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4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皇民化運動下的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在台的「皇民化」運動更是雷厲風行,西元1942年皇民奉公會下設立「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獲准加入該協會的歌仔戲團都紛紛改變為演出臺灣新劇,才有演出機會,而且劇本還必須經過「臺灣演劇協會」核定,所以劇團生存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臺灣演劇協會」」負責管制劇團,之後成立的「臺灣興行統治株式會社」將劇團分成甲、乙、丙三級,分級標準是以劇團會說日語人數多寡決定。歌仔戲演出的公文送達「皇民奉公會」及「臺灣戲劇協會」後,要等待批准,接著便依照等級分配到不同戲院演出。甲級劇團通常可以到大都市及設備完善的劇團演出,乙級劇團雖無法被分配到較好的戲院,但是仍有演出機會,丙級劇團所受待遇最差。當時日本政府希望藉由歌仔戲進行人民思想的箝制,所以歌仔戲不得不演出發揚日本軍國主義的內容,雖然這種「樣板戲」內容曾到各地演出,但是成果不佳,日本當局也只好放棄。
點閱數542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5-28
電視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電視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西元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正式開啟我國電視時代。而開始製播電視歌仔戲是在西元1964年,當時王明山先生在臺視製播歌仔戲《朱洪武》,由「金鳳凰劇團」主演。由於當時收音機是較為普及的娛樂設備,電視尚未普及,所以沒有受到注意。當電視歌仔戲慢慢受到民眾歡迎後,臺視才開放時段讓劇團演出電視歌仔戲,當時楊麗花在「聯通廣播歌劇團」的安排下演出《雷峰塔》等劇,從此走紅於電視歌仔戲界,也將電視歌仔戲發展推向高峰。西元1969年,中國電視公司開播,中視招募「中視劇團」、「正聲寶島歌劇團」、「金風歌劇團」、「拱樂社歌劇團」四個劇團,以連續劇方式播出歌仔戲。西元1971年,華視開播,亦播出歌仔戲節目。就在三臺電視在三團鼎力的情況下,黃俊雄布袋戲也在電視大放光彩,「雲州大儒俠」風靡多少人為之廢寢忘食。為鞏固電視歌仔戲的收視率,由臺視節目部何貽謀策劃,整併三臺電視臺的歌仔戲人才,於西元1972年成立「臺視聯合歌劇團」,以楊麗花為團長。結果演出大受歡迎,使電視歌仔戲又邁向另一高峰,但是這情況只維持五年,這期間因為演員忙於事業,無法專心演出,加上政府限制閩南語節目,所以「臺視聯合歌劇團」在西元1977年解散。西元1979年,電視臺又開始恢復歌仔戲節目,臺視推出以楊麗花帶領的歌仔戲節目,推出《蓮花鐵三郎》、《青山綠水情》等好戲,當時臺視編劇狄珊為使劇情緊湊,對於曲調【哭調】加以刪除,且將劇情改為以愛情為主,兼及武俠內容。葉青在西元1982年於華視成立「神仙歌劇團」,推出《瀟湘夜雨》、《灞橋煙柳》等膾炙人口的歌仔戲,當狄珊轉為華視編劇時,便嘗試加入電子特效,內容雖以民間傳說或神話為主,但加入多種上天遁地的法術,讓電視歌仔戲興起一陣「神話特技」的風潮。不過,之後又漸漸改走「復古創新」路線。中視因為一直缺乏適當演員,所以僅在開播前兩年演出歌仔戲,有十餘年時間未曾播出歌仔戲節目,在臺視、華視兩面夾攻的情勢下,中視力圖振作,曾邀請「明華園歌劇團」與其他民間歌仔戲製作歌仔戲,但是「明華園歌劇團」無心在螢光幕上發展,所以中視又陷入沒有歌仔戲演出的情況,西元1988年,劉鍾元所領導的「河洛有限公司」,曾為中視製作歌仔戲節目,吸引不少觀眾,但是「河洛有限公司」欲轉往劇場發展,所以中視便邀請黃香蓮演出歌仔戲,推出《羅通掃北》、《寶貝王爺貴千金》等電視歌仔戲。近年來,媒體開放娛樂多元,電視歌仔戲節目不如以往受到歡迎,閩南語連續劇也加入攻佔市場,加上電視歌仔戲演員都各自有其他發展,所以很少製作歌仔戲節目。
