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6,778
PKc-Va-3-10_等位線與電場實驗_ WSQ 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PKc-Va-3-10_等位線與電場實驗_ WSQ 學習單
高中物理-李榕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PKc-Va-3-10_等位線與電場實驗_ WSQ 學習單
點閱數10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1-17
Epibulus insidiator (伸口魚)-資源代表圖
web Epibulus insidiator (伸口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Epibulus insidiator(伸口魚)俗名:伸口魚、闊嘴郎棲息深度:1 - 42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頭尖;體中高;背鰭前方之頭部背面圓突,眼前與眼上方稍凹。口特別突出;上下頜可強度伸縮;下頜骨向後超越鰓膜;上下頜齒各一列,前方各有一對犬齒;鱗片大型,頰鱗二列,下頜無鱗;側線間斷。D. IX, 10;A. III,8-9;P.12;L.l. 14-15+8-9;G.R.5+12;成魚尾鰭上下緣延長為絲狀。體色多變異,且易隨棲息地而改變體色深淺,一般頭體一致為黄色、暗黃褐色、黑褐色或橄欖綠等;鱗片具深色斑,而形成點狀列;背鰭第I與第II棘間有一暗色斑,向後形成暗色縱帶;各鰭與體同色。幼魚體褐色,三條白色細橫帶,眼具放射狀細白紋。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珊瑚礁處或礁湖區,水深約1-42公尺。以甲殼類、貝類等為食。獨居性。具有模擬落葉之習性。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及南非到夏威夷、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琉球與臺灣,南至新加勒多尼亞海域等。臺灣發現於南部、小琉球、蘭嶼及綠島等地。漁業利用:具有特殊的口部伸縮動作,是水族館之常客。有報導(Halstead, B.W., P.S. Auerbach and D.R. Campbell, 1990 )其肌肉可能含熱帶魚毒素,食用後會引起中毒,特別稱為「熱帶魚毒素中毒(ciguatera poisoning)」,「熱帶魚毒素中毒 」最早來自古巴,當地人是指中了一種名叫「雪卡 (cigua)」 的貝類 (Livona pica) 所引起的腸胃不適及神經系統障礙,現已被引用做為食用所有熱帶海域珊瑚礁區有毒魚類所引起的中毒現象。其毒性是因為生物食物鏈所累積的,毒性之大小,通常視魚體之大小而定,且珊瑚礁魚類的肉毒性具有區域性,有的魚在某區域是食用魚,但在另一區域則是有毒魚類,所以最保險的方法是不要輕易嘗試食用曾經報導過有毒性或者不常見的珊瑚礁魚類。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Pseudanthias dispar (刺蓋擬花鱸)-資源代表圖
web Pseudanthias dispar (刺蓋擬花鱸)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seudanthias dispar(刺蓋擬花鱸)俗名:刺蓋擬花鮨、花鱸、海金魚、紅魚棲息深度:1 - 18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側扁。吻短。眼中大,眼眶後緣無乳突。口較大,稍傾斜;雄魚唇肥厚且圓凸。上下頜齒細小,前端具犬齒。下及間鰓蓋骨下緣圓滑;鰓蓋骨具二棘。體被小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數55-63;上頜不具鱗;各鰭亦不具鱗。背鰭連續,具硬棘X,軟條16-18,第I背鰭棘短,第II背鰭棘延長;臀鰭硬棘III枚,軟條7-8;腹鰭腹位,雄魚極為延伸至臀鰭中部後,雌魚略為延長;胸鰭軟條18-20;尾鰭深叉形,上下葉不特別延長如絲。體上半部橘黃色,下半部偏紫紅色;頭部由吻端至胸鰭基部具一條鑲淡藍紫色緣之黃色斜帶。雄魚頭部具大片藍紫色區域,背鰭至少在前半部為深紅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外礁斜坡的上緣,棲息深度在1-18公尺間。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聖誕島,東至斐濟及萊恩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綠島海域有產。漁業利用:小型花鱸,不具食用經濟性之魚種。體色豔麗,是水族常見魚種,一般皆以陷阱法捕獲。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慶豐年下集-資源代表圖
web 慶豐年下集
胡志賢/縣立博愛國小國小6年級
校本課程進行到六年級下學期,主要以「傳統技藝」(刺繡、漁獵、狩獵、豐年祭)為主,藉由學習自己族群的傳統技藝,體驗祖先的智慧以及藝術的涵養,讓自己族群的文化得以繼續傳承下去,更藉由社區耆老的智慧傳承,將已漸漸邁入黃昏的原民文化,得以傳承,甚至發光發熱。本單元主要在學習族群的傳統技藝,先人用他們的智慧,利用自然環境資源,有了一套漁獵捕撈以及狩獵的方式,此外,更創造出美麗的刺繡圖騰,在現今工商業社會,這些技藝已漸漸消失中,在此藉由學習漁獵捕撈、刺繡及狩獵,重新體驗祖先留下來的智慧。
點閱數771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11-12-15
認識場址效應-資源代表圖
ebook 認識場址效應
數位防災教材計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小5-6年級
土壤越鬆軟,震動/搖晃的影響越嚴重
點閱數22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7-12
像素Pixel-資源代表圖
ebook 像素Pixel
謝立益/臺南市市立進學國小國小3-4年級
像素Pixel
點閱數25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7-12
Torquigener hypselogeneion (頭紋窄額魨)-資源代表圖
