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41
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資源代表圖
web 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利瑪竇,字西泰。1552年生於義大利,1583年來到中國,1601年進入北京,之後的10年,利瑪竇憑藉其精湛的數學、天文知識和宗教熱忱,結交士大夫,努力融入中國社會之中。利瑪竇不但通曉中文,而且熟讀五經,擅常用儒家的經典來解釋基督教教理。其豐富的學識和無礙的辯才令人佩服。在中國知識份子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此種傳教模式,被其他相繼來華的耶穌會士採用,使耶穌會在中西文化、教育、宗教等的交流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利瑪竇精於數學及地理,懂得製作天體儀和地球儀,並常製作日晷贈與中國官員。為了能順利將天主教向中國傳播,利瑪竇認為應該從中國的上層階級著手,因此努力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廣泛的與士大夫交遊,並且認同中國人的祭祖等傳統風俗。他肯定中國人是一個崇尚自然理性的民族,認為儒家思想並沒有和基督教義理有相衝突的地方。他透過向中國的士大夫介紹西方自然科學與思維方式來傳教。1609年,利瑪竇創立「天主教聖母會」。他除了向受洗者講說天主教義理外,也繼續研究中國文學、史學與經典。後來,他在北京籌建了一座大教堂,親自監工,不辭勞苦。1610年,利氏病逝,享年57歲。明廷為了表示哀悼,賜予葬地,可見利氏在明帝心目中的地位。
點閱數515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10-05-26
來自外在的挑戰-資源代表圖
web 來自外在的挑戰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在宗教改革如火如荼展開前,教會本身內部的腐敗問題非常嚴重,教會的形象大受打擊,此,接踵而來的外在情勢變化更是讓教會疲於奔命。十四世紀以來,中世紀以「神」為中心的思考與生活開始有了轉變。首先是十四世紀初,歐洲各地經歷了嚴重的飢荒和黑死病的流行,持續了百餘年,使得歐洲人對「神」產生懷疑,無法理解這場災禍降臨的原因,況且,連服務「神」的神職人員也無法倖免於難,更讓人對教會的角色感到困惑。僥倖存活的群眾依然要面對教會或是地主的苛捐雜稅,生活辛苦。就在同時,許多「異端」順勢而起,企圖擺脫羅馬教廷管轄的宗教世界,為苦難大眾找尋另一條出路。其次,發祥於義大利北部的文藝復興運動帶來了思想上的改革。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興盛的商業貿易,義大利北方的幾個城市如佛羅倫斯、米蘭、威尼斯等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商人們在物質豐足之後,追求更精緻的藝術享受,中古世紀的封建文化已不能滿足他們對文學、科學或藝術的要求。為了找尋更具創意與吸引力的題材,許多人從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去尋找新的元素,恢復古希羅的文化精神成為此一運動的重要目標。因此,他們特別強調「人本主義」(Humanism)的理想,肯定人的尊嚴與價值,重視個人精神的獨立。於是,不少知識份子將這個精神表現在關懷現世社會,反映現世問題。而當時的教會和教士便成為文人學者筆下的最佳題材,他們以犀利的文字諷刺教會的衰敗與腐化。如但丁(Alighieri Dante)的《神曲》(Devine Comedy)充滿著對教會和封建貴族的譴責,對自由、理性和求知精神的歌頌,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薄伽丘(Gisvanni Boccaccio)在「十日談」(Decameron)中,以黑死病流行的時代為背景,生動的描述了當時修士、教士們的醜態,反映他對教士腐化的輕視態度;又如人文主義大師伊拉斯莫斯(Desiderius Erasmus),在以拉丁文寫作的《愚人頌》(In Praise of Folly)中,指責教會愚弄人民,並抨擊教會的虛偽與偏見。再者,書籍的流通與印刷術的使用也成為宗教改革能夠推展的原因之一。在此之前,教育幾乎都掌握在教會的手中,書籍昂貴,流通困難。直到十世紀左右,造紙術才藉著回教徒輾轉從中亞傳入歐洲,十四世紀時,紙張開始大量生產,為印刷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1456年,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1400-1468)利用活字印刷術印製了第一本聖經—「古騰堡聖經」(Gutenberg Bible),厚達1282頁。不久,這項技術傳遍了歐洲,書籍得以大量印刷,並以低廉的價格嘉惠讀者。而透過聖經的大量印刷,使得人們能夠透過自行閱讀聖經來理解教義,不一定要依靠教士們的解說和詮釋,思想的傳播因此更為快速。除上述思想的轉變問題之外,教會還得面對更棘手的狀況。中古時代,教皇透過滿佈歐洲的教會組織,可以直接或間接操縱歐洲各國的政治,因此教皇可說是當時歐洲最有權勢的領袖人物。