房四寶、書本用具之用,故得其名。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縮圖
文化保存-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三井倉庫,原名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建於1913至1914年間,是臺灣少數留存三井集團菱形商標的歷史建築。日治時期作為廣通運輸社倉庫使用,後經翻修轉由日東商船組管理。戰後,倉庫由臺灣省物資局接管,2002年轉交台鐵。配合西區門戶計畫,2016年以遷移保存方式向東搬遷,並於2018年重新開放為臺北記憶倉庫。一樓仍可見保存的山牆,展現日治建築風華。常設展結合三井物產在臺經營產業如樟腦、木材、茶葉,以及山林資源開發、族群互動與交通現代化歷程,串聯北門、撫臺街洋樓等文化資產,見證臺北城區的都市發展與轉變。
國小3-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大溪遊戲小學堂 6 屋頂玩藝術 真的不『剪』單縮圖
以「傳世」為理念,透過「李騰芳古宅」與「大溪風土故事」兩大主題,於古蹟內設計各種生動有趣的遊戲與五感體驗,讓親子共遊共學,鼓勵孩童親近文化資產與大溪鄉土,透過玩樂,激發對古宅之興趣與知識學習,傳承人文價值。 本案規劃古宅生活趣、起厝養成班兩種主題學習方案,並以兩種主題季節設計與辧理活動,合計執行10場次,包含結合中興國小1—4年級、自學班校外教學的「小學生趣大溪」,和結合月眉休閒農業園區規劃月眉一日小旅行的「兒童節一起來大溪玩」。目前仍持續辦理本活動,於每月第四個週六舉辦,帶領大小朋友一同到李騰芳古宅學習體驗學習,認識古宅的建築與生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沙灣世紀風華延伸閱讀 05 亨利幼稚園的神父口述歷史縮圖
基隆與山、海關係密切,城市記憶皆環繞在此,城市發展更是由基隆為港而起。和平島因其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便作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門戶,擁有豐富文化與地景資源。沙灣地區亦因海權列強的到來漸趨昌盛,成為基隆軍事與城市休閒要地。但19世紀末的築港工程,造成海岸人工化,戰後的港區管制進一步斷裂城市與海的關聯,也讓山與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遠。為了再次重現基隆山海地景,將城市生活帶回港邊,發展出「找到山、海、記憶」的願景,並採用以下策略:(1)保全考古遺構、自然海岸、關鍵視域(廊)。(2)以歷史資源為據點,整合可及街區與公有地為「策略發展地區」。(3)以港公司、中油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營造基隆山海城市的魅力。(4)建置山海聯通歷史散步路徑與智慧導覽系統。(5)結合考古發掘基地,籌建展現基隆大航海標記的博物館,建構與世界的對話基地。(6)以大沙灣為選址核心,籌建展現城市現代化博物館,打造城市歷史新亮點。 相關子計畫包括: 1、沙灣地區暨太平輪紀念碑歷史調查研究及敘事空間整合計畫—蒐集沙灣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進一步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故事文本,讓更多人了解沙灣地區的歷史。 2、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40分鐘正片加50分鐘衍生閱讀,分別爬梳大基隆及沙灣歷史,及深入地方挖掘關於沙灣地區常民的生活現場。 3、基隆沙灣地區歷史場景再現共識凝聚策展計畫—希望在市民之間創造可發酵為凝聚力的話題,形成沙灣新願景的共識。因此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港市生活採集—邀請職人分享其角度所看見的基隆樣貌,為基隆未來的生活滾動出更多的想像、尋找快樂園—重現沙灣地區不同時代,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方式的不同樣貌,如設置浴池、海港辦桌、咖啡與酒吧市集、音樂舞蹈表演、互動式劇場、山海巴士—以公車為交通工具,穿梭串連各歷史場景。 4、沙灣地區數位攝影測量計畫—針對沙灣地區空拍攝影測量與重點古蹟、歷史建築物3D雷射數位掃瞄,以作為文化價值推廣合及虛擬實境多媒體資料建置的重要基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與歷史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與歷史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基隆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元,尤其是和平島,這片土地見證了西班牙人在17世紀的殖民歷史。1626年,西班牙人建立聖薩爾瓦多城,並持續治理至1642年,對基隆和台灣的歷史產生深遠影響。透過考古發掘,研究團隊在和平島發現了大量遺物和證據,揭示了這段歷史。2011年,台灣大學鮑曉鷗教授和當地居民合作,開展考古計劃,試圖還原西班牙人曾在此建立的城堡與港口。 和平島歷史悠久,曾是基隆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也是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這裡的居民文化多樣,包括原住民和外來的西方勢力。當地的居民具有開放與包容的精神,重視社區合作和文化傳承。此外,河濱島的自然景觀、文化活動及其歷史遺跡,成為當地及外來遊客探索台灣多元歷史的重要窗口。這些考古發掘不僅重現了台灣的過去,也讓當地居民重新認識自己土地的價值和歷史深度,並成為文化創生和社區營造的動力。
國小5-6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