點閱數961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8
教育的意義與種類-資源代表圖
web 教育的意義與種類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200年前,有人在法國的亞維隆森林裡,發現一名野孩子,他全身裸露、骯髒,不會說話,也不會表達情意。他只會用手吃生的食物,身體雖然健康,但彷彿完全與世隔絕。後來,由一位叫做伊達的醫生,進行了五年的教育方案,後來,這名野孩子成為法國社會中能表達自己思想的文明人。這個例子,展現了教育的影響力,也顯示出一個人具有改變的潛力與可能性。教育真的有這麼大的功能嗎?教育的意義是什麼?與我們個人的發展有什麼關係?「教育」是將上一代或若干代積累下來的知識傳遞給年青一代的過程,在原始社會中,這些知識包括:生火、工具製造的技術、狩獵的技巧等等。利用這些知識,年輕一代不必再去盲目地摸索或重複的經歷失敗,就可以生存下來。正因為這些知識對於生存不可或缺,因此「教育」對於人類社會,意義更加重要。等到生產技術提高,社會生活穩定,人們逐漸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發明、交流,透過這樣的歷程並創造出文字與更多的知識,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傳遞這些知識產物的場所,來教導與傳承這些文明產物,這就是教育機構的由來。一般人常常將教育與學校教育畫上等號,以為只要到學校上學,就算接受過教育了。其實,教育是指一個人在生長的歷程中,有意或無意的受到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種種影響,並不侷限於學校的圍牆內。因此,教育的管道是多元的,舉凡家庭、學校、社會、圖書館、音樂廳等等,都可算是人們接受教育的場所。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與認同的價值觀,同樣的,每個時代人們所抱持的教育觀點與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古希臘、羅馬時代,只有貴族子弟才能長期接受學校教育,他們以全人教育的觀點,重在啟發個體的均衡發展。中世紀時期則主要有由宗教組織主導的教會學校、以及因工商業發達而興起的行會學校;中古大學的興起,則象徵了學術自主,這種教育組織的形式與精神一直延續至今。近代,則受到文藝復興、民族國家興起,以及工業革命的影響,教育內容更豐富,教育組織更具規模、更多元……。歷史是一門鑑往知來的學問,藉由閱讀歷史,讓我們了解前人的經歷,並從中窺見不同時代人們所具有的特殊樣貌,進而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展望未來。在這個子題中,我們就從「教育是什麼?」這個問題意識出發,來了解學校教育的起源與內容,進而回到古希臘社會中,了解當時希臘的教育概況,最後,讓我們一同思考你心中理想的「教育」究竟是什麼模樣吧!
點閱數47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大學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大學教育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總督府考慮臺灣的現況及環境,故教育成立的目的具有特殊性及實用性。臺灣地處熱帶,是南方學術研究最便利之位置,加以臺灣鄰近華南、南洋,成為日本帝國南進政策的跳板及前哨基地。在臺設立高等學府,能利用自然及人文得天獨厚的條件,展示文明先進國家的實力,也是總督府刻不容緩的責任與業績。臺灣總督府考量到多數臺人期望在臺就能接受高等教育,毋須再前往各地遊學。再者,權衡東亞等各地區均有大學之設立,唯獨臺灣沒有,實在是一缺憾。當時現有的教育體制,已無法滿足臺人對高深知識的需求,惟有在臺創設大學,提供臺人子弟一條升學管道,繼續教育菁英,塑造更多的佼佼者,造就更多的頂尖人才。1928年,總督府公布臺北帝國大學官制,創設臺北帝國大學。該校初設文政及理農兩學部,下轄各科系;之後陸續增加醫學部、工學部及商學部等系所。總督府當人聘任的師資,皆是日本國內的一流之選,如小田俊郎、村上直次郎等,可見總督府對臺北帝國大學之重視。臺北帝國大學的學術研究,配合總督府的南進政策,研究「南支」及南洋方面,包含熱帶醫學,熱帶農業,南洋語言學等,先後設立十一個研究所,更設立多個特殊的學術研究機構。該校師生結構教授比學生多,全力發展研究,添購圖書,儀器等。1945年當戰爭結束時,該校已成為頗具規模的綜合型大學。
