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29
文化保存-林口迓老祖-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林口迓老祖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林口顯應祖師信仰源於地方神明會的輪祀活動,信徒對顯應祖師公俗稱為老祖,主要分布於北臺灣林口臺地周邊地區,此外包含泰山、五股、新店、深坑、汐止、龜山、蘆竹一帶也是信仰範圍,最晚自1901年起已形成五大股輪祀組織,包含蘇厝股、瓦厝股、土地公厝股、錢厝股和嘉寶股,歷經發展擴及至桃園蘆竹。在林口頂福巖建立前,每年農曆9月18日前後,為顯應祖師壽誕,信徒會舉行為期三日的迓老祖祝壽祭典,1994年頂福巖建立後改為安座紀念日農曆9月27日前後,包含獻供神豬、酬神戲、過火、祈安遶境與爐主交接等儀式,現今迓老祖儀式分三日舉行。林口迓老祖展現深厚的宗教情感與社區凝聚力,是林口地區民眾高度認同的宗教民俗活動。此信仰文化歷史悠久,儀式傳統豐富,充分反映林口地區的社會變遷與民間信仰特色,具高度地方認同與文化價值。
點閱數19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七家灣溪遺址-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七家灣溪遺址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小5-6年級
七家灣遺址位於武陵農場境內,海拔約1,698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高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1999年,於第二賓館整地工程中意外出土,成為台灣考古界的重要發現,正式命名為七家灣遺址。該遺址歷史可追溯至約3,300至4,000年前,代表繩紋紅陶文化進入雪霸國家公園一帶,顯示當時已有史前人類長期居住並發展農耕生活。考古學者從遺址中發現兩個文化層,一層屬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距今約4,000年,另一層則約為1,200年前,可能屬於較晚期的原住民族活動遺跡。當時的居民已懂得使用石鋤從事農耕、以石網墜捕魚,展現高度的生活技能與環境適應能力。特別有趣的是,根據遺址中的捕魚工具與地理環境推測,他們可能捕捉的魚類,正是今日瀕臨絕種、被譽為國寶魚的台灣櫻花鉤吻鮭。
點閱數10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自然筆記-傀儡花+石虎收容故事與研究-資源代表圖
web 自然筆記-傀儡花+石虎收容故事與研究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專訪台灣文學獎得主陳耀昌醫師-談其著作「傀儡花」+石虎收容故事與研究陳耀昌醫師接受「自然筆記」的專訪,介紹了創作的背景及心得,也談到他如何結合對歷史的興趣以及醫學背景,對台灣的文化及土地認同進行深度紥根的工作,讓我們用更國際的視野,來看待自己的歷史。
點閱數305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馬祖戰地文化景觀-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馬祖在1949年後便深陷戰爭陰影的島嶼,處處可見為了戰鬥、防禦、運補及政治作戰等目的而興建的各式軍事構工。自1956年起,馬祖全區進入戰地政務時期,更為這片土地烙印上濃厚的軍事色彩。一直至1992年11月7日,政府正式宣告金門與馬祖終止戰地政務,長達三十六年的軍事管制終於畫下句點。從此以後,除了從軍事管制到地方自治的轉型;隨著軍隊的逐漸撤離,在地產業不再依賴軍人消費,轉而以發展觀光產業為重心,並開放馬祖小三通,為觀光產業引入更多的觀光人潮。
點閱數1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將軍一號(Jiangjyun No. 1)-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將軍一號(Jiangjyun No.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將軍一號沉船位於澎湖將軍鄉大塭礁海床,是臺澎地區首艘由政府主導專業水下考古發掘的沉船。該遺址於民國84年在澎湖居民黃加進協助下被國立歷史博物館發現,推測為清代中期自閩南往返澎湖時觸礁沉沒的平底木船,採福州杉木建造。沉船載運建材與陶瓷物資,發掘文物包括青花瓷碗、陶缽、瓦片、清乾隆錢幣等,呈現當時生活面貌並佐證閩臺間的海上貿易活動。由於木質結構已嚴重劣化,遺址現保留原地,進行長期監測與再研究。此案開創臺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與研究的先例,具高度歷史、文化與學術價值。
點閱數9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自然筆記-GIS專家黃同弘「反轉戰爭之眼」-資源代表圖
