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7,458
小發現大科學-人可以憋氣憋多久?-資源代表圖
web 小發現大科學-人可以憋氣憋多久?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一名女子和潛水夥伴到運動中心內的深潛區,進行自由潛水練習,疑似待在水底時間過長,超出憋氣極限,造成突發性休克,還好夥伴立刻把她拉出水面,配合現場教練急救才恢復心跳。人到底可以憋氣多久呢?根據金氏世界紀錄是24分鐘,相當驚人吧!一般人可是沒辦法這麼長的時間不呼吸,就算游泳高手,也沒辦法在水裡待長時間而不呼吸時,沒有充足的氧氣進入體,身體可是會拉警報,平常小朋友可以靠運動,來提升自己的肺活動,運動之餘,也要避免p.m2.5的傷害,戴口罩或選擇合宜的時間,都是運動時該注意的問題。肺臟是人體呼吸系統中相當重要的器官,氣體進入到人體,是如何交換的?本集節目邀請馬偕醫院小田醫師說明肺臟的功能。 小發現別錯過,大科學過生活,「小發現大科學」節目每週三中午12:30,帶領大朋友和小朋友一起認識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知識喔!
點閱數28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新科技大未來-災害數據化,防災小金剛妙用多-資源代表圖
web 新科技大未來-災害數據化,防災小金剛妙用多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地震速報] 11:17左右東北地區發生中型地震,預估震度4級以上地區:宜蘭,臺北、氣象局。手機裡突然跳出這樣的資訊,我們並不陌生,但你知道這背後運用了多少科技嗎?天災的資料觀測高達399類,如此龐大數據,如何有效預測並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透過電腦以及網路的發展,把歷年臺灣災害數據化,提供災害觀測資料,開放平台供各政府機關、學校單位、甚至民間使用。研發智慧機器人,不用再死板板對著螢幕敲著鍵盤搜尋,你想知道的,防災小金剛都可以回答你。本集節目邀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蘇文瑞博士來跟我們分享如何把科技運用在災前預防、災中觀測、災後復原的整個過程,歡迎大家收聽!
點閱數21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微型點子對撞機-地震災害很恐怖,你做好準備了嗎?-資源代表圖
web 微型點子對撞機-地震災害很恐怖,你做好準備了嗎?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回顧起過去幾十年的台灣,幾乎每隔兩到三年,就會發生一起足以造成人 命傷亡的地震。與地震相關的準備與防災措施,已然是活在台灣必備的生 活技能。 但是,你知道你該擁有什麼樣的技能了嗎? 本集教育廣播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邀請到來自震識,地震知識部落 格的副總編輯,潘昌志老師,告訴我們活與地震共存的台灣,你必須知道 的地震與防災知識。
點閱數23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新科技大未來-製備小分子團水之設備和方法-資源代表圖
web 新科技大未來-製備小分子團水之設備和方法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水,生命必須,每天要喝。平日你喝的又是什麼水呢?光是市面上的水就讓人眼花撩亂:礦泉水、氣泡水、離子水、電解水、水素水……最終目的無非就是要我們「多喝水」,水,喝對了,真的可以去除自由基,抗發炎?台北醫學大學劉豫川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開創了一個全新與用水有關的小分子團水,又稱「黃金水」。目前,小分子團水已成功應用於八種正規動物疾病治療實驗,包含:抵抗睡眠剝奪造成肝臟的傷害、治療肺癌、治療腎臟疾病、帕金森氏症疾病、阿茲海默症疾病、牙周病、糖尿病、高血脂。這項技術,未來在產業中的應用,包含:活化水機器、活化水保健應用品、面膜化妝水等化妝產品等也是令人相當期待!別錯過本期「新科技大未來」節目,一起來探討奈米黃金技術如何改變我們對水的認知。
點閱數35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搖~搖~搖,地震來時怎麼辦?-資源代表圖
web 搖~搖~搖,地震來時怎麼辦?
黃大洲/歸仁區紅瓦厝國民小學國小6年級
搖~搖~搖,地震來時怎麼辦?
點閱數270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25-07-28
環保繽紛樂-實踐零廢棄的生活-資源代表圖
web 環保繽紛樂-實踐零廢棄的生活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1小單元(生活大小事)~本週主題「家電汰舊換新補助」,這是中央和地方一起推動的全國性計畫,希望透過鼓勵民眾將高耗能家電汰換為節能能效1、2級的家電,讓能源使用更有效率,也能有減碳的目標。各縣市做法略有不同,但大方向仍屬一致,就先來聽聽新北市環保局的補助方案囉。2.小單元(環保小叮嚀)~本週由林口區林口國小謝賀竹及淡水區竹圍國小高慧恩分享他們的環保願景與想法。3.主題專訪(環保好生活):現在是一位中醫師的尚潔,實習期間接觸到零廢棄的生活,雖然沒有翻譯原文書的背景,但透過毛遂自薦的方式,將零廢棄教母Bea Johnson的書──《Zero Waste Home》翻譯成中文版《我家沒垃圾》,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零廢棄的精神、優點與如何執行,打破一般人認為這種生活方式就必須要過得很刻苦的想法,我們就一起跟著譯者尚潔的分享來認識如何實踐零廢棄的生活囉!
