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DOC在地課程-《泰雅音樂創作營》想念媽媽 ─ 楊桂花縮圖
DOC在地課程-《泰雅音樂創作營》想念媽媽 ─ 楊桂花
竹苗數位機會中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以其在馬武督的生活出發,創作歌曲並分享特色文化。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新化DOC-新化大坑尾 擔飯擔文化紀錄全縮圖
「這一鍋飯,凝聚台南新化大坑尾100多年的濃厚家鄉情!」台南市新化區大坑尾「聖母宮」,每3年元宵「擔飯擔」遶境祈福活動,當地105戶會準備美食招待陣頭、親朋好友及遊客,其中不能錯過的是,品嘗當地特有的「鹹飯」,也是遊子返鄉指定要吃的「媽媽的味道」,因此,拍攝此文存紀錄,希望能喚起人與人之間遺失的人情味,並以文化資產保存、學習、體驗為主軸。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葫蘆墩-豐原神社(大街尾福德祠)縮圖
大街尾福德祠位於臺中市豐原區中正路,是當地重要信仰中心,創建於民國52年(1963年),主祀福德正神。廟前陳設日治時期豐原神社遺留下的狛犬與石燈籠,為神社文化的歷史見證。狛犬為日式吉祥獸,常置於神社入口作守護象徵;石燈籠則是參拜道常見設施,惟今已被上漆難見原貌。廟前另存有一座直徑約十公尺、高約兩公尺的土丘,為舊地名葫蘆墩的墩腳,名稱源自平埔族巴宰舊社Haluton諧音。日治時期曾改稱可樂墩,後因產米豐饒而定名豐原,沿用至今。福德祠融合本地漢人信仰與日本神社遺構,見證聚落歷史發展與文化更迭,是地方歷史與地景記憶的重要節點。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趙明河事件縮圖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趙明河事件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1907年,日本迫使高宗退位,展開統監政治,最終於1910年吞併大韓帝國,開啟朝鮮35年日治時期。1919年朝鮮皇帝高宗暴斃,被認為是日本謀劃因而引發三一運動,反日情緒高漲。1926年朝鮮末代皇帝純宗駕崩,掀起六·十萬歲運動。青年趙明河懷抱反抗意志,前往日本、大阪,再赴臺發展。1927年於臺中茶舖任職期間不滿待遇不公,加深抗日決心。1928年5月,試圖刺殺來臺視察的日本皇族久邇宮邦彥親王未遂,隨後被捕,於當年10月遭絞刑處決。事件震撼臺日,史稱臺中不敬事件,趙明河成為朝鮮抗日象徵,韓國多地為其立像紀念。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柴燒泥編塑縮圖
傳統技藝-柴燒泥編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柴燒製陶為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自史前時期即有以火燒製泥土而成陶器的技術。其核心精神在於結合自然素材與手工技藝,並運用火候控制來創造陶藝。柴燒泥編工藝是以傳統泥條成型技法為基礎,將陶土搓揉為泥條後進行編織、疊合與穩固接合,形成特定造型,再以傳統柴燒技術高溫入窯燒製而成。柴燒的最大特色在於燒窯過程中,木柴燃燒產生的灰燼自然落在陶器表面,經高溫熔融後形成自然落灰釉,並伴隨火焰痕跡、燻燒斑點、色澤流動等不可預測的紋理變化。這些變化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張力與溫潤質感,是電窯、瓦斯窯所無法模仿的自然工藝之美。成品可見光滑與粗糙並存的觸感,其色澤渾厚溫潤,蘊含歲月之感,兼具實用與審美功能。柴燒泥編器物多用於香爐、茶具、花瓶等生活器皿。目前台灣柴燒窯場已屬稀有,柴燒泥編技藝更因耗時費工、技術門檻高而漸趨少見。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陳夀彝)縮圖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陳夀彝)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傳統建築彩繪於常民生活及建築上有其重要性及價值,保存者擅於傳統彩繪技法,並融合民俗內容之寫生描繪,益增傳統風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美力台灣3D縮圖
傳統技藝-美力台灣3D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立政治大學