web 自然筆記-GIS專家黃同弘「反轉戰爭之眼」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黃同弘」,一位GIS專家,一位沈迷於麈封史料的「地圖控」,但是在我讀到那本「反轉戰爭之眼」的著作時,我更淸楚閱讀到那份的「詩意」。不是吟頌山水的「詩情畫意」,而是各種「觀看」角度中所帶出的追尋、反思及細膩情緒。對於從摧毀者眼中所框下的「美景」,被解讀的往往是那些不經心所捕捉到的大地肌理,與被遺忘的記憶線索。這批1940年代的停格畫面,反而是給當代環境論述、解析、建構的最好指引。而他的另一本著作「不可見的台灣」,則是從1980年代大量農林航測圖所記載的國土監測照片中,閲讀到更多環境的困境,也見證到一段段土地淪喪的史詩。然而,不論視野如何遼闊,終將踏回地面,用一位公民的身段及高度,真正關注環境的議題。
點閱數25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八通關古道-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八通關古道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小3-4年級
玉山國家公園內的八通關古道與關山越警備線,不僅是山林間的交通要道,更是台灣歷史發展與族群互動的見證。清領時期,在日本侵擾壓力與開山撫番政策的推動下,清廷開闢八通關古道,由南投竹山通往花蓮玉里,試圖連結東西兩地,鼓勵漢人開墾後山,然而因政局與維護不易,最終成效有限。日治時期,日本為徹底推行理蕃政策,沒收原住民武器,導致布農族反抗,進而引發大分事件。為圍剿抗日勢力,日人完成八通關越橫斷道路,並建成關山越警備線,透過道路與駐在所網絡,監控布農族聚落與活動。這些古道不僅串聯自然與人文資源,更訴說著台灣從清領、日治到現代的歷史轉折與原住民族的抗爭精神,具有珍貴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點閱數9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明清金門城遺跡-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明清金門城遺跡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金門城創建於明洪武20年,西元1387年,為明代衛所制度下的重要海防據點。歷經明永樂年間城牆增築、抗倭名將俞大猷駐守、南明魯王寄蹕及清初遷界等歷史變遷,城跡見證金門軍事、防禦與聚落發展之歷程。城牆以夯土與花崗石構築,反映明初築城工法;城內外留有虛江嘯臥碑碣群、文臺寶塔、古街遺構與魯王疑塚等文物。此地尚保留歷史風貌,延續無形文化如城隍祭典,顯示整體文化連續性。作為我國唯一留存的明代千戶所城,金門城具高度稀少性與不可取代性。2022年,金門縣政府登錄其為縣定史蹟,確認其作為歷史事件定著空間的文化資產價值。
點閱數16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macacukes石門古戰場-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macacukes石門古戰場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石門古戰場位於屏東縣牡丹鄉與車城鄉交界處,為1874年牡丹社事件中石門之役的戰場。當年日本以琉球漂民事件為由出兵臺灣,與排灣族牡丹社、高士佛社發生激戰。其中最激烈的戰事即發生於石門峽谷,原住民據險抵抗,牡丹社頭目Aruqu父子等奮戰而亡,戰況慘烈。此役不僅是牡丹社事件的關鍵戰役,也展現原住民族捍衛家園的堅定決心。該地保存多處歷史遺跡,如西鄉都督遺蹟紀念碑、忠魂碑及琉球藩民墓等,具高度歷史價值。2023年9月15日,石門古戰場被登錄為屏東縣史蹟,是見證臺灣原住民族抵禦外侮、書寫近代史的重要場域。
點閱數1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三層圳的上游,由白石陂、龍過脈陂、慈湖以及牛角湳陂等陂塘串聯而成,共同供應下游水源的灌溉,使得灌溉區域的稻田得以擴展。其中,白石陂與龍過脈陂更展現了獨特的塘涵水利技術,精準地調控著水量,映照著人類順應自然、與土地和諧共生的珍貴畫面。而新福圳其開鑿是由工程師們巧妙地利用天然地形,將遠在十多公里之外的水源,透過越域引水的概念,成功地將水流導引至新福圳1號池及1-1號池蓄存使用。新福圳正是這種因地制宜、永續利用水資源的經典範例。以歷史角度來看,清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三層地區便已開鑿了牛角湳陂,其後龍過脈陂與慈湖相繼落成。到了日治時期的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白石陂也經歷了重修。而民國五十三年(西元1964年)興建新福圳1號池及1-1號池。
點閱數13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