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326
女人站起來!-資源代表圖
web 女人站起來!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到了二十世紀,「褲裝」漸漸成為女性流行的服飾,然而女人要真正可以自由的選擇穿褲子或穿裙子,甚至穿起軍服,那可是一段說來話長的歷史。這一段歷史在二十世紀一路走來坎珂,今天女生可以自由穿著淑女褲、七分褲甚至是牛仔褲的「前門襟穿著權」,真可說是得來不易。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女裝的發展在「慶祝和平、找回歡樂、期待復原、建立新時代」的氣氛下有了極大的轉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女褲才算是真正取得了與「女裙」平等的地位。尤其受到戰後嬰兒潮的影響,以青年人為主題的流行文化時代到來,不管是髮型、外套上衣、領結、緊身長褲、膠鞋等等,都看到當時的青少年他們在穿著行為上自我選擇的新主張,而這些新主張也慢慢使得「女生穿褲子」的觀念變得普及,「女生穿褲子」不再被視為異類。
點閱數41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美麗也可以很簡單-資源代表圖
web 美麗也可以很簡單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新古典主義風的影響之下,歐洲的女性服飾主要以自然簡單的款式,取代以往過於華麗誇張的造型。在1790年代後期,短髮開始成為女性的新時尚,樸素的「麥梗帽」更是流行的時尚配件呢!在服裝部分,非自然的緊腰衣與裙撐架的不正常束縛,早已被淘汰,這個時代強調的是素雅而高貴的妝扮,上半身的打扮以「低胸凹型方型領」加上高腰線的設計為特徵,袖子一般而言以短袖為主,袖口花邊則以「泡泡袖」為裝飾,此外為了冬天禦寒,為彌補袖子的長度,會戴上長達肘上的長手套或搭配「披肩」;下半身的特色是以強調女性大腿的若隱若現為尚,不再崇尚華麗而誇張的下擺裝飾。
點閱數26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董家林古城-資源代表圖
web 董家林古城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20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區琉璃河鎮東北的董家林村發現一座北京地區迄今年代最久的古城址,董家林古城址位在西山腳下一塊寬闊的高台平地上,琉璃河(又稱大石河,古稱聖水)自北向南流,而古城正好位於河灣地帶。經過考古發掘測定,這座古城大致成東西向的長方形,北墻墻基保存較好,南部城基已遭琉璃河沖毀,東西城基各殘留北半段,在靠城牆東北角處發現有用卵石砌成的排水道,此應為由城內向城外排水的通道,城外尚有城壕環繞,顯示當時可能是利用護城河作為城市防衛設施的。城內中部偏北為宮殿區,因為有發現宮殿建築的夯土台基和陶質繩紋水管等,在宮殿區的西南部有可能為大型活動(如祭祀活動)的場所,因為有發現四處用於祭祀的牛馬坑和占卜用的甲骨,其中有三片甲骨上刻有”用貞”、”成周”、”其馭□□”文字。城內西北部則為手工業作坊區和平民生活區,在這裡發現有居住、窖穴基址。在這座古城東南一里處某村發現西周時期的大型墓葬群,墓葬群中出土的大量陪葬品中有許多青銅兵器和禮器,其上的銘文紀錄了伯矩受到燕侯賞賜的情況以及堇奉匽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保(召公)進獻食物,受到召公賞賜之事,這正好印證了文獻記載召公本人未到燕地而以長子就封的事實。銘文和文獻的相互印證提供了西周燕國始封於此的有力證據,因此董家林古城被確認為燕國的始封都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不過再由墓葬情況來看西周晚期已無高等級的墓葬,只有小型墓葬,由此判斷董家林古城到西周晚期已從燕國的都城變為一般的居民點,也就是說董家林古城作為燕國都城的使用時間只有在西周早中期。
點閱數36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美的標準---就是「S」-資源代表圖
web 美的標準---就是「S」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自1890年代起,西方女性的服飾流行曲線開始以強調「S 」型曲線的審美標準為主,為達到這種曲線效果,女性開始穿著硬挺的緊腰衣,隨著追求這種曲線的趨勢不斷發展,緊腰衣開始增加腰部的長度,來達到更完美的「S 」型曲線,這樣一來使得穿著緊腰衣時腰部更加束縛,女性活動更加不便,但為了追求時尚,這樣的緊腰衣仍風行一時。由於「S 」型曲線的發展,此時女性服裝的特點是裙撐架的流行消退與出現高緊的蕾絲領子,機能性不佳的「羊腿型袖子」又再度流行。這種強調「S 」型曲線的優雅服飾至1910年才逐漸緩和下來。
點閱數24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火車二三事--小火車與火車的家-資源代表圖
