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文化保存-彰化曇花佛堂縮圖
文化保存-彰化曇花佛堂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彰化曇花佛堂,俗稱東門菜堂,彰化名剎之一,創建於清朝嘉慶24年(1819年),為齋教龍華派壹是堂系統的重要在家佛寺。該堂由林大賡家族世代傳承,融合中國羅教、日本曹洞宗及臺灣本地信仰特色,供奉觀音佛祖與釋迦佛。佛堂建築歷經道光年間信徒重修與大正年間山門增建,保存清末至日治時期之建築風貌。正堂內八幅彩繪出自清末名師葉成與當代彩繪匠陳穎派之手,展現臺灣傳統建築彩繪藝術之精髓。山門對聯為太虛大師所題,具文教與宗教意涵。曇花佛堂不僅為宗教信仰中心,更是承載地方歷史與民間藝術的重要文化資產。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縮圖
文化保存-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緣於清領時期,相傳當時大甲居民每隔12年便會前往福建湄州祖廟朝天閣進香,因規模不大、參與人數不多,且12年才舉行一次,並未引起注意。日治時期,臺海交通中斷,進香受阻,乃改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初期,參加人數約40人,其後隨著時序進展、政經發展與媒體效應,規模逐漸擴大,參與人員不再局限於大甲、大安、外埔和內埔(后里)的「大甲53庄」信眾,至1980年代人數已高達10餘萬人,成為全臺最知名的媽祖進香活動。其時,國內媒體大肆報導大甲媽祖前往北港「謁祖進香」或「大甲媽祖回娘家」之事,大甲鎮瀾宮認為此說易遭誤解為「大甲媽」是分靈自北港朝天宮,於是決議將「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將「刈火」改為「添火」,惟此舉卻引起雙方誤解。此時,新港奉天宮適時表明歡迎大甲媽祖到新港進香,加上1987年鎮瀾宮組團前往湄洲朝天閣迎回祖廟媽祖神像,隔年又前往港里天后祠迎回聖父母神像,於是自1988年起取消前往北港進香與刈火,轉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鄭榮興)縮圖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鄭榮興)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客家八音」是最具客家色彩的純音樂藝術,其音樂風格、演出形式、音樂內容與樂器使用,隨著族群遷徙而融合各地傳統民間音樂,逐漸演變成一特殊的器樂曲種。「客家八音」是以鼓吹樂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樂器合奏,即以鑼鼓樂為基礎加嗩吶類樂器為主。演奏內容分為「吹場樂」和「絃索樂」。「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和婚喪喜慶等禮俗等演出;「絃索樂」多用於北管戲以及純器樂演奏。 臺灣客家八音最常用於婚喪喜慶等場合,但台灣南部和北部在使用樂器和編制上有所不同。客家八音演奏的場合與民間的活動息息相關,舉凡廟會、宗教活動或生命禮俗皆需要它;另外它也與臺灣傳統北管戲密不可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新化頂山仔腳朝天宮拍面宋江陣縮圖
文化保存-新化頂山仔腳朝天宮拍面宋江陣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保大東里拍面宋江陣源自清領時期,分布於埤仔頭、頂山仔腳與下山仔腳三庄,三庄中每一庄皆有36人,合稱為保東三陣。據地方耆老回憶,該陣最遲於1892年即已成立,為應對治安與庄頭防衛需求而組織,後於1904年朝天宮落成後即參與建醮遶境活動。日治時期制度改革後,設立館東長與教練制度,脈絡清楚。該陣至今保留18對兵器、12套陣式及代表性橋段時遷對打,並維持傳統扮相與儀式,包括紅巾、黃腳巾、草鞋等元素。成員主要為頂山仔腳人,跨三代共同參與,展現穩定的民間自主傳承。作為南關線及新化六陣之一,並與關廟、下山仔腳合稱保東三陣,不僅展現聯庄信仰特色,也反映地方社會高度向心力與文化自信,是臺南地區極具代表性的傳統陣頭之一。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玉湖窯縮圖
DOC在地課程-玉湖窯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
在歷史的地景演變中,湖內區藏有早年懷舊風情的老唱片主題咖啡館,裡頭收藏了許多臺灣早期的老唱片,這樣的城市美感讓湖內區的藝文素養自然瀰漫於生活中,位處北高雄沿海的湖內區,當然也少不了農漁業的深耕發展,在地居民主要的產業為魚類、水鴨養殖,稻米蔬菜種植等等,其中養殖漁業更以鰻魚、白蝦、虱目魚及吳郭魚為主,鰻魚養殖早年更與屏東東港、彰化福興並稱國內三大養鰻地,成國全國知名的饅魚之鄉。 湖內區的漫遊生活與恬靜風情,讓陶藝家王明發先生駐足於此,研發以高雄山線、海線特產牡蠣的外殼,研磨成粉做為釉料,將鄉土特色融入創作。作品以文創與茶具為兩大創作路線,文創路線的黑面琵鷺系列,靈感來自於工作室周遭魚塭可愛的臺灣過客-黑面琵鷺,並將黑面琵鷺的意象融入生活,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臺灣無可取代的自然生態是王明發創作的起點,其獨特性與在地靈魂,配上渾厚樸實的故鄉味道,表達對鄉土文化的關懷之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七家灣溪遺址縮圖
