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邵族族群分佈及特殊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邵族族群分佈及特殊文化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邵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群中人數最少、漢化最深的一群。邵族原住民居住的範圍,侷限於日月潭一帶,可以說是台灣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邵族的祖先因為打獵追逐一隻罕見的白鹿,因而發現日月潭,因此返回原居地,帶著族人來到這個魚肥水美的洞天福地定居,邵族的原居地,有人說在阿里山鄒族住的地方或附近;另有人說是在臺南平原的平埔族社域裡。目前族群分布主要集中在德化社﹐少部份在水里大坪林。邵族終年有祭祀﹐最大盛典為農曆八月十五日前後的豐年祭。其他重要的祭典還有農曆三月的播種祭與七月的狩獵祭。遇到族內有重要慶典時﹐邵族人常會以杵擊打石鼓﹐發出聲音通知全族﹐「湖上杵聲」就是形容邵族的文化特色。進入邵族人的家中,可以看到在神案上或牆上掛置著一個籐編的小籃子,裡面收藏著祖先穿戴過的衣服、飾物,從式樣和顏色的古拙斑駁,可以知道它們已經都是年代久遠的衣物了。這就是邵族人的「祖靈籃」,邵族人的傳統祖靈觀具體地呈現在祖靈籃有關的信仰崇拜上,他們相信自家的祖靈就存在於這個小小的籐籃裡。保佑全家平安。籐籃裡的衣物平常不得隨意翻攪,家中若有任何變動,大如娶新娘、起新厝,小如賣肥豬、買新車,都必須把祖靈籃取下,放在門口,請祭師來向祖靈祝禱報告一番,否則引起祖靈疑心或不悅,那就會全家不得安寧.或發生一些不可預料的事情。祭師全由女性擔任,專門主持祭典和負責與祖靈的溝通,邵人稱女祭師為「先生媽」.在族裡擁有相當尊崇的地位,凡是有意願擔任祭師的婦女必須是在部落中受人敬重、家庭幸福美滿、擔任過重要祭典主祭的人。而且她還必須由老先生媽陪同,乘船到Lalu島(拉魯島)去徵求最高祖靈的首肯,過程繁複而且隆重,並不是任何人想當就能當。現在邵族仍繼續進行的祭典有:三月的陸稻播種祭;五、六月間的整地除草祭;七月初的做鰻祭(和狩獵有關);八月的傳統邵年(祖靈祭)。除了整地除草祭比較簡略外,其他三種重要祭典都必須把各家的祖靈籃集中到部落祭場,還必須準備飯或酒做為供品,由六位先生媽一起慎重地向所有的祖靈祝禱祈福。邵族人現在其實大部分都已經不再從事農耕和打獵的生活,而相關的祭儀卻仍然照常舉行並沒有中斷。邵族人聚居的村落是邵漢混居、而且是觀光商業導向的聚落,邵族的傳統祭典故能維持不墜。
點閱數758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6-02
八部合音-資源代表圖
web 八部合音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一首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之前,郡社及巒社群人所唱的一首祭歌。由於其演唱的複雜性及禁忌的限制,因此無形中增添了很多外加的神秘感及不同的解釋法。以小米(dilas)為主食的布農族人,在每年整地完畢到播種祭之前,就運用一套嚴肅的祭儀,透過pasibutbut的集體演唱,把布農族人的心願及祈求傳達出去。台灣原住民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每年十一?十二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以外,布農人和音唱法是無所不在的,凡飲酒歌、祭槍歌都以和音的方式來表現。雖然布農人的傳統生活習性已經改變,祭歌之類的吟唱,只在某些表演場合才聽得到。西方宗教進入布農部落以後,以傳統曲調配合宗教涵義的歌詞,使傳統歌謠的發展呈現了新的生機。就連四、五歲的小孩,都能以和音的方式唱誦布農族的歌謠,不禁讓人羨慕上天賦予布農人的天賦與才華。
點閱數144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2