web 火車二三事--小火車與火車的家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本時代,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合稱臺灣三大林場,太平山開發時間比阿里山晚,採較高效率的「運才軌道」和「架空索道」接駁的方式集材,首先在太平山地區依不同高度舖設軌道,小火車將木材集中運送至索道站,再經由索道將木材「溜放」至下端軌道,如此層層接駁,其實太平山林業產量高於阿里山,風景亦不遜色,卻因不能使用大型鐵路機車,70年代伐木停止,便黯然走入歷史。輕便軌道台車是早年臺灣地方運輸的特有文化,指軌距在500毫米左右,建築標準很低,以人力或小型動力推動的軌道台車。由於早年都是以人力推動,剎車時再以「木棍」摩擦後輪控制速度,又名「手押台車」其歷史比臺灣鐵路的歷史更早,初為運煤之用,大正年間專門載人的輕鐵會社已遍佈臺灣,目前臺灣最後保留的輕便軌道台車在烏來,不過「手押台車」已變成汽油動力的蹦蹦車,難以想像當年人力推行的辛苦。我們每天外出很累,總渴望回家好好泡個澡休息,火車也是喔!車庫就是火車的家,它們白天英勇奔馳載客,回到家也希望能洗個澡並補充養分,火車回到家,便有人會為「他們」洗澡,呵護「他們」,火車的家,中間有一個轉車台,左右旋轉,使他們可以進入或進出車庫。舊山線北起竹南,經苗栗、三義、豐原、台中至彰化,全長89.3公里,日治時代時期舊名為「台中縣」。這段鐵路由於坡度甚大,最高達千分之二十六,山區路段以單線通行,成為西部縱貫線最大的運輸瓶頸。其中「勝興」車站標高海拔402.326公尺,為昔日「臺灣鐵路」最高的車站。
點閱數374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湖邊大道公寓-資源代表圖
web 湖邊大道公寓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雖然國際化風格完全起源於歐洲,卻已成為美國建築的特色。葛羅培斯和其他包浩斯領導人物在1930年代晚期一起移民到美國。二次戰後數年,國際化風格在范?德羅大力倡導下獲得了實踐,它的特色更在於簡潔、健康以及理性美的設計。結合立方體的簡單、細部的精確及構圖的穩定平衡、外觀的光亮無瑕。由金屬和玻璃所建、外牆如帷幕的摩天大樓數目開始激增。
點閱數29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中原口味的改變-資源代表圖
web 中原口味的改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元代以後菜餚口味的變化也相當明顯,烹飪主流跟著改變,由清蒸、拍粉清炸、清炒等,可以吃出原味的調理方式,發生變化。因為清淡的調味、量少精美的裝盤方式,這對不同生活的蒙古和色目人,是很難以下嚥的。清淡的調味對於大量使用香料與醬汁的色目人,感覺無法忍受,所以淋醬,醬爆、醬炒、裹麵炸、炸後淋醬等重口味的調理方式,就在這一時代逐漸的出現了。量少而精美的裝盤方式,對於大口喝酒、大塊吃肉來禦寒的蒙古人,更是難以饜足,所以大盤菜的裝盤方式,就逐漸取代了原本的精緻裝盤法。原本中原地區很少採用的直接燒烤(華南跟塞外較常用),也被華北地區所接受了,可以見到華北地區逐漸適應了征服者的習慣,這種口味較重的調味法,也符合當時庶民階級的需求,畢竟大量裝盤與較濃的調味方式,是靠體力勞動的庶民階級,更喜好的吃法。因此,蒙古游牧飲食的習慣,對一般庶民階層的改變是相當大的,在華北地區的影響,尤為顯著。
點閱數29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元之大都-資源代表圖
web 元之大都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1206年鐵木真被推為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1215年蒙古軍攻佔中都後,廢除中都之名,恢復燕京舊稱,1264年,忽必烈下詔將燕京改稱中都,府名仍為大興,”燕京”之名從此廢用,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國號”大元”,次年2月改中都為大都,並定國都於此,1279年元滅南宋,統一中國,大都遂成為統一的中國之首都。金中都城是在唐幽州城、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而元大都城則完全拋棄了舊的城基,在一片新拓的土地上建造起一座宏偉的城市。原因之ㄧ是因為中都城經過金末戰亂,宮殿城防遭到嚴重的破壞,1217年又發生大火災,加上中都蓮花河水系水量不足,不能滿足都城日常用水的需要,另選新址是為了找尋新的水源。最後選中了中都的東北郊作為新址,原因有三:1.此區是金朝宮苑太寧宮的舊址,環境優美;2.太寧宮內的瓊華島是中都一帶的”制高點”,在此處建城有”鎮壓”住前朝的用意;3.新城址可用西北山區的水源,與高梁河接通,引水入城,不僅可以滿足宮廷和居民用水,還解決了大都的漕運問題。主持大都設計規劃與施工的是劉秉忠。劉秉忠(1216-1274)在忽必烈取得汗位之前曾向他陳述”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的道理,對忽必烈產生極大的影響。元朝建立後,劉秉忠身居太保,對定國號、立朝儀官制、營建大都城池與宮殿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大都城於1267年正式興建,主要工程分為宮殿、城池、河道三項,初期主要進行宮殿建築,1274年大部分完工,然後修築城垣,1283年基本建成大城。現在,北京還保存幾段大都土城遺蹟,從馬甸到皇亭子一段殘垣是北城牆遺蹟,2003年在此建成”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北京歷史的發展,即使是歷經遼之陪都或是金的首都,其影響都未能涉及長江以南的地區,一直到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在此定都,北京才真正成為整個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這種地位從元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明清,並愈加鞏固。