點閱數3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廣播歌仔戲-資源代表圖
web 廣播歌仔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臺灣的臺語廣播開始於西元一九四二年,而歌仔戲走入廣播界則是在西元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五年間。由於當時收音機普遍,且臺語片、古裝電影興起,歌仔戲逐漸推出內臺戲院,所以進入歌仔戲轉而進入廣播電台錄製歌仔戲節目。當時播出歌仔戲的電臺有民本、中廣、警察、中華、正聲等,而民生電台的「金龍歌劇團」、民本電台的「九龍歌劇團」、正聲電台的「天馬歌劇團」受到觀眾喜愛,尤其是正聲「天馬歌劇團」,將廣播歌仔戲推向高峰,名小生楊麗花便是出自此電台。廣播歌仔戲所唱的劇目與內外臺差不多,有《陳三五娘》、《呂蒙正》、《望鄉之夜》等戲,演員都沒有劇本可唸,由戲先生說完劇情內容後,演員自行發揮。廣播歌仔戲靠的是演員優美的嗓音,因此可磨練演員的唱腔。廣播歌仔戲的氣勢長紅,原有歌仔戲曲調已經不敷使用,所以增加許多新的曲調,新曲調有來自閩南語流行歌曲,如【人道】、【運河悲喜曲】、【五月花】等;還有來自國語流行歌曲,如【相思苦】、【茶山姑娘】等;以及來自歌仔戲樂師的創作,如【送君別】、【人蛇姻緣】等,這些歌仔戲曲調不僅使廣播歌仔戲播出內容豐富,也增添歌仔戲的新活力。 但是這波廣播歌仔戲的熱潮在電視歌仔戲出現後,便逐漸減退,慢慢走向下坡。
點閱數785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5-28
戒嚴時期的文教政策-資源代表圖
web 戒嚴時期的文教政策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將文學的功能或目的,限定在對抗共產思想及其建立的政權;透過文學創作的形式,培養出戰鬥的意志,激勵出士氣,呼應「反共抗俄」的基本國策。總之,反共文學及戰鬥文藝是特殊時代背景及政治意義下的產物。此一時期也是「懷鄉文學」的興盛時期。懷鄉文學與反共文學相互唱和,相互輝映。懷鄉文學帶有濃厚的反共氣息。「懷鄉文學」道出自中國淪陷後,被迫遠走他鄉,離鄉背井到臺灣生根。文人假筆墨創作,宣洩對家鄉的懷念,惟有堅持反共,才能光復家園。1950年代,臺灣文化界呈現最大的特色就是藝文與傳統的斷絕。不僅絕斷五四運動以來的自覺,更切斷臺灣本土傳統。唯獨殘餘的,就是五四運動以降的民族主義、西化、愛國等意識。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以後,台美關係正常化;因此,多數作家轉而吸取歐美文學的經驗,引進現代主義,成立現代文學。現代文學以新詩為手法,不僅反共,更宣揚自由。強調知性,追求詩的純粹性,以及民主價值。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爆發「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及孔孟思想摧殘殆盡。蔣中正總統基於自由中國應該「保存固有文化,發揚孔孟思想」等理念,在陽明山中山樓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創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主要倡導的內容有:一、復興中華文化,完成國家統一。二、弘揚孔孟精神,建立人文精神。三、強化民族意識。四、著重倫理、民主、科學等文化根基。五、推行國民禮儀,建立倫理道德規範,培養社會善良風氣。
點閱數842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8
本地歌仔的形式-資源代表圖
