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272
文化保存-羅漢門迎佛祖-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羅漢門迎佛祖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羅漢門迎佛祖」,此項民俗活動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每年均擇期於觀音佛祖聖誕前幾日舉行,目前由內門紫竹寺(101-103年)及南海紫竹寺(104-106年)輪流辦理(連續各辦三年)。百年來觀音佛祖遶境路線遍及內門各庄頭,且信徒皆以徒步遶境及全程扛轎走山路,來表達對於觀音佛祖信仰的誠意,而自民國100年開始,遶境路線更擴及至旗山天后宮;遶境行程通常為四天,今年是自102年3月25日至3月28日,每天早上7時準時出巡,繞行約十個「敬」(庄頭敬桌集中的臨時場地),每天約走30公里路程,以3轎(土地公轎、紫雲宮大道公和龍潭天后宮媽祖合轎、內門紫竹寺佛祖大媽和三媽合轎)主巡,香境內各角頭及其文武陣頭皆參與遶境(小庄組文陣,大庄組武陣),反映該地民眾信仰生活,自古迄今改變不大,祭品亦保留傳統樣式,是該地最具在地色彩的信仰文化及最具生活價值的內在文化體系。此項民俗遶境隨行的文武藝陣,堪稱量多質精,至少超過30陣以上,其中以夏梅林宋江獅陣、金馬寮牛犁陣、番仔路太平清歌陣、虎頭山七里響陣等文武藝陣最具特色。
點閱數15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葉經義)-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葉經義)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點閱數27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台江人三部曲 拓墾、開創、願景-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台江人三部曲 拓墾、開創、願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小5-6年級
台江內海曾是重要的交通與貿易港灣,吸引了福建閩南漁民、海盜與荷蘭人等各方勢力。這片土地的開墾與發展深受移民文化的影響,如中州寮、布袋嘴寮等地名都反映了當地居民的故鄉情感。日治時期與民國時期的變遷,尤其是在水利建設、社區發展與教育方面的成就。當地人民對土地有深厚的情感,並透過社區營造改善生活品質,如環境綠化與文化活動。在社區精神與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大專院校的設立,對當地青年與文化的未來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並希望年輕人能繼承並推動地方文化的進步。
點閱數22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左營海軍眷村-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左營海軍眷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6年級
位於高雄的左營海軍眷村,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海軍單一軍種眷村集中區域。其發展脈絡可追溯至日治時期軍港的建設。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此區域的規模持續擴大,成為特定歷史環境變遷下的特殊產物。這片文化景觀的保存與管理,核心原則在於為未來的保存活化工作預留充分的彈性與發展空間,以開放的態度探索各種可能性,讓這片土地不僅能保存其獨特的歷史風貌,能以嶄新的面貌融入現代生活,持續發揮其獨有的文化魅力。政府透過規劃與管理,使左營海軍眷村成為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讓人們得以見證臺灣海軍發展的軌跡。
點閱數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泰雅傳統器樂竹管琴製作-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泰雅傳統器樂竹管琴製作
竹苗數位機會中心/財團法人明基基金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記錄從採竹到完成泰雅傳統器樂竹管琴製作的過程。
點閱數337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崙背DOC~鐵漢柔情-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崙背DOC~鐵漢柔情
