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184
中國天主教三大柱石-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天主教三大柱石-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徐光啟(1562-1633),上海人,非常景仰利瑪竇。1603年在南京研究利瑪竇的《天主實義》後,受洗為基督徒。對於基督教義理,徐光啟也試圖用中國傳統的倫理加以補充,希望基督教能對中國有所匡救。1605年,他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一書。徐光啟對西方科學始終興趣濃厚,接連翻譯了許多著作。1629年﹙崇禎2年﹚發生日食,欽天監推算又失準,而光啟推算應驗。於是皇帝明令由徐光啟修曆。他是明末著名的科學家,第一個把歐洲先進的科學知識,特別是天文學知識介紹到中國,可謂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者。李之藻(1565-1630),浙江仁和人,受洗的聖名為「良」,他向利瑪竇學習天文、地理、數學等新知,並與之合譯《渾蓋通憲圖說》。李之藻非常強調經世致用之學,認為西方的宗教和科技都可補充儒學的不足。因此重視西方所傳進來的自然科學,以及基督教義理等。1613年(萬曆41年),擔任南京太僕寺少卿,上書請朝廷翻譯西洋曆法等書,並請朝廷全面輸入西學,不要只限於曆法。1613年(萬曆41年),他與利瑪竇合作編譯《同文算指》,是中國翻譯西方數學的最早著作,在數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他所翻譯的《明理探》一書是西洋哲學的最早中譯本。他還曾協助徐光啟修訂《大統曆》,並編撰《崇禎曆書》。楊廷筠(1557-1627),浙江仁和人。與李之藻、徐光啟不同,楊廷筠對西方的新知瞭解不多,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瞭解很深,精通易經和章句之學。他原本對佛教有很大的興趣,但卻於1609年(萬曆37年)接受基督教的洗禮,成為基督徒,聖名為彌額爾(Michael),號彌格子,信仰相當虔誠。信教後,楊廷筠受到艾儒略(Juliano Aleni)神父的影響,在地方舉辦各項公益事務,較重要的是興仁會。他招集鄉紳,把每月的所得用來發放衣食醫藥。1616年(萬曆44年)發生南京教難,朝廷頒布禁教,楊廷筠還讓教士至家中避難,並著有《聖水紀言》來替基督教辯白,並藉此傳教。
點閱數97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6
列強侵迫與禁教解除-資源代表圖
web 列強侵迫與禁教解除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鴉片戰後,中國於1844年 (道光24年)所簽的中美、中法五口通商章程中,允許外國人在五口建造教堂,中國人若將禮拜堂或墳地觸犯毀壞,地方應嚴拘重懲。同一年,道光皇帝准許中國人至外人建造的天主堂作禮拜、入教,正式廢除了對基督教的禁令。1846年,道光皇帝頒佈諭旨,認為天主教是勸人為善,與其他邪教不同,因此准免查禁,並且歸還康熙年間的天主教教產。道光所頒佈的諭旨,明確規定傳教士的活動僅限通商口岸,仍然禁止入內地傳教。至英法聯軍後簽訂的天津條約中規定,中國有保護傳教的責任。咸豐10年(1860)的中法北京條約,允許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地建造教堂、醫院,中國人民任其信教,地方官須善待保護。條約對天主教的保護,易引起民教衝突,造成教案頻生。雍正禁教後,教堂多被沒收充公,有的已改建,有的是多次易手,要查還相當困難。傳教士仗著條約和外國的勢力,常不顧實情,任意需索,要求會館、書院、廟宇等,應予退還,甚至強迫買賣田地、低價勒索,或強迫官方撥用土地,遭致民間反感。此外,傳教士深入內地傳教,也常攻擊、破壞中國一些傳統習俗,或干預訴訟,使中國社會秩序大受動搖。再者,教民破壞神像、毀壞祠堂,民間酬神賽會演戲時,教民既不出資,又參與觀戲遊樂,讓平民心生不滿。種種民教之間的誤會、衝突,皆在條約保護、內地傳教後一一浮現,教案也隨之發生。
點閱數114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土地公的傳說-資源代表圖
web 土地公的傳說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土地神的傳說非常多,大都是以慈眉善目的老爺爺形象居多,所以大家都尊稱為土地公。土地公的傳說不外下列四種:1.在傳說中,土地公是專精農事,熱心公益,指導人們從事農耕,農作物獲得大豐收,人們感念他的恩德,所以蓋廟祭祀。2.土地公是為民除害,與大蛇搏鬥而犧牲自己生命。3.土地公是愛民如子,體恤民間疾苦,人們所尊敬的好官。4.土地公是個認真盡職的僕人,為了保護小姐,把所有的衣服給小姐穿,自己活活被凍死,人們感念他的忠誠,所以蓋建廟祭祀。這位慈眉善目爺爺的名字叫做「張福德」,所以土地公又稱為「福德正神」。在人們心目中,土地公從掌管土地的神明逐漸轉變成能夠能夠為民除害、體恤民間疾苦的掌管雜務之神。