但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城市興起,以工商業者為主的中產階級希望透過與王權的合作,掃除各地封建諸侯所產生的經濟發展障礙。因此,在中古後期,歐洲的民族國家逐漸興起,例如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而起來的新興國家。受到歐洲城市新興中產階級支持的世俗王權,愈來愈難以忍受教會的操縱與,常與教會發生衝突。例如︰十一世紀起,教會和神聖羅馬帝國就因為義大利北部的歸屬問題,彼此爭戰不休,衝突不斷,延續三、四個世紀;十二世紀時,英王亨利二世(Henry Ⅱ)也因限制教會權力而與坎特伯里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貝克(Thomas Becket)發生衝突,後來,貝克遭人謀殺,引起軒然大波;到了十四世紀,法王菲利普四世(Philip Ⅳ)也因為教會財產徵稅、教士有罪須受政府法院審判等問題,而與教皇鮑尼法斯八世(Boniface Ⅷ)發生衝突。真正讓各國覬覦的是數百年來教會所累積的財富與廣大的田產,而教會法庭的存在更是嚴重妨礙各國司法的獨立。因此,為了追求國家在政治的統一、經濟上的自主與司法上的獨立,世俗政權必然與教會的勢力發生衝突。
點閱數53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節日習俗-資源代表圖
web 節日習俗
范桂榕/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臘八節與盂蘭盆節原是佛教節日,後來成為中國民俗節日之一。農曆十二月初八,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因此,佛教徒稱這一天為「佛成道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日即被視為年節,但當時沒有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到了南北朝,隨著佛教影響擴大,才開始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每逢臘八節必喝臘八粥,不但有益身體,分送親友臘八粥也有分送祝福之意。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民間稱為「中元普渡」,這一天要舉行超渡儀式。「盂蘭盆節」原是源自「目蓮救母」的故事,宋代以後,「盂蘭盆節」的重點已經不在供佛上,而是轉移到佈施、超度亡魂上。
點閱數353
下載數18
修改日期:2010-05-26
規模最大的媽祖進香團-資源代表圖
web 規模最大的媽祖進香團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遶境進香活動的序幕是從元宵節揭開,在農曆元月十五日元宵節晚上「擲筊」確定進香出發日期和時辰。大甲媽祖進香的過程中,以「起駕」、「坐殿」、「祝壽」、「割火」、「插香」、「回鑾遶境」、「添火」構成進香活動七部曲。花八天七夜以徒步方式行經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四個縣,十五個鄉鎮,六十多座廟宇,全程約二百七十九公里。 第八天媽祖回駕大甲鎮瀾宮,是遶境活動最後的高潮,進香團們進入了大甲市區,會在各街道遊行,當天大甲居民也會準宴請親朋好友,所以媽祖回駕是大甲鎮最熱鬧的一天。大甲媽祖的進香活動,除了徒步外,各種交通工具都派上用場,如自行車、三輪車、貨車、轎車、遊覽車等。尤其是自行車隊,要求謹嚴,隊員一律穿制服、手戴白手套,是「進香示範隊」。每天在媽祖神轎停留的廟宇前組成隔離牆,方便大轎班行禮入宮停駕,可說是媽祖的「鐵衛」。遶境進香隊伍有「天上聖母」神轎班、轎前吹、三十六執士、哨角隊、神童團、太子團、彌勒團、福德團、繡旗隊、頭燈、頭旗等陣頭,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徒自行組成,隨同「天上聖母」遶境進香。隊伍中造型最特別的就是進香團的急先鋒—報馬仔,他頭戴斗笠,身穿羊毛襖,左腳穿草鞋,腿上還貼著臭皮膏藥,捲起褲管赤腳走路,左手拿著長長的涼傘、掛著豬腳和韭菜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沿途敲鑼通知居民準備香案迎接媽祖,負責察看前方路境是否安全,隨時回報路況。報馬仔的滑稽裝扮在熱鬧的遶境隊伍中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省莆田縣湄洲林永興,自湄洲祖廟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台,在大甲定居,當時很多人們虔誠信奉湄洲媽祖,紛紛前來參拜,聖蹟靈驗。地方人士見香火鼎盛,徵得林氏同意,於雍正十年興建小祠奉祀。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為「天后宮」。乾隆五十二年(1787),地方人士發起獻地重建,並且正式定名為「鎮瀾宮」。清朝時期鎮瀾宮有湄洲進香的活動,大約每二十年就會號召信徒一起到湄洲進香。當時是從大安港搭船直接駛往湄洲,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日治期間,大安港廢港,總督府嚴禁台海兩岸往來,湄洲進香的活動也就停頓了下來。後來,因北港朝天宮供奉聖父母(媽祖的父母) ,鎮瀾宮改往北港進香。民國七十七年,鎮瀾宮董監事會決定,改往嘉義新港奉天宮,取消了最具神秘的刈火香擔,純粹遶境與進香而已,活動名稱由「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