傳統特色與母系社會-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特色與母系社會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卑南族的社會裡有二個領導人物: 一個是男祭師,負責主持部落性的重要祭儀。一位是政治領袖,由村子裡領導能力強的人來擔任,負責部落裡重大事情的協調者,一是人獵祭、爭戰的領導人物。目前男祭師依然沿續傳統的職責,在部落裡受人敬重。政治領袖則因現代行政體系的介入在各村的職權消長也有所不同。以南王為例,里長的職權有凌駕傳統領導人之趨勢,但長老群依然受敬重。建和則恰好相反,頭目的領導地位居高不下。有些村落的年輕人有感於傳統文化的式微,近年來極力鼓吹延續傳統命脈的活動,呈現了年輕人拉著老人往前跑的現象。不管任何形式的演變,族中長老的生活體驗與傳統智慧依然是族人諮詢的對象與精神支柱。卑南族早期是母系社會,母系社會的特色,婦女在親族社會中居有重要的地位,卑南族家系承傳是以女嗣承家為主。母系社會在知本及卑南這二個社群中,以知本社群因深受排灣族和漢人的影響,且份子複雜,所以傳統文化的保存較不完整,而卑南社群的卑南社,即今日的南王村,則是今天卑南傳統文化保存最多的一部落。卑南族的社會組織是建立在母系世群二個團體形式上,所謂母系社會有下列幾點特質:(一)婚姻上,男子以入贅女方家為原則。(二)氏族姓氏的繼承以女子為主。(三)財產的繼承是母傳女。(四)祭祀權的管理與責任也是由母親方面的女子來承續。卑南族親屬組織是以血族型認親法則為基礎,而受長女繼承的影響。血族型認親法則的特性是:父母雙方的親屬完全相等,子的後裔與女的所出也是完全相等親疏地位,但受長女繼承的影響,長女繼家招夫,實行從母從妻居,次女以下的女性雖然婚後 另行建家,過核心家庭生活,但次女以下的女性初婚時,必需先與長姊居住一段時間,直到生下第一胎後,始另行建屋。雖然卑南族是以母系社會的招贅婚為常則,但求婚者以男性為主動,通常男子以自己的頭巾和檳榔袋送與女子作為定情飾物,女子接受後,男子常採薪柴送女家,女子亦到男家幫男子母親工作,後由男方家長向女方求婚,與阿美族的男方被動稍有不同。然而這樣的習俗也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有所調適。以結婚為例,目前大都是從夫居住的父系社會的婚姻法則。孩子們的姓氏也以父親的姓氏為主,有些家庭則一半從父姓、一半從母姓。
點閱數37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2
鴉片戰爭前的行商體制-資源代表圖
web 鴉片戰爭前的行商體制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康熙以後,中外之間的貿易逐漸形成一定的進行方式,其中中國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是「行商」,他們是一批取得官方批准經營權的商人,就意義上可以說是一批由官方所指定的「官商」,各個行商又以所組織的「洋行」來經營對外的貿易活動。然而清廷又規定「洋行」不可各自與外商進行交易,而必須由「洋行」所聯合組成的「公行」來進行實際的對外貿易。因此,「公行」就有了二種角色地位。一方面是一個有獨佔性的商業工會組織,外國進口與中國出口的一切貨物,都由其負責收購承銷,也就是壟斷了一切對外貿易活動。二方面是一個替清廷執行職權的組織,外商在中國的貿易活動、外交活動都必須透過此組織辦理,無法與清廷進行直接的交涉。所以這一套具有壟斷獨佔性質的「行商體制」造成了「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現象,埋下了中外雙方關係逐漸惡化的種子。
點閱數187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2
鴉片戰爭的影響和檢討-資源代表圖
web 鴉片戰爭的影響和檢討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方世界的器物、制度、思想文化觀念自此逐漸深入影響中國,衝擊中國固有的一切事物。雖然此一戰爭一般被視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但大多數的清朝官員與知識份子並沒有從此戰爭的失敗得到教訓,也沒真正瞭解到失敗的原因,與西方人士的接觸往來依舊以固有的天朝觀念處理運作,導致外交與通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最後因為二次英法聯軍的慘敗,才使清廷醒悟到中國的外交與軍事必須進行改革。然而從鴉片戰爭到英法聯軍期間,卻因為固守天朝觀念,讓中國近代化的改革運動延誤了二十年的時間。
點閱數458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2
鄒族年節習俗-資源代表圖