點閱數41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北海公園-資源代表圖
web 北海公園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北海公園是北京城最古老的皇家園林,為遼、金、元、明、清五代的皇家禁苑。北海園林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營造太寧宮,大定十九年(1179)建成,後更名為萬寧宮。太寧宮是金代皇帝遊玩避暑的一處重要離宮。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遷都,喜愛瓊華島,以此處為中心建設一座新的都城元大都,把瓊華島改名萬壽山(後改萬歲山)。萬歲山所在的湖泊,稱為太液池。以萬歲山、太液池為中心,東為大內,西為隆福宮和興聖宮,形成三宮鼎立,宮殿與園林緊密結合的格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多次修建,清初順治年間,建藏式白塔,把萬歲山改名為白塔山,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一次重點改建,奠定現在北海的規模和格局。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使北海幾成廢墟。1925年北海則闢為公園。北海公園主要由北海湖和瓊島所組成,在北海公園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九龍壁,因為上面的七彩琉璃磚非常難得,而大陸現存的九龍壁有三座,有一座在山西大同明王府門前,一座在北京故宮皇極門前,只有北海公園內這一座才是雙面都有九條龍的,九龍戲珠於波濤雲海之間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點閱數42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紫禁城之設置-資源代表圖
web 紫禁城之設置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成祖在北京建造了占地達兩百五十英畝的宮殿群,以紫禁城作為皇室成員,文武百官才能踏入的地方,五百年來一直是皇帝的居所和政府的所在。北京市的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先後曾居住過24位皇帝(明代14位,清代10位)。紫禁城以「左祖右社」、「前朝後寢」、「三朝兩宮」原則確立輕重等次,設定全城佈局,太廟,社稷壇分立左右最前方,朝廷(辦公處)在前,寢宮在後,中軸線上設三殿兩宮。實際上紫禁城的佈局原則是運用了五行學說的觀念。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古人認為世上萬物皆分陰陽,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方位中前為陽,後為陰;數位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等等。在紫禁城,屬於陽性的帝王執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將皇帝、皇后生活的寢宮放在後方,符合陰陽之說。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後宮部分只有兩座宮(即乾清和坤寧二宮,交泰殿是後期加建的),符合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之說。整座皇城以從午門、三大殿、後三宮直達御花園的欽安殿和神武門的中路為主軸,左是太廟,右有社稷壇,北邊是煤山(又名景山),西面是中南海,西北是北海,形成森嚴壁壘的皇城。皇城內分為外朝、內廷,外朝部分主要是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這三座大殿為中心,文華及武英兩殿為兩翼,專供皇帝御門登基、立后妃、命將出征、科舉殿試和在每年新年、冬至、皇帝做壽等節日召見文武百官,舉行盛大禮儀的地方。內廷部分主要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宮為兩翼,專供帝后生活起居和處理日常政務,舉行內朝小禮之用。此外,尚包含若干宗教活動和祭祀用的殿堂、提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御花園以及大量的服務性建築。紫禁城內的宮殿房間有近九千間,故我們主要介紹中軸線上的建築。首先先從外朝部份開始-午門:紫禁城正門,中間的門洞只有皇帝才能進出,王公貴族走右側門,文武大臣走左側門。太和殿:皇帝舉行典禮的大殿,俗稱金鑾殿,是等級最高最氣派的殿宇。中和殿: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作準備或休息的地方。保和殿:舉行宴會和殿試的場所。接下來是內廷的部份-乾清門:內廷正門。乾清宮:明代皇帝及清代順治、康熙的寢宮,雍正以後則是舉行內廷典禮、接見官員和外國使臣的地方,「正大光明」匾後是藏傳位詔書的地方,清代雍正以後的皇帝寢宮和處理政務之所則改至養心殿。交泰殿:皇后在元旦和生日時接受朝賀的地方。坤寧宮:明代皇后的寢宮,清代是祭神處和皇帝的洞房。神武門:紫禁城北門,清代選秀女時由此門進入,原稱玄武門。
點閱數52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