歷史-七家灣溪遺址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七家灣遺址位於武陵農場境內,海拔約1,698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高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1999年,於第二賓館整地工程中意外出土,成為台灣考古界的重要發現,正式命名為七家灣遺址。該遺址歷史可追溯至約3,300至4,000年前,代表繩紋紅陶文化進入雪霸國家公園一帶,顯示當時已有史前人類長期居住並發展農耕生活。考古學者從遺址中發現兩個文化層,一層屬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距今約4,000年,另一層則約為1,200年前,可能屬於較晚期的原住民族活動遺跡。當時的居民已懂得使用石鋤從事農耕、以石網墜捕魚,展現高度的生活技能與環境適應能力。特別有趣的是,根據遺址中的捕魚工具與地理環境推測,他們可能捕捉的魚類,正是今日瀕臨絕種、被譽為國寶魚的台灣櫻花鉤吻鮭。
國小5-6年級
地理-以一顆尊重的心,掀開潮間帶神秘面紗縮圖
地理-以一顆尊重的心,掀開潮間帶神秘面紗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臺灣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其中潮間帶不僅生態多樣,也是熱門旅遊景點。然而,過度觀光常對環境造成干擾,如何在發展觀光與保護自然間取得平衡,是當前的重要課題。為了達成觀光與環境保育的平衡,目前政府進行人數控管與導覽教育,推廣淨灘活動,提升民眾保育意識,以及對環境長年投入調查與記錄,推廣環境知識。這些努力展現政府與公民共同參與保育工作的成果,也反映出人們對家鄉環境的關懷與責任。透過環境教育、社區參與與永續觀光規劃,讓更多人理解潮間帶的珍貴價值,並以行動實踐保護生態,達到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目標。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手作步道 民眾體驗縮圖
為了維護「礦業歷史散步道」生態棲地的完整與避免不可逆的破壞, 所指散步道修復工程為以手作步道的方式進行既有登山步道的維護及施作,盡量避免使用大型機具及外來、不可逆之材料施作,盡量減低對於出磺坑文化景觀的生態環境造成擾動,相關手作修繕工法亦須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及「出磺坑文化景觀保存及管理原則」之規定辦理、整修的步道舖面材質,希望以「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為最高指導原則。 因此,在步道整修的過程中,為減少運輸成本,並使用符合自然環境的素材設施,利用步道周邊的原始石材做為步道階梯的材料,自民國109年(2020)2月到10月,除了先期的修繕作業,期間也舉辦生態健行導覽活動,並針對出磺坑周邊的公館國中、公館國小、福基國小及開礦國小之教職員舉辦礦業歷史散步道導覽解說活動,將步道解說員培訓課程之教材彙整後提供予學校教師參考,幫助學校進行鄉土教材之編列。 手作步道關切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施作工法理念,更希望透過對生活環境的理解,喚醒對環境倫理的反思,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定位,用雙手重拾與土地的關係。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縮圖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一組八片木製屏風中的一件,主題為「六國合縱」。雖然合縱結果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但畫中六國人物並非敗亡之樣,而是表情和樂穿著喜慶,此幅作品或有團結一心、和平長存之意。整體來看,此組屏風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吉祥圖案,中段以三到五塊彩繪玻璃飾之。這些彩繪玻璃主題配置井然有序,中央六片彩繪將戰國時期楚、趙、魏、韓、燕、齊六國人物分配其中,較小的作品則有八仙人物、花卉、龍鳳等吉祥圖案,下端並繪有山水景色。畫作筆法純熟細膩,賦色鮮豔亮麗,為傳統民間工藝極佳之作。此單件作品除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外,中段為三片彩繪玻璃的組合。其中上下兩端面積較小,上端為一頭戴烏紗帽的官人形象者(若依屏風整體的畫作分析,此部位應畫八仙中的張果老,但此人與張果老形象並不符合),下端為山水風景畫。而中間最大面積的玻璃畫應為戰國時期六國合縱中的韓國(此處旗子上的國名已塗黑,但從本作品主題可臆測旗子上應為「韓」字)官將與隨從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兒少最佳利益案例彙編宣導短片縮圖