web Torquigener hypselogeneion (頭紋窄額魨)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Torquigener hypselogeneion(頭紋窄額魨)俗名:頭紋窄額魨、花紋河魨、寬紋魨、氣規、規仔棲息深度:18 - 22公尺形態特徵:體亞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長圓錐狀。鼻孔小,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形突起。體腹側下緣具一縱行皮褶。體背自鼻孔至背鰭前方具稀疏排列小棘,腹面自鼻孔下方至肛門前方有小棘,頭側和胸鰭後方亦有小棘。鰓孔內側白色。背鰭尖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8,明顯位於臀鰭之前;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7;無腹鰭;胸鰭短寬,近方形,後緣稍圓,具軟條13-15;尾鰭寬大,截形。體背部及側面為淺褐色,腹面乳白色;體背部和側面佈滿大小不一的黑褐色小斑點;頭側頰部有4條褐色帶;體側另具一連續之黃色縱行帶。背、臀鰭自色;尾鰭淺褐色,上方鰭條上有多個褐色小斑排列;胸鰭淺褐色。以前所記載之寬吻魨(Amblyrhynchotes hypselogeneion)為本種之同種異名。棲所生態:熱帶及亞熱帶近海底層小型魚類。肉食性,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魚類等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自南非至所羅門群島。臺灣西部、東北部、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漁業利用:肉臟及卵巢具劇毒,不宜食用。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Strongylura strongylura (尾斑圓尾鶴鱵)-資源代表圖
web Strongylura strongylura (尾斑圓尾鶴鱵)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trongylura strongylura(尾斑圓尾鶴鱵)俗名:尾斑柱頜針魚、圓尾鶴鱵、青旗、學仔、白天青旗、水煎(金門)棲息深度:0 - 13公尺形態特徵:體略側扁,截面呈圓柱形,體高為體寬之1.4-1.9倍;頭部甚側扁,背側之中央溝發育良好;頭長小於鰓蓋後緣至腹鰭基底之間距;尾柄側扁,無側隆起稜。兩頜突出如喙,下頜長於上頜;具細齒,呈帶狀;無鋤骨齒;主上頜骨之下緣在嘴角處突出於眼前骨之下方。鰓耙缺如。鱗中等,鰓蓋具鱗,背鰭基底及臀鰭基底具鱗;背前鱗數100-130;側線低位,近腹緣,至尾柄處向上昇,而止於尾柄中部。背鰭與臀鰭對在,前者基底較短,背鰭起點在臀鰭第5-8軟條基底之上方,具軟條12-15,臀鰭軟條15-18;腹鰭基底位於眼前緣與尾鰭基底間距中央之略後方;尾鰭圓形。體背藍綠色,體側銀白色。尾鰭基底具一黑班。棲所生態:大洋性魚類,通常巡游於島嶼四週之水表層,亦常出現於河口或紅樹林區,甚至淡水域。性兇猛,以小魚為主食,尤其是鯡類。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東起非洲東部、波斯灣,西至新幾內亞,北至南中國海及臺灣,南至澳洲。臺灣沿岸均可見。漁業利用:食用魚,但產量不多,較不具經濟價值,一般以煎食利用。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Siganus argenteus (銀臭肚魚)-資源代表圖
web Siganus argenteus (銀臭肚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iganus argenteus(銀臭肚魚)俗名:銀色籃子魚、臭肚、象魚、象耳(澎湖)、臭肚仔(澎湖)、羊矮仔(澎湖)、盧矮仔(澎湖)棲息深度:5 - 40公尺形態特徵:體呈長橢圓形,側扁,背緣和腹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4-3.0倍;尾柄細長。頭小。吻尖突,但不形成吻管。眼大,側位。口小,前下位;下頜短於上頜,幾被上頜所包;上下頜具細齒1列。體被小圓鱗,頰部前部具鱗,喉部中線無鱗;側線上鱗列數16-22。背鰭單一,棘與軟條之間有一缺刻;尾鰭深分叉。體背海水藍色,往腹部漸呈銀色,頭部後面及體側滿佈黃色小斑點;鰓蓋末緣有一短黑色帶。背鰭與尾鰭黃色;臀鰭與腹鰭銀色;胸鰭為暗黃色。但魚體受驚嚇或休息時體色會變成暗褐色與亮褐色紋相雜,前者則形成7條斜線;魚體死亡後,體色會褪成褐色。棲所生態:暖水性魚類,常形成小群體棲息於朝海的珊瑚礁區或岩礁區。稚魚則生活於大洋中,並朝礁區移動。以底棲藻類為食。各鰭鰭棘尖銳且具毒腺,刺到使人感到劇痛。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部,東至法屬玻里尼西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東部。臺灣主要產於東部、蘭嶼、綠島與南部海域等。漁業利用:以一支釣、圍網、流刺網等漁法捕獲,終年皆有;本種適於煮薑絲湯或鹽烤。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Cyclotellina remies (滿月櫻蛤)-資源代表圖
web Cyclotellina remies (滿月櫻蛤)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yclotellina remies(滿月櫻蛤)俗名:環肋櫻蛤形態特徵:殼呈球形,殼表有波紋狀的輪狀螺肋,前端圓滑狀弧度向下殼底,而於後端則在殼的中間位置有一轉折而成直線,使2側看起來不對稱。棲所生態:潮間帶至潮下帶20公尺、潮間帶中區泥沙質底的海底,潛入泥砂內的深度約為20-30公分,在沙內斜臥、退潮後在有積水的地方可以看到這種櫻蛤的黑灰色水管自沙內伸出,水管長度可達12公分以上世界地理分佈:廣東、海南新村、三亞、海口、瓊東曲口、南鹽灶、新盈、馬來西亞、新加坡、本種為熱帶種、分佈於太平洋西岸的安倍那(摩鹿加群島)、波荷爾(菲律賓)、澳洲及中國南海等地、印尼台灣地理分佈:澎湖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14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