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5
再造歷史現場-鐵翼榮光—前空軍桃園基地傳奇 形象前導影片-資源代表圖
在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的支持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籌備3年進行調查研究、先期規劃、文物影像蒐藏與詮釋、口述訪談等相關計畫,以文化治理帶動在地民眾歷史記憶,透過這次展示計畫,重回歷史現場,共同形塑文化保存意識。 為落實再造歷史現場精神,整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已整備的前空軍桃園基地相關文史文物資料,轉化為展覽與系列活動,讓民眾更能貼近曾經機密的軍事基地。活動方面以主題講座暖身,延續至9月份「全國古蹟日」系列活動,邀請劇團進入學校互動;以情境式導覽劇場、實境解謎等活動,讓民眾親身走入前空軍桃園基地體驗文資空間氛圍。執行成果如下: 1. 完成於桃園市文化局(民國109年(2020)7月4日至19日)與八德餘慶堂(民國109年(2020)8月14日至9月30日)兩地之展覽,展期63天合計6,926參觀人次,利用數位科技手法,展現基地歷史變遷。內容結合文物詮釋計畫,進行史料、舊照、文物之多元展示,並配合口述訪談、中研院「飛遠專案」及執行任務所拍攝之偵照照片,呈現當時情景。 2. 計畫也安排退役將士及眷村居民重返基地,拍攝紀錄影片留存數位紀錄,以讓更多觀眾得以了解當時歷史故事,製作《回家的路》為影片主題曲。 3. 以【基地任務大解密 X 前桃園空軍基地再造歷史現場】為題辦理「儀表板的秘密」、「最神秘的黑貓中隊」主題講座。並結合古蹟日辦理3場次活動,分別以戲劇、音樂、舞蹈之情境導覽基地;以實境解謎的方式讓參與者在前空軍基地中,用故事包去體驗基地故事;透過劇場宣導活動及有獎徵答等方式與師生進行互動,廣邀師生一同參與桃園空軍維護古蹟行動,希望喚起桃園在地師生對所處區域歷史文化的重視了解。
點閱數30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匠新匠心》紀錄片宣傳影片-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匠新匠心》紀錄片宣傳影片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以紀錄片方式,將技藝於北港之發展、製程及訓練過程、相關工具介紹、藝師生命史作影像紀錄。每位傳統藝師搭配一位新銳藝術家,以新生代藝術家的視野帶出傳統工藝/保存技術之美,以及傳統工藝師生命的不凡,每位藝師1集,每集約22—23分鐘。 《匠新匠心》記錄的對象包含:傳統表演藝術開路鼓樂保存者李春生、哨角製作技術保存者魏幼謙、燈籠工藝技術保存者林聰賢、小木作技術保存者蘇純亮,以及鑿花工藝技術保存者張旭輝。除了呈現5位北港傑出藝師工藝特殊獨到之處,也邀請新銳藝術家參與拍攝,包含在地深耕的藝術家:太日樂集張呈遠、蔦松藝術中學音樂科系主任范詠喨、享譽國際的服裝設計師江奕勳、建築師廖偉立、以及知名演員暨攝影師林予晞。希望藉由新舊藝術的相會,發揚北港作為百年藝鎮的文化底蘊與精神。
點閱數23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開箱礦山記憶—溫馨又熱絡的礦山導讀人工作坊-資源代表圖
藉由礦山歷史人文整理,以在地人講述在地故事為基礎,建立採金之路文本,並嘗試引路達人認證機制,逐步建立礦山採金之路深度遊程價值。
點閱數14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看見20位雲林在地瑰寶傳藝故事 雲林真正有影-資源代表圖