點閱數26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小發現大科學-運動好科學-游泳時,為什麼可以浮起來?-資源代表圖
web 小發現大科學-運動好科學-游泳時,為什麼可以浮起來?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不少大小朋友都喜歡游泳這項運動,因為水有浮力,所以,我們可以在水中游泳嬉戲,不過,是誰發現了水有浮力呢?這跟偉大的科學家阿基米德有密切關係。有回阿基米德接到個難題,他思考了很久,不知該如何解決,沒想到,就在泡澡時,他有了靈感,同時也發現水有浮力。在我們生活中,有不少物品的發明,跟浮力有關,像是船、天燈等等。夏天時,許多人喜歡到游泳池或海邊游泳,如果你發現有人溺水時,該怎麼辦?可以利用「叫、叫、伸、拋、划」5步驟。發現有人溺水時,要記得這五個步驟,千萬不要冒然的下水救人,就算會游泳,也要謹慎小心。本集節目邀請台中四育國中周志偉老師介紹浮力。
點閱數27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青春創學院-藝術與科技的想像~來去VR體驗玩!-資源代表圖
web 青春創學院-藝術與科技的想像~來去VR體驗玩!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戴上頭顯的裝備,現在就進入VR的世界,超越視覺、超越想像的電影以360度全景呈現,無限可能超展開!歡迎進入遠比現實更真的精采冒險!」同學們還沒有體驗過VR嗎? 你是否知道什麼是VR、AR、MR、XR的差別?座落於高雄駁二特區的VR 體感劇院「高雄VR FILM LAB」,是全台唯一播放立體8K技術規格的VR場館。端端主持人將帶領同學們認識VR的多種體驗型式,以及劇院的設計與VR的體驗有何關係? 與一般展場有何不同?從VR到XR,同學應該如何看向虛擬多媒體結合科技的藝術趨勢? 5G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有關虛擬實境到混和實境的不可不知,就在端端主持的青春創學院節目中!
點閱數459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25-07-28
新科技大未來-還我健康腦,重建大腦神經血管組織-資源代表圖
web 新科技大未來-還我健康腦,重建大腦神經血管組織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台灣腦中風新患者每年約3萬5千人,醫療成本達四百億台幣。腦中風、腦創傷、退化性腦病變、脊髓損傷、糖尿病......這些疾病名稱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多數人除了藉由飲食運動來管理健康,更多的是祈求意外傷害不要降臨。國防醫學院研究團隊首創將人類腦神經幹細胞及腦微血管類細胞共同培養,製成可分化出神經元,以及血管分枝的細胞層片,用於重建大腦的神經血管組織。「新科技大未來」節目中,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周中興主任,將分享這項用於重建大腦神經血管組織的「創新細胞層片移植技術」的研發過程,歡迎大家一起來關心,科技的研發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點閱數1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微型點子對撞機-生活好科學-怎麼當隻壞細菌?-資源代表圖
web 微型點子對撞機-生活好科學-怎麼當隻壞細菌?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西元1346至1353年,人類史上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黑死病,在中世紀的歐洲蔓延。造成了大約七千五百萬人死亡。大量人口的喪失,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嚴重打擊了農業發展、也減少了人們對宗教的信心,不過也間接促成了日後的宗教改革。今天,科學家與歷史學家認為,黑死病是來自一種已經滅絕的細菌,鼠疫桿菌所造成。歷史的恐怖教訓,似乎也證成了今日人們對細菌的恐懼,並表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市面上廣泛銷售的抗菌容器或材質;標榜提高抵抗力來防禦細菌的健康食品;或是各種滅菌的產品或方法等等。但是,這些對細菌恐懼是生存的必要還是過度恐慌了呢?小小的細菌又如何導致旁大的人體如此受創呢?本集教育電台「微型點子對撞機」邀請到花蓮慈濟大學生科系,江湖人稱細菌人的陳俊堯老師,與我們分享細菌致病的原因與迷思。要談論細菌致病前,恐怕得先了解一下細菌這個龐大的群體。如同人類般,其實多數人們都是善良的,壞人雖然猖狂且危害甚大,但往往只是少數了。細菌的世界中也是如此,2016年,Sender R等人的研究指出,人體裡的細菌,數量跟我們的人體細胞幾乎差不多。我們幾乎可以說是與細菌共生。統計至今,全世界有百萬種不同的細菌,事實上能夠造成生病的「病原菌」,其實只是少少幾種而已。這些能致病的病原菌,在造成傷害之前,必須先設法進入人體中。以我們常常聽過吃到不潔的海鮮,或是生食海產而導致的食物中毒為例。這很長是因為吃到了腸炎弧菌的原因。首先這種具有致病的細菌,他需要能在環境中存活。例如雖然許多生物無法在高鹽份的海水中存活,但腸炎弧菌剛好能適應海水的環境。這些弧菌必須先進入到海洋生物體內,對抗海洋生物的免疫系統來繁衍到一定數量,而當海洋生物被漁船捕獲時,如果沒有經過充分加熱煮食或是醃漬殺菌而生食。就剛好給了這些腸炎弧菌進到身體裡的管道。不過,剛被吃進肚子裡的腸炎弧菌,並不代表就能造成傷害。腸炎弧菌必須先通過胃酸的考驗,才能進入腸子,再依序鑽過腸子的組織、進入人體循環系統、打敗免疫系統,才會開始產生病症。在多數情況下,人體的重重關卡與免疫系統默默地擋掉了許多病原菌的侵入,真正會造成病症的,往往都是在瞬間吃下過多的病原菌,或是身體抵抗力剛好低落不足時,才導致了令人痛苦的病症。對抗病原菌,並非一定要靠抗菌產品,理解病原菌的在人體中是怎麼引發生病和傳染的機制,善用人體與生俱來的保護機制與免疫系統。同時也避免濫用抗生素而製造出更恐怖的細菌!適當謹慎地運用科技,才能與細菌共生共存,打造更健康的生活。
點閱數38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