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6
埃及的生產環境-資源代表圖
web 埃及的生產環境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為了農業灌溉,埃及人很早就有水利灌溉的設施,在尼羅河上修建水利設施。定期的氾濫帶來的固定獲利,也造成了埃及社會發展的複雜化。
點閱數270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6
西醫院-資源代表圖
web 西醫院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醫療傳道」是宣教活動中的重要部分。福音的傳入,多半是藉著醫療行為而進行的。雖然一般中國人對傳教士所開的西醫院仍存有相當多的誤解,如認為西洋醫師對屍體解剖、用酒精保存畸形人體發育的標本、或是幫人開刀等,是不軌的行為。但不少貧窮人家只能求助於傳教士醫師。因此,教會仍利用在華的醫療事業來進行傳教活動。起初教會在中國的醫療事業,規模都很小,數量也不多,通常是附設在教堂裡的。1900以後,傳教士對醫療事業更加注重,對原有的醫院擴大規模,並在各地新設醫院及診所。教會醫療事業的經費來源,有一半來自醫院的收入,另一半是靠捐款。早期開設的教會醫院,一般是不收費,目的是要博得好感,大部分全靠捐款維持,例如伯駕醫生(Peter Parker) 在1835年創辦的「博濟醫院」,是中國境內第一個現代化的醫院。伯駕傳教的方法,是在病人手術之前把基督教的小冊子送給病患,向他傳教,手術完之後,又繼續傳教。但後來教會醫院都有收費,只對少數貧病者施醫給藥,條件是必須信仰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的醫療事業雖然是以傳教為目標,但也把西方的醫術、西藥、醫院制度及醫學教育傳入中國,對中國的醫療事業有相當大的幫助。
點閱數21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育嬰堂-資源代表圖
web 育嬰堂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基督教的慈幼事業,包括育嬰堂、孤兒院、盲童學校及聾啞學校等。其中興辦育嬰堂最為重要。當時規模最大的育嬰堂,是1867年創辦的上海聖母院育嬰堂。負責幼孩的衣食,保障其生活,並加以教育。住的情形,男女嬰孩,分開居住,直到長大成人。育嬰堂大都採取養、教、工三者結合的救助方式。除供給衣食、施予教育外,病訓練其謀生技能。例如天主教早期在上海創辦的蔡家灣孤兒院,就讓男童學習縫紉、木工、印刷等技術,以便成年後有能力謀生。上海徐家匯土山灣孤兒院的孤兒也要學木工、制鞋、雕刻及農田耕種等,並設立一間印書館,讓孩童打字、排印。教會興辦育嬰堂的方法,使得在中國行之已久的慈幼事業漸具規模而有制度。但由於一般教會辦理的育嬰堂容量有限,設備和保育措施不足,若有大批嬰孩進入,因照料不足,易發生傳染病而大批死亡。或是被送達之時已奄奄一息,無從救治,因而病故。由於死亡率過高,常引起中國人的質疑。
點閱數40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生命的泉源--尼羅河-資源代表圖
web 生命的泉源--尼羅河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希羅多德說:「尼羅河(Nile River)是上天賜予埃及的贈禮。」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全長約6671公里,在埃及境內長度為1530公里,流域面積約五萬平方公里,尼羅河谷和三角洲被譽為埃及文化的搖籃。尼羅河河水主要來源來自東非烏干達的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與愛伯特湖(Lake Albert),以及夏季時降於東非山區的季節性雨水。
點閱數31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何安慈神父( Celedonio Arranz)-資源代表圖
web 何安慈神父( Celedonio Arranz)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天主教自南部北上傳教的過程中,何安慈神父是北部開教的關鍵人物。1853年他出生於西班牙塞戈維亞省的一個小村落。1868年進入西班牙陶雷多奧加捏玫瑰省道明會修道院。何神父晉鐸之後,奉派前往台灣傳佈福音,先經福州和廈門,於1879年抵達打狗(高雄)。1880年他奉命接替吳萬福神父(Vicente Gomar)開教的羅厝本堂。1881年何神父前往沙崙仔本堂(今嘉義縣大林鎮中坑),那是王靈牧神父(Jose Nebot)於1875年開設的道理廳,作為羅厝及台南間的中途站。何神父在那裡建立會院,並完成了越南籍的甘若瑟神父(Jose Kang )未蓋完的教堂。1882年何神父耗資一千二百圓在羅厝建教堂及神父居所、道理廳,但此廳後來傾倒,1887年他再撥出一百四十圓建立新的道理廳。同年何神父前往台灣北部開教。何安慈神父之所以往北部傳教,與當時已在北部傳教活躍的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內部糾紛有關。有些長老教會的信友與馬偕(George Leslie Mackey)牧師發生爭議,而至羅厝邀請天主教前來台北傳教。