以傳統工藝「培養種子、傳習工藝、根植雲林」為宗旨,主要執行課程類群分三大部分:初階課程、進階課程、校園工作坊。針對一般沒有工藝基礎但有興趣的民眾,慢慢累積對傳統工藝欣賞的能力;傳統工藝「初階課程」藉由短期的傳統技藝培育,由雲林在地工藝師帶領一般民眾或大專院、高中職或社區大學的學員傳承技法,讓傳統工藝一代一代延續,結業時由學員完成一件作品,進而培養成未來傳統工藝的創作者;「進階課程」則開放給稍有經驗或相關科系、產業的學員報名,結業時由學員完成一件作品。最後,將初階課程傳習班、進階課程傳習班所創作作品,統一在「北港工藝坊」中靜態展出。「校園工作坊」則是透過網路或行文各校開放雲林縣國高中小學生報名,以辦活動營隊的模式,透過三位藝師以上之工作坊、講座、體驗、課程…並實作學習創作,結業時由學員們完成作品,在「北港遊客中心」內外展出。計畫於民國108年(2019)10月至12月每週一下午14:00—18:00(共11週)於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辦理基礎刺繡課程、進階刺繡課程,共30人次。民國109年(2020)3月至5月每週六(共12週)於虎尾溪社區大學、海線社區大學辦理雲林社區大學─基礎刺繡課程,共35人次。 「北港百年藝鎮藝師攝影暨校園工作坊」計畫透過舉辦以攝影為媒介,以工藝藝師及傳統工藝、保存技術等為攝影主題或題材的工作坊,讓學子們不僅能夠親見藝師和工藝,學習記錄無形文化資產,還能進一步推廣、宣揚無形文化資產之美。北港鎮有許多傳統工藝及無形文化資產皆圍繞著媽祖文化,雲林縣的宗教工藝師共有76位,其中北港地區佔了其中的30位,可見北港具有深厚的文化動能,但於文化傳承方面卻面臨失傳的現況。北港地區的傳統藝師年齡漸長,工藝手法繁複、收入不穩定、無展演機會等情況導致藝師們無再傳子弟,使這些無形文化資產逐漸消失於北港鎮。本次主題以「北港工藝職人為北港宮廟注入生命力」,每位藝師信手捻來、妙筆生花,展現百年傳承的好技藝。 至今,現透過當代手法傳薪傳新,吸引更多人關注並願意投入,再創百年藝陣風華。攝影展合計辦理2場次,臺北場:民國109年(2020)年10月22日至11月4日於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雲林場:民國109年(2020)年11月18日至12月1日於北港大復戲院辦理,兩場合計參觀人數約5,000。另於民國109年(2020)12月出版攝影集:《雲林有影:神手映像攝影集》。
點閱數3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虎尾眷村聚落 — 建築群建國一村第一期景觀工程-資源代表圖
己棟與戰備水池—眷村地景風貌重現景觀工程,以一村己棟眷舍遺構為核心,在維持眷舍空間紋理下,結合設計創意,重現眷舍空間及特殊戰備文化地景,創造眷村新意象,目的在於建立聚落保存再發展示範區,進而促進民眾親近眷村文化資產,達到初步教育推廣意義。
點閱數14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時間旅人(精華短版)|基隆要塞司令官邸修復再利用工程紀錄片-資源代表圖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為日式木結構建築,典型之日式宿舍空間融合洋式風格內裝為其主要特徵。在建物格局上,除後期因使用需求增建了部分的生活設施,如東側之廁所、廚房,以及部分雨棚外,整體建築仍完整保存了傳統日式宿舍之風貌。最大的特色是擁有完整的雨淋板牆面,並保留日式屋舍中最具傳統風貌的壁龕、押入(日式壁櫃)、天袋(壁上小抽屜)等設備,押入上方的活動夾板,尚可通往屋頂的構架空間,保留了原始屋頂維修的通道動線。布基礎高80公分,較一般日式建築45公分高達2倍之多。 修復前,前院與後側院的原有磚砌牆呈現全倒、半倒、傾斜,前院大門佚失,門柱部分完整留存,部分斷裂,整體樣貌大致維持原貌,但破損情況嚴重。附屬建物屬後期新建,倒塌嚴重,植栽根系破壞嚴重。修復工序分為「假設」、「拆除」、「基礎與木作」、「屋面瓦作」、「地坪」、「牆面」、「油漆」、「駁坎修復」、「除苔滅菌清洗防護」、「蟲蟻防治」與「消防設備」等部分進行。由於現況損毀嚴重,將以現場殘跡及老照片進行形貌仿作復原。並參考傳統日式建築工法,進行細部處理,無法考證部分,則以現代材料工法進行區別。 其中基礎與木作工程包括從基礎磚束檢修與施作過程,到有關木作材料之項目從床組(土台、大引、根太)、軸組(獨立木柱、敷居、鴨居)、 屋架(軒桁、陸樑、小屋組)、屋面(棰木、野地板)、外牆(雨淋板、凸窗、雨庇)進行加工組立。屋面瓦作主要以還原燒文化瓦修復,下方以透氣防水毯作為防水層,搭配簷口局部銅瓦作為收邊樣式,另外端部鈁飾依照流水家徽進行仿製與安裝。牆體設計包含木柱新作、木摺漆喰壁新作、雨淋板新作、羽目板及幅木新作。地坪工程則主要為磨石子地坪檢修、磁磚地坪檢修。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09年(2020)完成,並於完工後開放民眾參觀。