公民-兒少最佳利益案例彙編宣導短片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兒少最佳利益案例彙編》是臺灣第一本彙整醫療、福利、司法、教育等多領域案例的專書,強調「兒童最佳利益」原則的實務應用。透過宣導短片,我們能看到此書的宗旨不僅是介紹概念,更藉由真實案例協助實務工作者進一步了解兒童權利的重要性。這些案例展現了在兒童相關政策與服務中,如何落實以兒童為本的價值觀,確保他們的身心發展、權益保障及未來機會不受剝奪。透過實例導引,工作者能學習如何在實務中平衡不同需求與權益,使每位兒童的聲音被聽見、利益被優先考量,進一步促進臺灣社會對兒童權利的重視與實踐。這部影片不僅是專業輔助教材,也是社會大眾理解兒童權利的啟蒙資源。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縮圖
文化保存-北港朝天宮迎媽祖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媽祖信仰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也是移民社會和海洋文化的表徵,台灣民間供奉媽祖的廟宇、神壇、民宅和舟船數量眾多,而媽祖的信徒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不可計數。關於媽祖的身世,自宋代以來即有許多版本,各地文獻方志、碑文均有不同說法;直到清代以降,民間大致採信明僧昭乘所著《天妃顯聖錄》之說,有關媽祖身世的說詞才日趨一致,然而《天妃顯聖錄》屬神話小說,是否足以作為媽祖身世的依據,實有待商榷。關於媽祖的誕辰,台灣民間皆認定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其實在宋元兩朝文獻中均未提及媽祖誕辰;明代之後才訂為三月廿三日。按李獻璋所撰〈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考證,乃因明代船舶多於三月返航,按慣例須祭拜媽祖以酬謝神恩之故。 北港朝天宮三月迎媽祖,歷時久遠,為媽祖香期重要活動之一。由於媽祖是民間相當重要的信仰,信仰圈遍及全台,地方廟宇為穩固其信仰圈,紛紛自各地媽祖廟採分香形式,以添廟神靈威,故逢媽祖誕辰前夕,各分靈廟宇皆須回祖廟謁祖割火,甚至非分靈廟宇,亦會前往進香交香,促成宮廟間聯誼與交流。也因此造成媽祖香期參與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紀錄,故清代便將媽祖盛會納入方志記載。北港朝天宮是台灣媽祖廟分靈最多之祖廟,從新年之始即為媽祖香期開端,至三月期間人數暴增,香客人數冠為全台之最,可視為「三月瘋媽祖」典型表徵。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礦山藝術季官方宣傳影片─來自礦山的邀請縮圖
礦業遺址是共同的記憶,山城紋理是彼此的資產,生活情境有人們的溫度,希望透過民國109年(2020)舉辦的礦山藝術季,將藝術與遺址進行融合,因此廣發邀請,希望藝術家們熱情參與水金九地區的礦山藝術季,將礦山藝術季獻給這座山城,也獻給當下生活的我們。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雲林台語繪本—報馬仔縮圖
報馬仔亦稱探仔馬,簡意就是探路、報信,報馬仔是媽祖的駕前先鋒,於出巡期間沿路敲鑼,以此告知信眾遶境隊伍的到來。除了探路外,遇到沿途有居民觸犯禁忌,得需通知避開,以及告知居民準備香案迎轎。身穿藍衣、頭戴帽子的報馬仔所穿服飾其實深具含意,寓意著媽祖「知足、長善、感恩、惜福」的四大精神,每個物件都有其特殊意義存在。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報馬仔故事而出版本繪本。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小飛旅行社開張囉! EP.1 【大鬼瀑布】北海岸最美瀑布溯溪縮圖
民國109年(2020)的「水金九藝術觀光活絡計畫」希望透過Youtube影音平台,將水金九地區介紹給更多人認識,因此結合了博物館年度各項活動,如8月採金之路遊程、8月金工大賽成果展及9月採金之路遊程等,共邀請4位YouTuber到水金九地區配合活動進行影像行銷,藉由YouTuber的影音平台能量,將水金九地區更為廣泛的行銷,期待能將更多旅客帶入水金九地區,將此處的人文歷史風情傳遞出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社頂的孩子》羅妹號事件紀錄片!(屏東縣政府2021年出品)縮圖
社頂是屏東縣恆春排灣族的一個部落,紀錄片《社頂的孩子》表達在社頂自古流傳的故事,關於美國人與臺灣原住民的「羅妹號事件」、還有後續日本人侵臺引發的「牡丹社事件」,透過當地原住民族人後裔和長期研究臺灣歷史的學者,試圖探討在這屏東恆春的沙灘上曾經發生的故事。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守護金門國家公園中山林森林生態資源縮圖
地理-守護金門國家公園中山林森林生態資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中山林遊憩區位於金門島中央,為昔日戰地政務時期軍民合作造林的成果,擁有廣大林地與豐富的生態資源,是當地居民休閒的好去處。然而,自103年起,林區面臨松材線蟲萎凋病的威脅,導致大量松樹枯死,原有的松林景觀受到嚴重破壞。面對病蟲害迅速擴散,管理單位採取剷除感染源與林相整理等措施,並積極進行原生樹種的造林與林相更新,營造複層林結構以提升生物多樣性。雖然金門地區氣候乾旱、土壤貧瘠,造林挑戰重重,但透過持續的撫育管理與病蟲害防治,中山林正逐步恢復生機,朝向生態穩定、自然多樣的目標邁進。
國小3-4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