榮獲美國舊金山第二十九屆SD A(Stereoscopic Displays and Applications)最佳3D影片The Best-of-Show Live-Action Category大獎,當年度紀錄片票房冠軍。10 個瀕臨消失的台灣美景,100 個將被遺忘的傳統匠師,全靠 1 個半聾半盲的傻瓜導演,用 10 年去記錄,讓我們不至於忘記,台灣最美的樣子。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周則翰縮圖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周則翰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
台灣超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真心付出、用心關懷、熱愛生命,有勇敢、堅持、樂觀的精神,不畏艱難、傳承文化、服務利他、回饋社會體現共好的價值,跨越身心障礙,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用感動喚醒靈魂,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台灣超人,讓我們看見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 周則翰同學──他是唐寶寶周則翰,用毅力創造無限可能 「面扶持的那雙手是溫暖的家 讓他勇敢走出來 當更多的愛與同理心去面對問題,任何的困難就能迎刃而解」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圓山考古遺址縮圖
歷史-圓山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圓山考古遺址是臺灣最早發現的史前遺址之一,標誌著臺灣考古研究的起點。位於臺北盆地的圓山丘陵,自1897年起經多次考古發掘,確認此地包含先陶、大坌坑、圓山文化等六個時期的文化層,是北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史前聚落遺址。遺址中以圓山文化最為著名,年代約距今3200至2500年前,出土大量精緻的石器、陶器、玉器與骨角器,顯示先民高度的工藝技術與生活智慧。尤其雙口罐、三口罐等特殊陶器造型,展現其創意與藝術價值。圓山文化人以農耕為主,兼行狩獵、漁撈,遺留的大型貝塚與豐富動植物遺骸,也反映其多元的食物來源與環境適應能力。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縮圖
文化保存-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緣於清領時期,相傳當時大甲居民每隔12年便會前往福建湄州祖廟朝天閣進香,因規模不大、參與人數不多,且12年才舉行一次,並未引起注意。日治時期,臺海交通中斷,進香受阻,乃改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初期,參加人數約40人,其後隨著時序進展、政經發展與媒體效應,規模逐漸擴大,參與人員不再局限於大甲、大安、外埔和內埔(后里)的「大甲53庄」信眾,至1980年代人數已高達10餘萬人,成為全臺最知名的媽祖進香活動。其時,國內媒體大肆報導大甲媽祖前往北港「謁祖進香」或「大甲媽祖回娘家」之事,大甲鎮瀾宮認為此說易遭誤解為「大甲媽」是分靈自北港朝天宮,於是決議將「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將「刈火」改為「添火」,惟此舉卻引起雙方誤解。此時,新港奉天宮適時表明歡迎大甲媽祖到新港進香,加上1987年鎮瀾宮組團前往湄洲朝天閣迎回祖廟媽祖神像,隔年又前往港里天后祠迎回聖父母神像,於是自1988年起取消前往北港進香與刈火,轉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縮圖
歷史-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三層圳的上游,由白石陂、龍過脈陂、慈湖以及牛角湳陂等陂塘串聯而成,共同供應下游水源的灌溉,使得灌溉區域的稻田得以擴展。其中,白石陂與龍過脈陂更展現了獨特的塘涵水利技術,精準地調控著水量,映照著人類順應自然、與土地和諧共生的珍貴畫面。而新福圳其開鑿是由工程師們巧妙地利用天然地形,將遠在十多公里之外的水源,透過越域引水的概念,成功地將水流導引至新福圳1號池及1-1號池蓄存使用。新福圳正是這種因地制宜、永續利用水資源的經典範例。以歷史角度來看,清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三層地區便已開鑿了牛角湳陂,其後龍過脈陂與慈湖相繼落成。到了日治時期的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白石陂也經歷了重修。而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興建新福圳1號池及1-1號池。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DOC 微電影》橫山幸福茶/橫山數位機會中心(橫山 DOC)縮圖