點閱數29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共學。探大溪》-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共學。探大溪》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此紀錄成果涵蓋博物館相關展示敘事經營、在地夥伴的行動、歷史建築修復活化、文化教育推廣等事件,記錄城鎮變化由「人」而起的脈絡。讓博物館推展過程之紀錄成為影像檔案資產,並同時進行影像資料檔案建置,以期達到「建構在地化影像典藏知識系統」之目標。 影片共有4個主題:「共好進行式—三和木藝」、「老街裡—下街四十番地」、「我的鄰居—木博二辦」、「木博五週年敘事影片」。 三和木藝是木博創立街角館初創期的成員,目前以開設木作體驗課程逐步改造。並且邀集不同地區的木作師協同教學,也鼓勵鄰里媽媽以拿手菜、整理家中閒置房間等方式提供學員食宿,擴大大溪的文化體驗。 下街四十番地說的是一個一家三代共同生活在沒有電視卻擁有五進老屋的故事。男主人劉三擁有傳統木藝的技能,這使他工作內容與在地民俗、宗教信仰緊密連結,他的三個孩子也成為他的小幫手,請在體驗工藝的過程中,將地方文化的典故和鄰里長輩的記憶傳承在這家子日常之中。 木博館第二辦公室(木博二辦)從居民在木門外觀望的獨立世界,逐漸變成左鄰右舍串門子的自家廚房,互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木博五週年敘事影片以一隻貓為代表,在漫遊大溪中說明木博的成果和空間。
點閱數12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2020實構築展覽|大溪歷史性舊建材再利用計畫-資源代表圖
針對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展館群在建築維護過程,所產生的一批富含文化基因與歷史意涵的舊建築材料,可以如何再利用進行討論。期望透過舊料保存、創新使用及構築,與新世代開啟對化,共同關注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生。 此計畫帶領一般民眾造訪正在進行修復工程的日式建築六連棟與公會堂,進入工地現場觀看修復的細節,邀請工地主任協助說明,並透過老師傅的手藝解說,一窺傳統工法的建築藝術,親見歷史建築的結構、牆、瓦、門窗、木雕等修繕細節。並進行6場工作坊,邀請修復團隊、實構築團隊、黃建義老師及黃任維老師,帶領民眾實地瞭解「實構築」的概念與設計,並透過模型動手作增加對未來建築的想像。
點閱數27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沙灣世紀風華延伸閱讀 05 亨利幼稚園的神父口述歷史-資源代表圖
基隆與山、海關係密切,城市記憶皆環繞在此,城市發展更是由基隆為港而起。和平島因其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便作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門戶,擁有豐富文化與地景資源。沙灣地區亦因海權列強的到來漸趨昌盛,成為基隆軍事與城市休閒要地。但19世紀末的築港工程,造成海岸人工化,戰後的港區管制進一步斷裂城市與海的關聯,也讓山與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遠。為了再次重現基隆山海地景,將城市生活帶回港邊,發展出「找到山、海、記憶」的願景,並採用以下策略:(1)保全考古遺構、自然海岸、關鍵視域(廊)。(2)以歷史資源為據點,整合可及街區與公有地為「策略發展地區」。