點閱數81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生命的泉源--尼羅河-資源代表圖
web 生命的泉源--尼羅河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尼羅河上游季節雨會造成尼羅河谷的氾濫,6-9月是河水氾濫的季節,10-1月是退水季,2-5月是乾旱季,農業活動則受到河水漲退的影響。最早的灌溉活動即靠尼羅河每年的洪水淹沒兩岸農田形成的肥沃土地。 亞斯文水壩(Aswan High Dam) 在1961年至1971年期間完成,壩頂高約111公尺、長約3830公尺,興建後使埃及大部分耕地得到常年性灌溉。但是也出現了土壤的鹽鹹化和排水問題。
點閱數35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皇帝菩薩梁武帝-資源代表圖
web 皇帝菩薩梁武帝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梁武帝是南朝梁的開國皇帝,早年勤政愛民,晚年則虔誠信佛,甚至數次入寺出家,並精心研究佛教理論。信佛之後,他不近女色、不吃葷,並要求全國老百姓仿效。虔誠信佛使梁武帝無法專心朝政,國勢也因此日漸衰弱。
點閱數3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何謂伊斯蘭教?-資源代表圖
web 何謂伊斯蘭教?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伊斯蘭(Islam)本意有「順從、服從、降服、歸順、純淨、和平」的意思。就宗教意義而言,「伊斯蘭」一詞是指歸順唯一真神阿拉的旨意,服從阿拉的戒律,也就是說個人唯有透過對阿拉旨意的歸順和對阿拉戒律的服從,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並永久享有純潔。為穆斯林(Muslim),該詞意思是「順從者」、「皈依者」,即順服真主或皈依真主意志的人。伊斯蘭教,廣義而言是一種宗教文化,由核心向外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核心是「除真主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的基本信條;第二層是宗教的思想體系,包括觀念、意識、教義…等;第三層則為呼應第二層思想體系的外在具體展現,形成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例如儀式、教規教律、教派組織…等;最後一層是宗教實物,比如宗教典籍、建築、藝術品..等。而狹義的說,它就是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一神信仰宗教。伊斯蘭教創立之前,阿拉伯半島上有多神崇拜及外來的基督教和猶太教這些信仰,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一神思想後,取代阿拉伯半島上原來複雜的宗教意識。伊斯蘭教教義形成的過程中,它反對猶太教、基督教和多神崇拜,另一方面卻也受到古阿拉伯習俗和猶太教、基督教的影響,保留了原始宗教的某些習慣。
點閱數792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喀爾文教派-資源代表圖
web 喀爾文教派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與馬丁路德幾乎同時期的改革,還有在瑞士的茲文利(Huldrych Zwingli,1484-1531),他在蘇黎世首先發難。在他死後,由喀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接手,主張宗教、道德應合而為一,崇尚簡樸、勤勞、自律的生活。
點閱數44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九十五條論綱-資源代表圖
