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976
DOC在地課程-旗山天后宮虎爺-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旗山天后宮虎爺
旗山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旗山區旗山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由學員實地拍攝旗山天后宮時,加上故事情節串接配合影音結合剪輯製作、場景轉換、配樂音效及字幕製作,向大家介紹旗山金虎爺由來,是臺灣民間信仰與中國民間信仰中一種以虎為形象的神祇,俗稱虎爺公、虎爺將軍、虎將軍,尊稱為下壇將軍。通常虎爺都是在桌下鎮守,但是非常特別的是,旗山天后宮的金虎將軍因曾被嘉慶皇帝敕封過,所以旗山的金虎爺是坐桌上,特別與眾不同。
點閱數23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蟾蜍山煥民新村(2)-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蟾蜍山煥民新村(2)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蟾蜍山聚落位於新店溪畔,鄰近臺大公館商圈,是軍眷、農試所眷戶與城鄉移民共同築居的山城。區內保存清代水利設施、日治農業研究佈局、中美協防軍事地景及完整的空軍眷村煥民新村,是目前全台唯一的完整保留的空軍眷村,展示了該地區在不同時期中發展的軌跡。基於其豐富的自然環境以及歷史脈絡,於2016年登錄為臺北市文化景觀。聚落內仍有140戶居民及8棟歷史建築,展現活的文化資產價值。經社區與公部門協力推動,完成保存計畫、口述歷史與修復工程,並於2020年成立蟾蜍山大客廳,推廣生態學習、都市農藝及眷村文化,活化蟾蜍山的多元生命力。
點閱數8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細木作(游禮海)-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細木作(游禮海)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細木作工藝自明清時期傳入發展至今,其技法、式樣、紋飾充分反映臺灣信仰習俗與生活歷史脈絡與時代、社會變遷,富含文化生命力與地方特色,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生活工藝。
點閱數2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漁會正濱大樓-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漁會正濱大樓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漁會正濱大樓,舊稱水產館,建於1934年,位於基隆市正濱漁港旁,為日治時期推動北台灣漁業現代化的重要據點。大樓集結試驗、教育、行政與生活設施,並設有水產講習所,為殖民政府培育高級漁船船員的基地。戰後由基隆市漁會接管,長期作為漁業行政與服務中心。二戰時期曾被日本陸軍徵用,戰後則由國民政府接收,經歷了海軍、水試所、市民進駐等情況。1989年漁會遷出後建物閒置,歷經市民團體爭取,200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5年漁會將其無償捐贈予市府。該建築為現代主義風格,結構實用、空間靈活,外牆以黃褐色磚面與洗石子裝飾,體現漁業意象。2021年修復完成,現轉型為文化休閒場域,延續其歷史價值與社區記憶。
點閱數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大楊油庫-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大楊油庫
文化部/文化部國小5-6年級
位於臺中清水區的大楊油庫,為美軍於1966年依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所建,服務越戰期間清泉崗基地所需油料,總占地約16公頃,共設七座大型油槽。油料由高美海域透過地下油管輸送至油庫,設計精密,具備完整防溢堤與加壓系統。越戰結束後油庫閒置,2000年面臨拆除危機,由臺中縣文化局、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及民眾發起募款保留行動,成功購回最後一座油槽。2014年,大楊油庫正式公告為歷史建築。它見證了冷戰時期臺美軍事合作,也展現民間力量對文化資產保存的堅持與創意,成為臺灣地方文資保存的典範。
點閱數12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斲琴-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斲琴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斲琴為古琴的製作工藝,古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其源遠流長,自古即有明確規範與職人傳承。歷代典籍皆詳載斲琴所需工序與技術,包含選材、挖槽、拼合、鑲嵌、打磨、髹漆、裝絃等多達數十道步驟,每一道皆講求精準與細緻,體現極高工藝水平與審美要求。宋代時期,對古琴聲學原理與工藝比例亦有深入研究與記載,顯見斲琴自唐宋已發展為一門獨立成熟之工藝體系。斲琴技術於20世紀中葉由琴人孫毓芹引入臺灣,逐步落地生根。歷經數代職人努力,技藝已在臺灣持續傳承與深化,不僅保存中國傳統琴藝精神,也展現在地文化特色與審美取向。斲琴工藝融合雕刻、聲學、美學與傳統哲理於一體,兼具歷史深度與藝術價值,為極具文化意義之傳統工藝項目。
點閱數8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傳統工藝-通霄職人張火爐木雕文昌筆》通霄手機錄田調 近拍木雕藝師工作室-資源代表圖
「張火爐木雕文昌筆」文官一筆安天下 筆筆細磨傳工藝通霄 DOC 職人張火爐老師,手藝靈巧不藏私,學員親自體驗手作,傳承在地故事。火爐老師「文昌筆」木雕課程,展現通霄雕刻歷史與信仰文化,延續發揚「地方人學地方事」的文化精神。從文昌筆談起木雕歷史,舊時通霄原是木雕之鄉,隨著交通便利日漸發達,木雕產品遷往三義,藝術雕刻、木雕藝品在三義鄉漸漸熱銷聞名,通霄則轉為鑽研神佛頭像雕刻,可見各地區對產業變遷的適應與發展略有不同。文昌筆「文官一筆安天下,武將一刀見太平」典故,意指文人知識力量,若遵循風水法則,即有開智慧、助升官的吉祥好運,而生意人也樂取其意,希望「小筆生意、大筆進帳」廣開財源進帳來。
點閱數25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點閱數3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西岸生活聚落及歷史空間-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西岸生活聚落及歷史空間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3-4年級
基隆市西岸地區,涵蓋中山區牛稠港至白米甕砲台,聚落依地形自然生長,是基隆歷史發展與生活記憶的重要場域。自清代以來,西岸即為天然灣澳、漁業與軍事活動交織的空間。日治時期更因築港工程與港防建設的推動,使西岸迅速轉型為殖民現代化計畫的核心地帶,仙洞成為官署宿舍聚落,高遠新村、仙洞町等亦反映不同時期政治與社會機能的集成。隨戰後國府接收,西岸逐漸轉變為工業輸出門戶及碼頭工人聚居區,太白庄一帶發展出以小香港為名的港口繁華生活景象。碼頭苦力、外省軍人、工人與船員共同塑造出一個多元、混合的社會面貌,酒吧、商店、宿舍與宗教場所交錯並存,呈現高度生活密度與在地文化厚度。今日,西岸雖仍保有部分歷史建築與聚落肌理,卻也面臨貨櫃港發展、交通需求與觀光商業化衝擊下的空間重構挑戰。透過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西岸將有機會重構文化地景。
點閱數7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太魯閣傳統歌舞表演-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太魯閣傳統歌舞表演
花蓮縣秀林數位機會中心/花蓮縣秀林鄉公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美好的暑假!愉快的心情!六,日來園區走走~~欣賞文創品,體驗DIY,參觀文物館,聆聽傳統音樂~~感受濃濃的太魯閣風情^^
點閱數352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