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文化保存-防空洞群落縮圖
文化保存-防空洞群落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1937年起,隨著中日戰爭爆發,日治政府開始在台灣推動大規模防空設施建設。特別是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台灣總督府將防空設施列為軍事重點。作為重要軍事港口與日本人聚居城市,基隆港成為盟軍空襲的主要目標,自1944年起經歷了超過五十次空襲,特別是1945年6月的基隆大空襲造成巨大破壞。基隆因特殊的山城地形,防空洞多沿山開鑿,與台灣其他城市半地下或掩體式防空設施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地形利用,使得基隆現存防空洞密度全台最高,且較能保存至今。防空洞最初作為緊急避難用途,光復後因管理疏漏,多數荒廢或受損。歷經1950至1960年代多次整修與增建,雖曾一度恢復使用,但隨著戰爭結束、動員戡亂時期終結,防空洞功能日漸式微。今日的防空洞,多成為封閉遺址或零星轉作民間用途。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大沙灣石圍遺構縮圖
文化保存-大沙灣石圍遺構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大沙灣石圍遺構位於基隆中正區,為清法戰爭期間主戰場大沙灣砲臺的防禦設施。自從荷西時期基隆就開始設置砲台,尤其在清朝時期海盜以及列強的侵擾使砲台數量大增,而大沙灣石圍則建於1840年前,為抵禦潮汐與敵砲所設。此地曾設平面型砲臺,結合土壘供兵駐守與設置輕砲,戰略地位重要。清法戰爭之後,在劉銘傳的規劃下,高地砲臺逐漸取代平面砲臺,使石圍失去軍事功能而遭廢棄。此遺構歷經鴉片與清法戰爭,為今日少數可見的戰爭遺跡,歷史價值極高。石圍現為市定古蹟,與周邊二沙灣砲台、司令部等構成北台灣海防歷史場景的重要組成,見證基隆作為台灣北部海防重鎮的歷史風華。
國小5-6年級
傳統技藝-武轎縮圖
傳統技藝-武轎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武轎為不具轎頂之輦轎,是較為輕便簡單的神轎,本作品一反常態,不論是神椅、神桌或者是轎底,每個部位都雕刻了細密繁複的鏤空裝飾,尤其是以龍為題材者為多,神桌與神椅更是努力還原了實體的樣貌,而不是一般輦轎的簡單形式。所謂輦轎是由椅子兩側綑綁轎貫發展而成,是神轎中相對簡單的類型之一。本作創作人為陳面謨,係彰化鹿港鴻揚神轎社之負責人。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量器縮圖
傳統技藝-量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木製量器,器身上窄下寬,整體呈現梯形,器身以木板製成,器口與器身有多條金屬固定,兩側則有橫棍穿過金屬,應為方便移動搬運之用。正面則刻有「校準府斛」四字,通體皆無裝飾,為著重實用之器。清代各地度量衡並不統一,因地制宜,各道府州縣為求交易公平頒佈相關標準,製造相關度量衡標準器具,本藏品之「府斛」即為地方府級行政機關之標準量器。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百年風雨_1911颱風記憶縮圖
歷史-百年風雨_1911颱風記憶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
臺灣夏秋之際常遭颱風侵襲,即使今日擁有堤防、滯洪池與鋼筋建築等設施,仍不可輕忽其威力。然而在百餘年前,當人們居住在土角厝與木板屋中,面對颱風幾乎無力抵擋。1911年一場猛烈颱風席捲臺灣,狂風暴雨摧毀了無數房屋與村莊,造成重大傷亡,成為當時民眾難以抹去的記憶。這段歷史讓我們看見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時的脆弱與堅強,也展現出隨著時代進步,建築技術、防災設施與應變制度的不斷提升。透過回顧歷史,我們更能理解當代社會在災害應變上的努力與成果,並提醒自己珍惜今日的安全環境。了解歷史中的風雨記憶,有助於提升全民的災防意識與行動力,為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做好更萬全的準備。
國小5-6年級
地理-【離岸風電】雙星奇源 風從海上來縮圖
地理-【離岸風電】雙星奇源 風從海上來
經濟部能源署/經濟部能源署
