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文化保存-賽夏族paSta'ay-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賽夏族paSta'ay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賽夏族paSta'ay(矮靈祭)的歷史源自賽夏族一個「愛恨交織」的傳說。古時,賽夏族部落對岸山洞裡,住著一群身高不滿3尺(1公尺)的小矮人,賽夏族人稱之ta’ay(音譯: 達隘)或戲稱矮人。達隘身材雖矮小智慧卻很高,而且行動迅捷,他們經常教導賽夏族人農耕漁獵技術、治病方法,賽夏族人對他們心存感激,常請達隘喝酒同樂。在每年收成後,也會準備豐盛酒菜招待達隘。但達隘常在喝酒後調戲賽夏族婦女,導致賽夏族人心生不滿,亟思報復,但不敢輕舉妄動。在某次慶豐收歡樂之夜,達隘又調戲賽夏婦女,一位賽夏青年決心進行報復行動。乘黑夜暗中將達隘每天必經之橋(以兩枝枇杷樹幹架設而成)砍斷一半,再塗抹泥土遮掩,當達隘酒後成群走上橋時,橋不堪負荷而折斷,達隘紛紛墜落河谷死亡,僅餘兩名年長達隘未上橋而逃過一劫。事後這兩名倖存之達隘決定離開賽夏族部落,離去前忍悲傳授祭歌及祭儀,告誡賽夏族人須每年祭拜達隘靈魂,否則必有災禍,隨後即朝東方離去。 達隘離開後的次年,賽夏族人開始災禍連連,先是農作物歉收,打不到獵物,造成飢荒,接著族人生病無人能治,賽夏族人開始恐慌,認為是受到達隘的詛咒。為請求達隘原諒、慰藉達隘靈魂,避免災害擴大,於是在秋收之後農曆10月中旬的月圓之夜起,舉行祭祀達隘靈魂儀式,連續3個夜晚從太陽下山舞至次日太陽出來,稱之paSta'ay(音譯:巴斯達隘),外人則稱為「矮(人)靈祭」。 paSta'ay(矮靈祭)原本每年舉行一次,日治時代政府擔心賽夏族人藉此聚集謀反,於是改為兩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所有儀式都有一首祭歌相配合,傳說祭歌是倖存的兩位達隘教導賽夏族人唱的,朱姓族人因為學得最完整最正確,因此每次祭典均由朱姓族人擔任總主祭。paSta'ay(矮靈祭)祭歌共16章,35節,232句,17個曲調,每節以一種植物的尾音押韻,詩行完整,唱法特殊,與paSta'ay(矮靈祭)之迎靈、娛靈、送靈舞步相配合。祭歌的歌詞以迎靈開始,隨著章節的不同,達隘與賽夏人間的恩怨情仇在祭歌與舞步的律動中重現。祭歌內容除了對賽夏族人殺害達隘的故事情節提出控訴外,還有許多達隘對賽夏族人的諄諄訓誨,伴隨歌舞的進行,交織成paSta'ay(矮靈祭)神人交融的神秘景像。
點閱數20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即將消失的木桶酸菜-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即將消失的木桶酸菜
將軍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將軍區漚汪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酸菜桶由檜木製成,桶高約7尺,平均每一桶約可容納一分地左右的青芥菜,約需灑入數十包粗鹽,每桶產量約可達一萬台斤。林家酸菜館是漚汪地區僅存的一家以古法醃製酸菜的工家。 每到冬至芥菜盛產期,林家就開始忙著醃漬芥菜,正常醃製時間下,一個月後芥菜就可醃製成酸菜,約三~四個月風味最佳,每年醃製的酸菜可於酸菜桶內存放一年,隔年再製作下一年度的酸菜產量。 製作酸菜的過程看似簡單,卻需依賴熟練的人工作業。一開始先清洗木桶內部,因桶高約達一層樓,每每清洗木桶皆需耗費許多時間,還得以虹吸方式將汙水排除乾淨。新鮮芥菜收回後,以人力方式在木桶內鋪上一層芥菜,在芥菜上灑上粗鹽,再鋪上一層芥菜重覆這樣的動作,還得配合腳力將每顆芥菜踏實,越疊越高之際,需以竹竿插於桶緣,將芥菜堆疊到超過木桶約三台尺高,配合腳踩再以石頭壓實,這樣的過程約需3~5天,直到芥菜下沉至木桶內緣,之後裹上芥菜葉或覆上塑膠布,再以石頭壓實,蓋上防水蓋。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芥菜就變身為酸菜。 林家主人表示,傳統醃漬芥菜主要選用新鮮芥菜與粗鹽,林家酸菜館捨棄成本較便宜的進口粗鹽,堅持以台灣粗鹽做為醃製原料,就是為了保留持醃製後的獨特酸菜風味踩踏芥菜的過程也需要老手執行,才能醃漬出風味獨特的古早味酸菜,但是這個純手工的醃製法已經沒有要在做下去了,表示明年之後不會在做了,因為現在都是以機器代替人工為主,所以這傳統項產業也即將要告一個段落了。 「生產技術也應視為文化的一部分。」
點閱數2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湖西】駛犁歌樂舞-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湖西】駛犁歌樂舞
湖西數位機會中心/澎湖縣湖西鄉湖西社區發展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敘述早期農業社會在農忙之餘,自娛娛人之農村舞曲,此樂曲有犁、牛、挑籃、播種小姐、老闆、老闆娘、夥計等,樂曲內容以社區四季景象為主軸,其中老闆娘更是男扮女裝,是全場的靈魂人物、帶動全場氣氛,述說早期農業社會純樸、簡單、滿足、快樂、俏皮之景象。
點閱數15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古老照片時光隧道」電子書-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古老照片時光隧道」電子書
枋山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楓港社區歷史照片紀錄。