web 九十五條論綱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馬丁路德出生在德國中部撒克遜(Saxony)的一個天主教農村家庭,家中生活清苦,父母勤奮而節儉,對路德的管教嚴格。在父親漢斯的栽培下,路德刻苦自勵進入艾福特(Erfurt)大學,原本專攻文學,後來修讀法律,期望能成為律師。西元1505年,路德與朋友在前往艾福特城的途中,突遇暴雨,一個雷擊從天空劈下,竟擊死了身旁的好友,路邊的樹木也著了火。路德在驚恐萬分之餘,便向上天禱告︰「神啊,若能得到您的恩助,我將獻身於您啊!」路德平安得救後,不顧父母反對,放棄法律,轉而攻讀神學,並且毅然進入修道院,立志遵守安貧、守貞與服從的戒律,終生為上帝服務。路德原本希望能藉著修道院的苦行生活,以求得心靈上的解脫,但路德仍不時感到困惑,從未有被上帝赦免的感覺,反而覺得自己背負著沈重的原罪。在此期間,路德大量研讀聖經、神學著作等,並且接觸了不少十四、十五世紀的神秘論著。這些被當時教會視為「異端」(Heresy)的神秘主義者,幾乎都主張不必理會大部分教義,不必注重儀式,宣稱不需教士或聖事的助力,即能接近上帝等。當時教會則堅持必須要有權威性的領導,以避免陷於個人的幻想與理論的混亂中。例如︰十四世紀英國的韋克力夫(John Wycliffe,1320-1348)教派便反對教士的獨身生活、崇拜偶像、朝聖的遠行,反對為死者祈禱、教會的財富及捐獻,反對崇拜聖物、告解的必要等;並且主張人人都應經常閱讀聖經,並且應遵守其中規定。另外,在波希米亞的約翰胡斯(John Huss,1373-1415)受到韋克力夫的啟示與影響,亦反對幻想式的崇拜、耳聽式的告戒和繁文縟節的宗教儀式,攻擊教士的聖職買賣罪,並指責神職人員對洗禮、分娩、奠祭、婚姻或喪葬等事收取費用,這些主張導致胡斯被處以火刑。但他的理論影響了整個日耳曼,其中也包括馬丁路德,路德因而對現有的神學理論與解釋產生了質疑與困惑。某日,他被羅馬書一章十七節的一句話所震驚:「義人必因信得生。」只要信仰上帝,便能與上帝和好,這句話成為他宗教改革理論的根基。1508年,路德被聘為威丁堡(Wittenberg)大學的教師,不久又取得了神學碩士學位。1512-1517年之間,他對宗教的觀念已漸漸與羅馬教會悖離,而真正點燃路德怒火的是贖罪券的販售。一位名叫泰澤爾(Tetzel)的修士,為了重建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擴大發行贖罪券。當時的教宗李奧十世生性闊綽,負債如山,為了開闢財源,也同意泰澤爾的點子,並且發布教令,在歐洲各國出售「贖罪券」,許多愚夫愚婦爭相購買,以為能得到拯救。正當教會前往日耳曼的威丁堡販售贖罪券時,管轄此地的日耳曼撒克森的腓特烈(Frederick the Wise)侯認為贖罪券的販售是一種非法斂財的行為,不但禁止教會進入其境內販售贖罪券,也禁止其境內的人民購買。當時在威丁堡大學任教的馬丁路德得知這個消息,也十分憤怒,以拉丁文發表了反對贖罪券發售及贖罪券無用的「九十五條論綱」,並在1517年貼於威丁堡教堂門上,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九十五條論綱被大量印刷,而且被譯成德文,廣泛流傳。路德大膽向教宗及教會的權威挑戰。
點閱數37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日治時期的興盛期-資源代表圖
web 日治時期的興盛期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最初,當日本接管台灣,各地發生武裝抗日時,謠傳教徒與日軍勾結,而出現民眾攻擊教會的事件。直到日本控制台灣後,天主教的傳教工作才有所改善。總督府對台灣原有的宗教及基督教,原則上一律不加干涉,因此天主教的傳教工作進展順利。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幾乎與在臺傳教士的祖國-歐洲國家對立,因此總督府對天主教的政策由放任轉為嚴密監控。1939年日本政府頒布「宗教團體法」,將各宗教團體粗分為神道、佛教、基督教三類,以有效控制各宗教團體。1941年日本天主教組成天主公教會,台灣天主教也不得不加入日本天主公教會,成為公教會下的台灣教區,接受日本教會的指揮。後來,在皇民化政策下,台灣天主教在1942年加入「台灣基督教奉公會」。此時期台灣天主教的發展,據1940年教務統計,全臺共有14個堂區,信徒總數9737人。另設有靜修女學校,及高雄與羅厝2處孤兒院。
點閱數43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生命的泉源--尼羅河-資源代表圖
web 生命的泉源--尼羅河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希羅多德說:「尼羅河(Nile River)是上天賜予埃及的贈禮。」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全長約6671公里,在埃及境內長度為1530公里,流域面積約五萬平方公里,尼羅河谷和三角洲被譽為埃及文化的搖籃。尼羅河河水主要來源來自東非烏干達的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與愛伯特湖(Lake Albert),以及夏季時降於東非山區的季節性雨水。
點閱數31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