離岸風電是利用海上穩定且強勁的風力發電,為臺灣帶來乾淨、可再生的能源。由於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風場資源,近年積極發展離岸風力發電,不僅有助於降低對燃煤與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的依賴,還能有效減少碳排放,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從設置在海上的巨大風機,到將電力輸送上岸的變電設施,每個環節都蘊含著高科技與工程挑戰。離岸風電的推動不僅提升能源自主性,也帶動本地產業鏈的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並促進臺灣技術水準的進步。這不只是能源轉型的表現,更是臺灣朝向永續社會前進的重要里程碑。透過理解這項技術,我們也能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參與節能減碳,共同為守護地球盡一份心力。
國小5-6年級
地理-聽專家說氣象【颱風】之一_颱風是什麼?縮圖
地理-聽專家說氣象【颱風】之一_颱風是什麼?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
你知道嗎?颱風可不是隨便就會出現,它的誕生其實需要多項自然條件配合。臺灣位於熱帶與副熱帶交界,每年常成為颱風的來襲路線之一。其實颱風是從熱帶海洋中生成的,當海水溫度高、水氣蒸發劇烈,進而形成低氣壓系統,在合適的氣流引導下,才可能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颱風。瞭解這些形成過程,不只讓我們對大自然更加好奇與敬畏,也能提升我們對災害來臨時的準備與應變能力。透過專家的解說與觀察颱風路徑、風速、氣壓等變化,我們得以更全面掌握颱風的影響,為自己與家人多一層保護。現在就一起揭開颱風的神秘面紗,學習如何與自然和平共處吧!
國小5-6年級
地理-你要冰的還是熱的縮圖
地理-你要冰的還是熱的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
「你喜歡冰的還是熱的?」這句話用來選飲料很輕鬆,但當談到地球的溫度,可沒那麼簡單。地球之所以能維持適合生命生存的溫度,仰賴的正是「溫室效應」。這是一種自然機制,能讓地球保有適度的溫暖;但當人類活動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像是二氧化碳、甲烷等,就會讓這個效應過度加強,導致全球暖化。氣溫上升會引發極端氣候、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連鎖問題,影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永續。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生活中改變,像是節能減碳、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減少一次性用品、支持綠色能源等。地球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唯有集體努力、改變生活方式,才能守護這顆藍色星球。認識氣候變遷的成因與影響,是我們邁向永續生活的重要起點。
國小5-6年級
公民-她是機構住民的依靠,也是家族的驕傲 模範移工阮氏海的故事縮圖
阮氏海來自越南,長年在臺灣擔任照顧服務工作,是眾人眼中值得信賴的模範移工。她用耐心與愛心陪伴機構住民,也成為家人的驕傲。為了讓她的付出被家鄉親人見證,主辦單位特別安排越南親屬來臺出席表揚活動,並拍攝影片記錄這份跨越國界的情感。影片中不僅呈現她離鄉背井、辛勤工作的歷程,也傳遞出她對臺灣社會的深厚情誼與貢獻。透過這段溫暖的重逢,我們感受到移工不只是勞動力,更是我們社會中默默奉獻的重要成員。這樣的文化交流與親屬互動,也讓大眾更能理解與尊重多元族群的價值。每一位在臺移工的努力,都值得被看見與肯定。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尊重與包容是凝聚社會力量的重要基礎。
國小5-6年級
歷史-地籍測量的演進縮圖
歷史-地籍測量的演進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
臺灣地籍測量起始於明鄭時期,最初為賦稅與土地開墾需求而進行簡略清丈。清光緒年間,劉銘傳推動清丈,建立地籍制度,留下堡圖與魚鱗冊等圖冊。日治時期則實施臺灣首次完整的地籍調查,採歐洲測量技術,建立庄圖及土地台帳。光復後政府沿用日治地籍成果,並陸續辦理未登記土地測量,如山坡地、原住民保留地、海岸地等,進一步推進地籍完善。由於原圖紙老舊、精度不足,自民國45年起辦理地籍圖修正及重測,並自65年度起展開全臺地籍圖重測工程,提升測量精度至1/500比例,透過融入電腦自動化繪製,有效提升地籍測量效率和管理的方便性。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大溪遊戲小學堂 2—2古宅生活趣 香噴噴出好料縮圖