何神父先派人北上觀察,並獲得區會長良方濟神父的同意與指派,於1887年三月,在傳道師阿論先(Celedonio A-Lun-Sien)的陪同下到達州內(蘆洲),1888年成立和尚洲天主堂。1889年何神父在台北大稻埕新店尾(今日圓環附近)買地建教堂,一直使用到1905年。除了和尚洲、大稻埕之外,何神父也曾在滬尾(今淡水鎮)附近的興化店(今北縣三芝鄉興化村)開教。但後來派任此地的神父卻面臨到當地長老教會教友的排斥。何神父曾應小基隆(今北縣三芝鄉)庄長之請,舉辦了一次成功的佈道會。但此事過後,派去的傳道員仍常與當地長老教會信眾發生衝突。1905年雷賽逸(Blas Saez Adana)神父受命為廈門主教,他徵召何安慈神父為副牧,前往共事。1922年,何安慈神父在廈門逝世,享年六十九歲。他一生中有二十六年的歲月是在台灣傳道。
點閱數38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6
日常用語-資源代表圖
web 日常用語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古代的譯經者為了更有效地傳播佛法,總是運用社會大眾的口語來進行佛經的翻譯。佛經雖然是外來文化,但是長久以來已經融入中國文化當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三生有幸」、「兩世為人」的輪迴思想;「大千世界」、「恆河沙數」宇宙觀;「頑石點頭」、「立地成佛」的勸善思想;「種瓜得瓜」、「自作自受」的因果思想,這些都是深入民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點閱數37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6
土地公的傳說-資源代表圖
web 土地公的傳說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土地神的傳說非常多,大都是以慈眉善目的老爺爺形象居多,所以大家都尊稱為土地公。土地公的傳說不外下列四種:1.在傳說中,土地公是專精農事,熱心公益,指導人們從事農耕,農作物獲得大豐收,人們感念他的恩德,所以蓋廟祭祀。2.土地公是為民除害,與大蛇搏鬥而犧牲自己生命。3.土地公是愛民如子,體恤民間疾苦,人們所尊敬的好官。4.土地公是個認真盡職的僕人,為了保護小姐,把所有的衣服給小姐穿,自己活活被凍死,人們感念他的忠誠,所以蓋建廟祭祀。這位慈眉善目爺爺的名字叫做「張福德」,所以土地公又稱為「福德正神」。在人們心目中,土地公從掌管土地的神明逐漸轉變成能夠能夠為民除害、體恤民間疾苦的掌管雜務之神。
點閱數81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喀爾文教派-資源代表圖
web 喀爾文教派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與馬丁路德幾乎同時期的改革,還有在瑞士的茲文利(Huldrych Zwingli,1484-1531),他在蘇黎世首先發難。在他死後,由喀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接手,主張宗教、道德應合而為一,崇尚簡樸、勤勞、自律的生活。
點閱數451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日治時期的興盛期-資源代表圖
web 日治時期的興盛期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最初,當日本接管台灣,各地發生武裝抗日時,謠傳教徒與日軍勾結,而出現民眾攻擊教會的事件。直到日本控制台灣後,天主教的傳教工作才有所改善。總督府對台灣原有的宗教及基督教,原則上一律不加干涉,因此天主教的傳教工作進展順利。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幾乎與在臺傳教士的祖國-歐洲國家對立,因此總督府對天主教的政策由放任轉為嚴密監控。1939年日本政府頒布「宗教團體法」,將各宗教團體粗分為神道、佛教、基督教三類,以有效控制各宗教團體。1941年日本天主教組成天主公教會,台灣天主教也不得不加入日本天主公教會,成為公教會下的台灣教區,接受日本教會的指揮。後來,在皇民化政策下,台灣天主教在1942年加入「台灣基督教奉公會」。此時期台灣天主教的發展,據1940年教務統計,全臺共有14個堂區,信徒總數9737人。另設有靜修女學校,及高雄與羅厝2處孤兒院。
點閱數4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石窟-資源代表圖
web 石窟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石窟藝術產生在古代印度。最初,它只是利用山間自然的洞窟作為佛教徒坐禪修持、集會及生活之用,後來,人們自己開山鑿洞,並開始在洞中設置佛像、佛塔、畫上壁畫。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石窟藝術也一起傳入。莫高窟(甘肅省敦煌市)、雲岡石窟(山西省大同市)、龍門石窟(河南省洛陽市)為中國三大石窟,這些石窟藝術對於研究佛教史、繪畫、雕刻、建築、樂舞、服飾、東西文化交流等提供極為豐富的的資料。
點閱數26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