web 本地歌仔的形式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日治時期以前,臺灣的傳統戲曲多是隨著移民而來,或是應民間廟宇、社團邀請,來到臺灣演出,進而在臺灣民間流行。由於當時移民大多是來自泉州(包括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漳州(包括龍溪、平和、詔安、南靖、雲霄、東山、海澄、漳浦、長泰),而潮惠及其他地區較少,所以清代臺灣流行的戲劇,便是以泉州、漳州、潮州地區的戲劇為多。泉州、漳州、潮州這些地區流行的戲劇有泉州梨園戲、潮州戲、亂彈戲、九甲戲、四平戲、白字戲、傀儡戲、布袋戲、皮影戲,以及民間歌舞小戲如竹馬、車鼓,所以傳入台灣後,造成一股流行,成為當時台灣民眾的休閒娛樂,而這些戲劇也是信仰上的重要儀式。上述戲劇當時雖然頗為盛行,但是當臺灣土生土長的戲劇-歌仔戲進入舞台後,便逐漸與上述戲劇形成分庭抗禮之姿。日治時期,宜蘭地區有一群愛好演唱歌仔調的子弟,主要以男性為主,他們白天從事其他工作,空閒時間聚在一起唱戲。若是遇有村子寺廟舉行酬神慶典儀式,子弟們便義不容辭為此共襄盛舉,當時是站在板凳搭成的舞台即可演戲。只是劇目不多,常見為『山伯英台』、『陳三五娘』、『什細記』、『呂蒙正』這四大齣戲。戲齣中主要角色已有小生、小旦、丑角三種基本角色。當時的表演內容是以唱腔及肢體動作呈現,唱詞是四句為一個段落,形成『四句聯』,例如『五娘底刺繡在大仔廳,聽起外口叫磨鏡,我叫益春出去看,若是師父請來磨』,唸起來順口且有韻味。除歌謠、念白外,還會加上土俗小戲的身段,讓演出增添釵h趣味。在裝扮上,只有旦角必須綁頭巾、插珠花,其餘角色都是穿著日常衣服。常使用的曲調以『七字調』、『大調』、『雜唸』為主,其他還有『背思調』、『送歌調』、『留傘調』、『撐渡調』、『狀元調』,曲調並不多,以『七字調』使用最普遍。後場使用的樂器也十分簡單,主要有殼仔絃、大廣絃、月琴、笛子等。由於這些子弟們大多不認識字,所以並沒有劇本,戲先生由子弟班中擅長表演的演員擔任,負責教授子弟們唱腔及身段,以及排演戲劇。
點閱數221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5-28
言論枷鎖及出版桎梏的解除-資源代表圖
web 言論枷鎖及出版桎梏的解除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80年代起,為了加強臺灣的文化活動,創設文化專管機構,成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3年7月,修訂『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培植專業文化人員,文化資產的整理及維護,學術、藝術、文化創作的獎助及出版,提高音樂及美術水準,地方藝文基礎建設,社區整體營造等。因應國內學術文化之發展,日益重視文字工作者的生存權。除了進一步放寬出版法的限制之外,更公布著作權法,保障智慧財產權。未經原創者同意,進而授權使用,是同違反著作權法,屬於侵權行為。出版法的廢除,對文化人而言,更是一大福音。出版法經總統廢止後,等同言論自由,再也不用擔心因出版文字不妥,犯下政治忌諱,視同思想犯治罪,對文化事業,無疑是一大貢獻。政治運動的民主訴求,包含反對戒嚴時期的出版管制,主張言論自由,呼籲修改出版法。1950年代,黨外雜誌正式刊行,藉由文字宣傳,為文學創作賦予新的生命,如:自由中國、公論報等。1980年代,美麗島事件後,孕育多位關懷臺灣,重視本土文學及人權文學的作家。1987年,正式解嚴,對文化人而言,意義甚大。一系列政治民主化運動中,說明了人民有爭取著作權及創作自由的主張。二二八事件之後,宣傳委員會遭到裁撤,代之而起改組為臺灣省政府新聞室,繼而擴大為臺灣省新聞處。1949年,行政院新聞局隨著中央政府遷移至臺灣,繼續新聞業務發布事宜。總理國內宣傳、國際宣傳、資料編譯、視聽資料、聯絡、出版事業、電影事業、廣播電視事業等業務。精省之後,臺灣省政府新聞處改隸新聞局,專司地方新聞業務之責。
點閱數52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原始社會的學校雛型-資源代表圖
