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431
廣州通商航線 - 廣州通海夷道-資源代表圖
web 廣州通商航線 - 廣州通海夷道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代海外交通以南海航線最重要。這條航線以廣州為起點,途經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長達一萬多公里,是當時世界最長的航線,聯繫亞洲與非洲,稱為「廣州通海夷道」。這條海路自廣州往西南行,經越南沿岸,穿越麻六甲海峽,渡印度洋至斯里蘭卡,再由斯里蘭卡西北沿印度半島西岸,經印度河口西北,沿伊朗南岸,進入波斯灣,溯幼發拉底河抵巴格達。中國海船從廣州遠達波斯灣為止,而中國貨物則透過阿拉伯人轉運至波斯灣以西甚至非洲。
點閱數56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5-06-15
唐蕃會盟立碑-資源代表圖
web 唐蕃會盟立碑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朝因內亂衰敗,吐蕃再再入侵,但吐蕃也因與回鶻競爭勢力稍衰,就在唐蕃在幾度會盟與敗盟之後,終於在穆宗長慶元年至二年(西元821─822年)會盟於長安,史稱「長慶會盟」,並派劉元鼎等與吐蕃使臣論納羅同去吐蕃,建立「唐蕃會盟碑(又稱甥舅和盟碑)」於西藏拉薩大昭寺門前,其文曰:「大唐文武孝德皇帝、大蕃聖神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神人俱以證之,世世代代,使其稱贊,是以勒石留傳之於後也。……」,本有三塊石碑,今日只有西藏的會盟碑尚存。此時吐蕃贊普赤祖德贊(又稱赤熱巴巾)在位,文治武功,頗為可觀,推廣佛教,改革藏文,西藏歷史將他與棄宗弄瓚、赤松德贊合稱「西藏三法王」。
點閱數4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地理位置-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位置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廣州居中國嶺南丘陵地區之南,此區除珠江三角洲外,皆為丘陵地形,故珠江三角洲為本區之精華,且為中國南部地方出入之門戶。廣州位於珠江三角洲北部,為中國南方對外交通之中心。此外,廣州面臨南海,也是亞洲、歐洲海洋航運的樞紐。
點閱數45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5-06-15
廣州的蕃坊-資源代表圖
web 廣州的蕃坊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時,來到廣州的外商比前朝更多。外人不能居於城內,當時他們多聚居於城南,當地因有蕃坊之名。外人在廣州的人數,從西元八七八年龐勛之亂,外人記載約有十二萬人來看,應當不少。為便於管理,唐朝任用外人當蕃長,負責處理蕃人事務。當時外人之間若發生糾紛,按唐朝法律規定,同國人互爭,以該國法律處理。若異國人之間發生糾紛,則用中國法律處置。蕃坊受當地市舶司和政府管轄。但居民可依其本族的宗教、風俗、習慣生活。僑民可以與漢人通婚,或改用漢姓,學中國語言文字。蕃坊內也建立專供外國子弟就讀的「蕃學」,僑民可應科舉考試甚至做官。
點閱數53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5-06-15
廣州通商航線 - 唐代世界性海上貿易圈的形成一-資源代表圖
web 廣州通商航線 - 唐代世界性海上貿易圈的形成一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宋元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以海上貿易為主)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與唐朝對外的開放政策有關。秦漢以來,歷代統治者對商業處處限制,但唐朝則與鼓勵。中唐以前,中國的對外貿易是以陸上絲路為主。但唐玄宗天寶十年(西元751年),阿拉伯人打敗唐朝在中亞地區的駐軍,中亞與西亞為阿拉伯人所有。唐代宗時,吐蕃控有河西,使陸上絲路遭到阻礙。唐朝為了安全,對西北貿易多有限制,但對南海貿易卻十分鼓勵。再加上工商業的興盛,造船與航海技術的發達,使唐朝開啟了中國海上貿易的全盛時期。
點閱數59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5-06-15
吐蕃強盛時期-資源代表圖
web 吐蕃強盛時期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發生安史之亂,吐蕃趁機佔有西域大片土地。安史大亂中,肅宗即位,唐將郭子儀與吐蕃會盟。代宗廣德元年(西元七六三年),吐蕃以唐蕃曾有赤嶺劃界,答應給吐蕃每年絹五萬匹未付,率党項、吐谷渾各族二十餘萬入寇,在安史降將高暉率領下攻陷長安,代宗逃往陜州,官吏六軍逃散,吐蕃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唐命郭子儀進擊,吐蕃佔領長安十五天後撤退,代宗才能回京。吐蕃以攻陷長安的表現自豪,曾在布達拉山立石紀功。此後吐蕃又攻下許多唐朝的西疆土地,唐朝不得已,被迫再與吐蕃兩次會盟。因此,西藏史家描述說贊普赤松德贊在位時是吐蕃國力最強盛時期。