崙背數位機會中心/雲林縣崙背鄉崙背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崙背數位機會中心為保存在地即將失傳的技藝,因此向教育部申請大專資訊志工協助幫忙拍攝崙背特有的技藝,這些技藝也許你我小時候曾經見過,也許你也曾未見過,崙背DOC有感此技藝獲許多年後,妳我也許只能從記憶中去回憶,因此特地在虎科大資工系資訊志工的幫助下,拍攝打鐵此即將失傳的技藝紀錄片~~
點閱數18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褒忠亭義民節祭典-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褒忠亭義民節祭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褒忠亭義民節祭典歷史悠久,由新竹、桃園等3縣市20鄉鎮市區組成15大庄輪值主辦,反映北臺灣客家社群組織與歷史文化。祭典緣起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彰化爆發林爽文事件,同年十二月陷淡水廳(新竹城),逼近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六家地區的重要墾首林先坤,聯合陳資雲、劉朝珍等率鄉民抗敵,凡三千人,即所謂義民軍。在與林爽文部對抗過程中,犧牲兩百餘人,班師時以牛車沿途遍拾有黑布圈為記的忠骸,原先預備歸葬大窩口(今湖口),但車過鳳山溪抵今日新埔枋寮後,牛隻不受驅使,經焚香禱告並擲筊取決,確認為先烈已自擇葬地,遂徵得地主同意,合葬於此,即日後義民塚。其後林先坤等人召集仕紳提議建廟以崇祀,於乾隆五十三年冬奠基動土,五十五年落成竣工,此即義民廟之軔始。其後同治元年(1862),中部戴潮春事起,義民軍二度出征,犧牲者百餘人又歸葬於此,是為附塚。
點閱數25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白沙屯媽祖進香-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白沙屯媽祖進香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白沙屯媽祖早年並未建有廟宇,而是由輪值爐主奉祀家中。清同治二年(1863)初建土茅屋為廟,經常年風雨加上民國24年中部大地震,廟宇損傷甚大。民國63年,廟方成立管理委員會之後,開始興建直到民國78年竣工,達成現有白沙屯拱天宮之規模。雖然拱天宮落成時間不若其他百年以上之廟宇歷史悠久。但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的歷史,卻早在建廟之前就已經存在。白沙屯進香團體行走的距離,從苗栗縣通霄鎮到雲林縣北港鎮,是目前臺灣徒步進香距離最遠的團體,但其由人為事先安排的進香事務並不多。此進香活動具有「一切聽憑神意而決」的獨特性,包括活動舉辦的日期及天數,均以擲筊方式向白沙屯媽祖神像請示決定;進香隊伍行走的路線、媽祖神轎休息過夜的地點,必須在隊伍行進時,才由媽祖神意透過神轎的搖晃方式臨時指示,以上都是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特別之處。
點閱數25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彰化縣芳苑鄉的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最早紀錄於日治時期,為當地養蚵產業與自然環境互動下孕育出的獨特生活方式。當時居民飼養牛隻不僅用於農耕與運輸,亦扮演運蚵的重要角色,據傳全盛時期當地曾有300多頭海牛。這種以牛車載運蚵苗與成蚵的方式,體現出人與動物協作、適應潮間帶地理條件的傳統智慧,顯示其蘊含系統性知識與傳承脈絡。2012年BBC報導此文化奇景,2016年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然隨著機械化取代牛車,海牛數量大幅減少,2020年僅剩7頭,是需要政府介入保存的當地文化之一。
點閱數12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麻豆DOC】講古三條老街-野洛林-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麻豆DOC】講古三條老街-野洛林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麻豆數位機會中心在在地文化資訊留存上,從108年開始便與黃教授接洽製作影音介紹!也搭配2020年3月時令柚花特展做介紹導覽,其中麻豆DOC也協助特展做了圖片QR CORD音檔來展示,讓人身入其境。歡迎來進一步的了解麻豆三條老街的故事,當你再次踏查在麻豆巷弄,看到的各式遺跡,這部影片讓你更有感動!野洛林是來自文旦原鄉麻豆港仔尾偏鄉的田庄囝仔,不是專業畫家,只是學建築出身,以環境資源保育利用規劃者為志業的身份,整理並展示長達45年(1974-2019)對臺灣各地觀察速寫,以文史資訊解說圖像的故事。 表達漂泊遊子對故鄉的感謝與感情,豐富文化局柚花藝術節的內涵。藉二林香草吟社暨二林社大詩詞吟唱班,踏出重興柚城詩社的第一步。
點閱數17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