web 原始社會的學校雛型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學校的起源究竟是在歷史的哪一個時段發生的?這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人類社會已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從原始社會起,人類就會對下一代進行教育,以便把生產知識和技能以及社會規範傳給下一代。但在漫長的原始社會,由於有關生產力的知識、技能、社會規範等都很簡單,所以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設立專門的學校,當然也沒有專門的教師。那時的教育是在兒童與成年人的共同生活和勞動中,通過口耳相傳來進行的,是十分直接而簡單的教育。等到社會有了分工,生產知識趨於複雜,加上有了文字以後,學校的機構便產生了。如果用最廣義的社會教育概念來追溯教育機構的起源,學者根據考古材料推斷,在菲德利島上的原始居民中,未成年的男孩達到一定的年齡(通常為七至九歲),就會與成年人分開居住,並聚集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名為「青年之家」的機構中;他們會一同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直到具備長大成人的能力。這是一種學校起源的說法。現在仍存於東南亞的帛琉群島的男子會館(Abai),其功能與「青年之家」相似,男子會館除了是政治議論所外,也是教導年輕帛琉男子木工、打獵、捕魚的教室,這算是一種較非正式的教育方式與場所。
點閱數32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8
河洛歌仔戲團的演出特色-資源代表圖
web 河洛歌仔戲團的演出特色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民國八十年到民國八十六年間,「河洛」推出的戲劇,如《曲判記》、《天鵝宴》、《鳳凰蛋》、《浮沉紗帽》、《御匾》、《欽差大臣》等,是以官場事件為主軸,顯示出對統治階級醜態的嘲弄,《殺豬狀元》、《皇帝、秀才、乞食》、《命運不是天註定》則是對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進行嘲弄。《秋風辭》,是以歷史演義為本事,著重歷史人物的興衰成敗,極力描寫當時中央集權的帝制社會裡,宮廷內院的明爭暗鬥是最殘酷的戰場,在權力爭奪的扭曲下,就算是至親的天倫關係也顯得不堪一擊。劇中的每個人物,上至太傅石德、縣令李壽,都為了私利與「捉」「救」太子之間的衝突,心裡經過一番掙扎,一代君王如漢武帝,晚年也不免留戀帝位和生命,飽受小人、木人的擺佈,乃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鑄下殺太子的大錯。親子歌仔戲《戲弄傳奇-白賊七、中山狼》這兩齣歌仔戲,由於是針對小朋友群眾所設計,因此內容活潑,通俗易懂,寓教於樂,其中《白賊七》是改編自《臺灣傳奇-白賊七詭計多端》這個故事中的三則故事來演出,內容描述白賊七利用人性貪婪的弱點,戲弄土豪與『膨風龜』,不過最後白賊七仍難逃法律制裁,故事簡單易懂,卻頗值得玩味。《中山狼》則是根據京劇故事之《中山狼》加以改編,但是情節旨趣已經完全不同,是以環保為主題。而近年來的新作如《臺灣,我的母親》、《彼岸花》、《東寧王國》、《竹塹林占梅-潛園故事》等,以臺灣史為故事背景,內容可以貼近民眾。《臺灣,我的母親》根據李喬史詩《臺灣,我的母親》改編而成,描述彭家兩代人從唐山到臺灣蕃仔林開墾的故事,雖然他們遇到墾戶惡意的壓迫以及颱風無情的摧毀家園,卻仍然不放棄土地,縱使知道要被日本人統治,彭家男人仍然堅守保護臺灣的信念,毫無畏懼的上戰場。《彼岸花》的歷史背景為臺灣漳泉械鬥最頻繁的時期,生為漳州人的陳秋生與泉州林秀蘭,希望能改變自身環境,結為連理,但卻事與願違,造成兩家無法彌補的遺憾,是漳泉械鬥下的愛情悲劇。《東寧王國》是鄭經與鄭克臧經略臺灣的歷史故事,不過短短幾年,東寧王國便因為權力鬥爭而走向滅亡。「河洛歌子戲」大都在國家戲劇院或是城市舞台等大型劇場演出,因此演出時對於舞台設計、佈景、燈光、音樂都非常講究,在戲劇的語言方面也善用俗諺、歇後語,使戲劇更加活潑且機趣橫生,演員們對於身段及唱腔的要求也頗高,所以整體演出相當精緻。
點閱數104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