點閱數59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5-06-15
英俄勢力滲入-資源代表圖
web 英俄勢力滲入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西藏由達賴十三世掌理政治宗教事務。此時英國佔有印度為殖民地,為控制中國西南部,並與由新疆方向伸入侵略勢力的俄羅斯帝國相抗衡,故英軍六百人於西元1904年入侵西藏,先佔領崗巴宗,再進攻江孜,江孜人民在宗山建立砲台,用生命對抗進攻八個月,直至全軍覆沒。英軍佔領拉薩五十天,達賴十三世逃往青海,並到北京晉見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但因川軍入藏,十三世逃入印度,清政府廢除之,英國趁機支持他,使之倒向英國。清廷覆亡,民國初建,達賴十三世返藏,西元1913年中、英、藏三方面召開西姆拉會議,會中親英的西藏代表私下將藏印邊界劃下「麥克馬洪線」,為日後中印兩國關係留下陰影。民國二十二年達賴十三世圓寂,經尋訪後,青海煌中縣一位名叫隆拉伯的小孩,被確定是達賴十三世轉生的活佛,民國二十九年正式舉行達賴十四世喇嘛坐?大典。當中國內部在國共激烈對抗中,民國三十八年班禪十世也舉行坐?典禮。
點閱數38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歸附蒙古-資源代表圖
web 歸附蒙古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吐蕃衰亡後西藏陷入分裂狀態,但有印度高僧弘法,使西藏佛教形成許多流派,如寧瑪派(紅教)、薩迦派(花教)、噶舉派(白教)等,對西藏未來歷史發展影響深遠。十三世紀,其中薩迦派高僧班智達貢嘎堅贊與蒙古議定歸順事宜,薩迦派取得西藏領導地位,西藏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後來元朝曾在西藏三次清查戶口,並設立十五個驛站以加強交通聯繫。貢嘎堅贊的侄兒是八思巴(西元1235?1280年),其名藏文是聖者之意,十五歲就拜見忽必烈,後被封為國師,因對佛學有深入研究,又精通藏文,為蒙古創制蒙古新字,再封為「大寶法王」,成為元朝政府最高的佛教領袖和總管西藏的行政負責人。西藏喇嘛教也曾隨元朝勢力傳入中國。
點閱數42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5-06-15
文獻中的吐蕃-資源代表圖
web 文獻中的吐蕃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藏吐蕃王朝開始派遣使者與中國大唐往來,唐太宗以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贊普棄宗弄瓚,使漢藏兩民族交流融合,留下千古佳話。但後期吐蕃亦曾與中吐大唐兵戎相見,和戰不歇。這些歷史過程皆紀錄在中國正史「舊唐書」、「新唐書」與「資治通鑑」中,使「吐蕃」一詞正式現於文字紀錄中,更使神祕高原雪域的早期情況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雖然,它們不是吐蕃民族自己記載的歷史,恐有中國大唐的地位立場,但無損其價值與重要性。值得稍作了解,以下分述之:(一)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六上與下,列傳第一百四十六是「吐蕃上」、「吐蕃下」,首先在中國正史中紀錄「吐蕃」與大唐交流和戰歷史。其文章最後贊曰「西戎之地,吐蕃是強。蠶食鄰國,鷹揚漢疆。乍叛乍服,或弛或張。禮義雖攝,其心豺狼」。(二)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上與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是「吐蕃上」、「吐蕃下」,再次紀錄吐蕃與大唐相關歷史。對吐蕃早期史事紀錄較舊唐書為多,對吐蕃最後衰亡亦較有記載。其文章最後贊曰「唐興,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其牙,犁其廷而後已。為吐蕃、回鶻號強雄,為中國患最久」。(三)北宋司馬光編纂之資治通鑑是依年代紀錄歷史發展的編年史,所以吐蕃歷史不會寫在某一篇章中,而是分散在歷代君王各卷裏。其中最早在卷一百九十四唐紀十,太宗貞觀八年(西元六三四年)出現紀錄,如「甲申,吐蕃贊普棄宗弄瓚遣使入貢,仍請婚」,但太宗不准。 而在卷一百九十六唐紀十二,太宗貞觀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紀錄「丁丑,命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持節送文成公主於吐蕃。贊普大喜,見道宗,盡子婿禮,慕中國衣服、禮儀之美,為公主別築城郭宮室而處之,自服紈綺以見公主」,是十分珍貴的史料。
點閱數457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5-06-15
藍田書院尋寶記-資源代表圖
web 藍田書院尋寶記
謝濰萁/縣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藍田書院尋寶記
點閱數464
下載數12
修改日期:000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