web 鄒族年節習俗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一)獨一無二的年終大掃除「荷美雅雅」舉行的日期確定之後,就要準備過年了!祭典之前,必須先上山獵取小米婆婆愛吃的松鼠,然後整理祭屋、釀酒、椿米做糯米糕。家族成員還要合資購買一隻豬,做為祭典與招待親友之用。據說小米婆婆愛乾淨,討厭刺鼻的腥味,整個祭典期間,鄒族人不可以吃魚、蔥、蒜之類的食物。家中裝食物的容器得用樁草洗過:清理乾淨之後,家長在以象徵清潔的樁草拂過家中各個角落,來一次相當特別的『年終大掃除』!(二)迎新送舊過新年祭典第一天天一亮,族中長老就背著祭物,手持箭竹杖,前往種植祭典用小米的『聖栗田』,迎接明年負責看顧家族的小米婆婆。長老在田中挑選兩束接實最飽滿的小米穗,小心翼翼地割下,一束放在田邊預先搭好的小竹架下,一束放在背簍中,帶回氏族祭屋,放進聖栗倉中。之後,族人就可以收割小米了。祭典第二天,收割完成,長老在到聖栗田中進行儀式,並將原先放在田邊的那束小米穗帶回氏族祭屋,整個迎新送舊的儀式才完成。所有過程,必須保持安靜,連打噴嚏也不可以呢! (三)一大早就團圓鄒族人的新年,吃的不是年夜飯,而是團圓『早』飯。一大早,全體族人到氏族屋集合,一個個輪流在祭品前,以手指沾點小米酒,按在豬肉上,向小米婆婆報到。之後,眾人圍坐在如豬肝等豐盛青菜的桌前,等待主祭做祈福潔淨儀式。只見主祭以豬耳朵尖劃過每位族人頭頂上空,口中還發出『嘖、嘖!』的聲音。這個儀式除了讓小米婆婆認得每位族人,保佑來年平安,也可以讓平時分散各地的家族成員認識彼此,聯絡感情。儀式完畢之後,就可以開動吃年早飯啦!
點閱數482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6-02
田頭田尾土地公-聚落形成-資源代表圖
web 田頭田尾土地公-聚落形成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土地公是掌管土地和農業豐收的神明,和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活動的漢人,關係密切,漢人移民到臺灣後,把原鄉的信仰也帶來臺灣,在開墾及興修水利的過程當中,祁求土地公的「保庇」,是一件普遍亦重要的事情。全臺灣最多的神祇,非土地公莫屬,而我們也能從土地公廟的分布,觀察到漢人最初聚落的形成。
點閱數536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6-01
族譜的編修-資源代表圖
web 族譜的編修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漢人有修族譜的傳統,族譜除了記載家族譜系之外,更會詳細記載著家族中的故事。先民們渡海來臺時,大多數人未帶族譜,等到生活較安定後,有些人會回到家鄉抄譜,或是自行撰譜。所以我們看到的祖譜,有些會追溯到原鄉,有些則從來臺的第一代開始記載,情況不一。
點閱數537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6-01
忙不完的勞役-資源代表圖
web 忙不完的勞役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平埔族要向清政府納餉(大多是鹿皮)以表示歸順之意,並且由於對臺灣較熟悉的緣故,清政府官員們更是要求他們服各式勞役。隨著鹿皮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大量的各式勞役驅使,使平埔族人疲於奔命,雖然名義上擁有土地,但是卻無力耕種,加上不熟悉漢人的耕種方式,最後則土地漸漸流失。
點閱數2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1
夏朝建立與華夏諸部-資源代表圖
web 夏朝建立與華夏諸部
曾慧櫻/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夏代建立,第一個王朝出現,王權大有發展,從此便以「夏」的稱號為中心而摶擬,如「區夏」、「華夏」,不一而足。許慎《說文解字》稱:「夏,中國之人也」,若從夏民族有較高的文化程度這一點來考察,或許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認識。孔穎達《五經正義》提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所以「華夏」之名,意即衣冠華美的大國。蠻夷戎狄,並不在於他們東南西北的方位,而是文化水準較低,與華夏不同特徵之一,即未著衣冠。所以,衣冠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區別夷夏的明顯標記。或許夏代即已具備了以衣冠為特徵的較高文化,為其他落後的部族所不及,直到春秋時代,戎狄被髮左衽,與華夏衣冠不同,成為鮮明的對比。
點閱數23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