點閱數22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新城鄉-黃金之鄉-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新城鄉-黃金之鄉
花蓮縣新城數位機會中心/花蓮縣新城鄉北埔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新城鄉淘金的故事鮮為人知,日治時期,新城村每當颱風過後,就可以看到許多人聚集在新城一帶,帶著鐵盆及簡易的篩具到海灘淘洗砂金。而現今因黃金價格已不如往昔,再加上採集作業耗費人力而不敷成本,立霧溪也因水利局的管制下,無法淘沙金,所以立霧溪四百年來的採金盛況也終告落幕,由於新城海灘淘金深具地方鄉土歷史與產業發展之人文色彩,所以想藉此影片讓大家了解,新城曾經是一個黃金之鄉。
點閱數26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劉家古厝文化典藏紀錄片-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劉家古厝文化典藏紀錄片
柳營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柳營區果毅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感謝遠東科技大學圓夢團隊,拍攝本紀錄片,使柳營數位機會中心對於在地文化傳承此一區塊進了一份心力。果毅國小戶外教育校本課程之推展,更得以運用此一影片輔助教師之教學。
點閱數31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 東山吉貝耍夜祭:西拉雅夜祭,最大的意涵就是答謝部落神靈1年來的眷顧,子民以拜全豬最高敬禮來還願,並且以最莊嚴神聖的「O-RORAW牽曲」吟唱歌舞獻給祖靈,並且透過夜祭的舉辦,達到西拉雅文化復振的目的,以及文化傳統的延續、發揚。■ 東山吉貝耍孝海祭: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當初祖先渡海來台,有許多先民死於海上,祖先在「倒風內海」登陸,於蕭壠建立部落(今台南市佳里區)後,為緬懷當初渡海來台祖先,每年社民會至倒風內海海邊「乞水」,並祭拜祖靈以示不忘本。後來部分社民因番屯政策東遷至哆囉嘓社地(今台南市東山區境內)龜重溪畔建立吉貝耍支社,每年農曆9月初5無法再回到海邊祭祖,於是在大公廨附近的農田,面向西南方大海的方向,遙拜祖靈;另一說法為當初祖先渡海來台,受當地一位漁民「阿海」接濟,引導祖先從倒風內海到蕭壠登陸,後來阿海在某年的農曆9月初5於魚塭遭雷殛身亡,蕭壠社民感念其恩情,在番仔塭(今七股區大埕里)建小廟紀念他,尊稱他為「海祖」,族人搬遷至吉貝耍後,依然懷念海祖恩惠,特地在海祖仙逝日子面向大海方向祭拜他,於是發展岀現今的「孝海」祭典。
點閱數21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依山傍溪臨海的Makotaay港口部落,因其地理位置之優勢,自古以來就是鄰近異族或聚落覬覦的夢土。傳說遭逢天災、人禍、榖物欠收之際,部落的祭司家族cilangasan氏族要出草,將以罹難者之魂,為部落守護靈,祈求風調雨順、民生安定。因此在Makotaay港口部落豐年祭阿美族語稱「ilisin」為「祭祀」之意。傳統游耕年代,部落族人燒山,將農作物集體耕種在山坡上。男性年齡階級中的青年階級之Miaowaoway吠犬階級,主要負責山坡地作物巡守重要工作。每當作物收成之際,吠犬階級從山上返回部落,族人會舉行盛大活動迎接,並舉行「ilisin」慶豐收。港口部落ilisin流程表:7月20日(08:00~17:00):Misafelac(準備工作捕魚、殺豬、搗米),每年固定時間。7月21日(00:00~12:00):Malitapod、Pakaron(迎靈祭、晉階儀式4年1次、報訊息)。7月21日(16:00~22:00):Sakacicay Pakomodan(宴靈祭第1日),每年固定時間。7月22日(16:00~22:00):Sakatosa Pakomodan(宴靈祭第2日),每年固定時間。7月23日(16:00~22:00):sakatolo Pakomodan、Paiwa每四年一次、Palimo、Pakayat、Palafan(宴靈祭第3日、表揚有為青年、敬老尊賢、手牽手、宴客),每年固定時間。7月24日(16:00~22:00):Mipihayan(送靈祭、限女性),晝間08:00~15:00男性Pakelan(漁撈祭)及檢討會,每年固定時間。7月25日(08:00~21:00):女性Pakelan(漁撈祭)及檢討會,每年固定時間。
點閱數16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湖西】湖西頌-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湖西】湖西頌
湖西數位機會中心/澎湖縣湖西鄉湖西社區發展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湖西頌,是道盡湖西鄉當地的人、事、時、地、物及慶典、氣候等,所創作出來的詞曲。湖西社區發展協會 辛天澤 理事長,利用道地的澎湖湖西腔的臺語,將湖西頌朗誦出來,透過字字句句的表達,讓人想像並了解當時在地人的生活、心情模樣與歷史故事。
點閱數18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日治時期恆春半島初探-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日治時期恆春半島初探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書為由地方文史工作者念吉成撰寫的日殖民時恆春半島「教育史」初探。
點閱數18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