DOC在地課程-《DOC 微電影》橫山幸福茶/橫山數位機會中心(橫山 DOC)
橫山數位機會中心/社團法人新竹縣戴姓二禮堂相魁公脈下宗族會
有著共同理想的在地農人,藉由親善土地,循古法找回記憶中的茶香,透過明基友達基金會的輔導,打造共有品牌「沙坑紅寶」,讓茶繼續生養人們,日日守護著家鄉,以「奉茶」的心意,讓感謝瀰漫,分享友善平台,祝福接下來的旅程一路飄香。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共學。探大溪》縮圖
此紀錄成果涵蓋博物館相關展示敘事經營、在地夥伴的行動、歷史建築修復活化、文化教育推廣等事件,記錄城鎮變化由「人」而起的脈絡。讓博物館推展過程之紀錄成為影像檔案資產,並同時進行影像資料檔案建置,以期達到「建構在地化影像典藏知識系統」之目標。 影片共有4個主題:「共好進行式—三和木藝」、「老街裡—下街四十番地」、「我的鄰居—木博二辦」、「木博五週年敘事影片」。 三和木藝是木博創立街角館初創期的成員,目前以開設木作體驗課程逐步改造。並且邀集不同地區的木作師協同教學,也鼓勵鄰里媽媽以拿手菜、整理家中閒置房間等方式提供學員食宿,擴大大溪的文化體驗。 下街四十番地說的是一個一家三代共同生活在沒有電視卻擁有五進老屋的故事。男主人劉三擁有傳統木藝的技能,這使他工作內容與在地民俗、宗教信仰緊密連結,他的三個孩子也成為他的小幫手,請在體驗工藝的過程中,將地方文化的典故和鄰里長輩的記憶傳承在這家子日常之中。 木博館第二辦公室(木博二辦)從居民在木門外觀望的獨立世界,逐漸變成左鄰右舍串門子的自家廚房,互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木博五週年敘事影片以一隻貓為代表,在漫遊大溪中說明木博的成果和空間。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霧社事件‧馬赫坡古戰場-Butuc (一文字高地)暨運材古道縮圖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Butuc一文字高地與運材古道,是1930年霧社事件的重要歷史現場。Butuc為馬赫坡戰線的激戰地點,日軍於昭和5年,西元1930年11月5日在此與賽德克族展開激戰,留下戰壕與砌石牆等遺跡,至今保存良好。事件導火線之一的運材古道,則記錄日治時期日人強迫賽德克族搬運檜木、勞役剝削的歷史,反映殖民政權對原住民族的壓迫。此地亦呈現賽德克族社會在殖民政策下的內部張力與族群遷徙歷程。Butuc與古道不僅為霧社事件的見證場域,更是理解台灣原住民歷史、抗爭與文化保存的重要據點。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杵音文化藝術團)縮圖
文化保存-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杵音文化藝術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傳統阿美族歌謠主要由祖先流傳下來,複音歌謠傳統性唱法出現於農耕、生活及祭典中。一般說來領唱者為年齡階層領導者或擅唱者,高音部份則是聲音高而清澈者,餘眾可唱低聲部。 傳統馬蘭複音歌謠團體可分成兩種,一是男性老人於Kiloma’an豐年祭時所唱的「很長的歌」(聚會所所唱的歌謠)三首等都是由男性組成的複音歌謠;另一類是拜訪歌、除草歌或是除喪歌、治病歌等,可由「伴工」團或夫妻演唱,因此,男女是可以一齊合唱的。馬蘭阿美複音歌曲傳承仍保存在老一輩記憶,特別是「傳廣隊」或「大橋隊」以前的年齡階級,保有較豐富的複音以及即興唱法,又不脫離馬蘭自由對位歌唱的能力,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反映族群或地方藝術表現。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迪化街縮圖
文化保存-迪化街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大稻埕的經濟重心為迪化街,而迪化街一段155號是商店街靠近中北段的一處店屋,從早期販售南北貨到現今經營文創品牌,這看似平凡的店家卻是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的歷史建築。 迪化街一段155號,建築最早可溯至西元1850年代,1922年大正11年已有建物腹地之相關註記,表示對於建築有增建之規劃,爾後產權變遷依據記載1924年至1936年,為謝回春商行營運,主要經營石油、肥料、砂糖、香菇、豬油等商品,可以看出當時大稻埕的商業背景。 全省各地人都來這邊批東西,這裡是批發集散地。 當時迪化街有成立福壽同業商業公會,中南街、中北街都從事貿易、南北貨較大的批發進口商,頗具代表性。
國小3-4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