(3)以港公司、中油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營造基隆山海城市的魅力。(4)建置山海聯通歷史散步路徑與智慧導覽系統。(5)結合考古發掘基地,籌建展現基隆大航海標記的博物館,建構與世界的對話基地。(6)以大沙灣為選址核心,籌建展現城市現代化博物館,打造城市歷史新亮點。 相關子計畫包括: 1、沙灣地區暨太平輪紀念碑歷史調查研究及敘事空間整合計畫—蒐集沙灣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進一步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故事文本,讓更多人了解沙灣地區的歷史。 2、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40分鐘正片加50分鐘衍生閱讀,分別爬梳大基隆及沙灣歷史,及深入地方挖掘關於沙灣地區常民的生活現場。 3、基隆沙灣地區歷史場景再現共識凝聚策展計畫—希望在市民之間創造可發酵為凝聚力的話題,形成沙灣新願景的共識。因此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港市生活採集—邀請職人分享其角度所看見的基隆樣貌,為基隆未來的生活滾動出更多的想像、尋找快樂園—重現沙灣地區不同時代,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方式的不同樣貌,如設置浴池、海港辦桌、咖啡與酒吧市集、音樂舞蹈表演、互動式劇場、山海巴士—以公車為交通工具,穿梭串連各歷史場景。 4、沙灣地區數位攝影測量計畫—針對沙灣地區空拍攝影測量與重點古蹟、歷史建築物3D雷射數位掃瞄,以作為文化價值推廣合及虛擬實境多媒體資料建置的重要基礎。
點閱數20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1-08
再造歷史現場-【美崙溪畔修築紀事】專題影片-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美崙溪畔修築紀事】專題影片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美崙溪畔日式宿舍群的特色包括:日式雨淋板牆身、黑瓦與文化瓦覆頂、水泥磚造基座架高地板以利通風、建物四周設水泥單斜式排水溝、正門前立有水泥磚造矮門柱、獨特的磚造煙囪等,表現出日式傳統建築的演進,以及為適應殖民地氣候的應變,設計出臺灣特有的「移民風格」式樣,係花蓮發展歷程中重要證物之一。八棟建築物中,僅有將軍府(A幢)為獨棟木造宿舍,其餘七間則為兩戶合併之雙拼式木造宿舍。此外,位於宿舍群中心位置,中正路622巷6號的A幢建築除了是八棟中唯一的歷史建築外,在官舍的等第上屬「高等第二種官舍」,從其他七棟為「判官官舍」之甲種或乙種宿舍可以得知,其地位是本區域最高。一般日式木造宿舍之古蹟或歷史建築,通常是單幢或數幢單一類型被保存下來,建築樣式也常是單一或大同小異,然而本區宿舍依照不同官職等第而產生不同的類型、樣式、裝修,從中可以欣賞到更豐富的建築面貌。 本次修復前發現建築損壞狀況包括:室外混凝土設施(防空洞、消防砂地、垃圾桶、門柱、排水溝等)多有風化、損壞情形,植栽茂密已遮蔽建築,阻擋日照和對外景觀,入口動線不明顯,缺乏引導指標,而室內物件更有腐朽、變形破損等情況。遂本次修復目標為依照原始面貌、顏色、尺寸形制等方式修復,管線進行更新或新增,另新增無障礙設施,重新鋪設人行道及景觀調整,以文化資產價值優先保存原則,依照原有形貌修復,部分設施適度補強。施作方法也是以原有傳統工法為主,現代科技與工法為輔,並重視建物結構安全性、抗震、防潮、防生物危害,以及消防系統、監視系統、電力供給、燈光照明、通訊系統等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已於民國109年(2020)8月1日開工,預定民國111年(2022)8月竣工。
點閱數22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4-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