以「傳世」為理念,透過「李騰芳古宅」與「大溪風土故事」兩大主題,於古蹟內設計各種生動有趣的遊戲與五感體驗,讓親子共遊共學,鼓勵孩童親近文化資產與大溪鄉土,透過玩樂,激發對古宅之興趣與知識學習,傳承人文價值。 本案規劃古宅生活趣、起厝養成班兩種主題學習方案,並以兩種主題季節設計與辧理活動,合計執行10場次,包含結合中興國小1—4年級、自學班校外教學的「小學生趣大溪」,和結合月眉休閒農業園區規劃月眉一日小旅行的「兒童節一起來大溪玩」。目前仍持續辦理本活動,於每月第四個週六舉辦,帶領大小朋友一同到李騰芳古宅學習體驗學習,認識古宅的建築與生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曙 再現大基隆的精神與靈魂縮圖
文化保存-曙 再現大基隆的精神與靈魂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
擁有四百年歷史的基隆,是目前臺灣少數現存經歷鴉片戰爭、清法戰爭的重要歷史廠景,連結著臺灣與世界的故事。如同港口吞吐船隻,是貨真價實的臺灣頭,基隆本身的歷史從原住民到大航海時期,戰爭防衛到戰後移民,以及台灣經濟發展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並非僅是第一大港,也是世界重要戰略要點。 歷史,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該往何處去。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最重要就是從歷史文化價值出發,將其價值與生活空間重新整合,盼望下一代在城市中找回思維歷史。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不僅單做單棟單一的建築與文物保存,更重要的是希望將整個空間與場域重新找回。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大楊油庫縮圖
文化保存-大楊油庫
文化部/文化部
位於臺中清水區的大楊油庫,為美軍於1966年依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所建,服務越戰期間清泉崗基地所需油料,總占地約16公頃,共設七座大型油槽。油料由高美海域透過地下油管輸送至油庫,設計精密,具備完整防溢堤與加壓系統。越戰結束後油庫閒置,2000年面臨拆除危機,由臺中縣文化局、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及民眾發起募款保留行動,成功購回最後一座油槽。2014年,大楊油庫正式公告為歷史建築。它見證了冷戰時期臺美軍事合作,也展現民間力量對文化資產保存的堅持與創意,成為臺灣地方文資保存的典範。
國小5-6年級
公民-以舞蹈詮釋原住民靈魂─瓦旦.督喜縮圖
公民-以舞蹈詮釋原住民靈魂─瓦旦.督喜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瓦旦・督喜在高中時期因觀賞原舞者的演出而深受感動,從此立志投入原住民舞蹈的世界,並將之視為一生的使命。他創辦了「TAI身體劇場」,以舞蹈與歌聲作為文化表達的媒介,致力於推廣原住民族文化。他發展出名為「腳譜」的身體訓練系統,將原住民傳統動作語彙與當代表演藝術融合,開拓原民藝術的新形式。他的創作不僅是文化的呈現,更是認同的實踐,讓觀眾在表演中感受到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脈絡與文化生命力。瓦旦・督喜的努力展現了文化如何在創新中延續、在表達中深化。他的故事提醒我們:文化不只是過去的遺產,更是當代不斷建構與對話的過程。透過舞蹈,我們看見文化認同的力量,也重新思考藝術如何成為族群記憶與當代精神的交會點。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Ilisin no Fakong縮圖
文化保存-Ilisin no Fakong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Ilisin no Fakong是花蓮縣豐濱鄉貓公部落阿美族每年8月舉行的重要歲時祭儀,為期數天,旨在祈求平安、豐收,並感謝祖靈庇佑。該祭典由各年齡階級共同籌劃與執行,體現部落分工與社會制度,亦鞏固族群認同與傳承。祭儀內容豐富,涵蓋登聖山、祭祖、牽手情、娛靈歌舞、運動競技、送靈等活動,展現阿美族完整的禮儀與生活哲學。其中,向祖靈祝禱的祭詞與誦念歷代頭目姓名的迎靈儀式,不僅承載歷史記憶,也強化族人對部落文化的連結。Ilisin不僅是一場傳統儀式,更是族人共同記憶與文化實踐的重要場域,具有高度文化代表性與持續傳承的價值,展現阿美族對土地、祖靈與部落生活的深厚情感與尊崇。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縮圖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