點閱數426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5-26
何謂伊斯蘭教?-資源代表圖
web 何謂伊斯蘭教?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伊斯蘭(Islam)本意有「順從、服從、降服、歸順、純淨、和平」的意思。就宗教意義而言,「伊斯蘭」一詞是指歸順唯一真神阿拉的旨意,服從阿拉的戒律,也就是說個人唯有透過對阿拉旨意的歸順和對阿拉戒律的服從,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並永久享有純潔。為穆斯林(Muslim),該詞意思是「順從者」、「皈依者」,即順服真主或皈依真主意志的人。伊斯蘭教,廣義而言是一種宗教文化,由核心向外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核心是「除真主外,再無神靈;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的基本信條;第二層是宗教的思想體系,包括觀念、意識、教義…等;第三層則為呼應第二層思想體系的外在具體展現,形成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例如儀式、教規教律、教派組織…等;最後一層是宗教實物,比如宗教典籍、建築、藝術品..等。而狹義的說,它就是穆罕默德所創立的一神信仰宗教。伊斯蘭教創立之前,阿拉伯半島上有多神崇拜及外來的基督教和猶太教這些信仰,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一神思想後,取代阿拉伯半島上原來複雜的宗教意識。伊斯蘭教教義形成的過程中,它反對猶太教、基督教和多神崇拜,另一方面卻也受到古阿拉伯習俗和猶太教、基督教的影響,保留了原始宗教的某些習慣。
點閱數799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基隆港興築與中元祭典的擴張-資源代表圖
web 基隆港興築與中元祭典的擴張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治時期,基隆地區因工商發達,也連帶地刺激了宗教大事─中元祭典的擴大。基隆工商業的發達,與煤礦的開採和基隆港的築港帶來的龐大商機和人口遷入有關。日治之前,基隆為一漁村發展遲緩,日人領臺初期人口僅為7000多人,但基隆港進行築港工事後,加上市區改正的實施,伴隨著港市發展人口遂逐年增加,1905年人口增加一倍為14000人,尤其是煤礦和水產業更加發達後,因為貿易的增長人口也跟著激增。當時商業活動可分為兩大類:一為外貨批發商,多為日人所經營;一為貨品零售商,多由臺人經營,產業則以工、礦和水產業為主,以工業的產值最高,漁業和煤礦則是基隆的兩大特色產業。日治時期商業團體之所以與宗教密切結合,原因之一當然是因為景氣佳,有錢資助宗教活動,藉著參與之便,不僅可以打響商家知名度,還可藉機宣傳商品。另一方面,有人氣就會聚集買氣,趁著宗教活動時的人潮,順便發筆小財,這也是日治時期基隆的中元祭典如此蓬勃興盛之故。當時基隆地區參加中元祭典陣頭遊行的隊伍,除了傳統的寺廟子弟陣出團,或主普、贊普外,市區各商號也會盛情參與,不僅會在陣頭、鏽旗或行頭上極盡奢靡,還有廣告宣傳,跟各種噱頭,主辦單位有時為求祭典豐富有趣,甚至會舉辦陣頭比賽,讓參加者更加瘋狂投入陣頭競賽。如《臺灣日日新報》上所報導,負責陣頭的爐主要出陣之前,都會事先向各郊行團體鼓吹贊助,希望能夠錦上添花更勝以往,從報導中也可以看到參家陣頭的商家,有東瀛郊及本島人運送店團、水產仲賣團、商船組、郵船組、市場魚菜商等,利用藝棚長閣及新鮮有趣之廣告想出奇致勝。參加宗教慶典的另一個目的,當然是可以藉機打廣告,宣傳自己的產品,例如,臺北麥酒會社即裝飾自動車三台參加遶境,沿途灑一千張麥酒引換卷(啤酒兌換卷),每張可兌換麥酒(啤酒)一瓶,除了助興之外,還可以宣傳自家的產品。在當時,日人對於臺灣人對民間賽會之極度鋪張奢靡,往往不以為然,在許多場合都宣導迎神賽會的節約或儉樸,且因中元普渡有礙衛生,消耗鉅費,常有廢止中元普渡,或是力勸各主普及柱首節省爐費的言論,只是對於臺人來說似乎效果不大。甚至1921年由臺灣知識份子創立的臺灣文化協會,因標榜「謀臺灣文化向上」,而對臺灣傳統宗教活動和迎神賽會大加批評,認為那是迷信的產物,認為因神明祭典而大加鋪張,是奢侈浪費的行為,且拜拜時供奉的祭品,因烈日高度曝曬而衛生堪慮,但都無法影響臺灣人對迎神賽會、祭典普渡的愛好。
點閱數443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6
禁教時期天主教的傳教活動-資源代表圖
web 禁教時期天主教的傳教活動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康熙對天主教並非全面禁絕,而是必須領有傳教執照才能繼續在中國傳教,以便能夠控制傳教士的活動以及監督他們的傳教內容。但有一些傳教士拒絕申請,寧願以非公開的方式傳教。雍正即位後,因傳教士介入皇位之爭,對傳教士不滿,仍予以嚴禁。1724年(雍正2年)雍正諭令信奉天主教的中國人放棄信仰,否則處以極刑,並限西洋教士半年內離華,前往澳門。當時全國有教堂300餘間,自此以後,大部分改?公廨或倉庫等。雍正在位期間,只有北京的天主堂保持傳教活動,其餘各省的傳教活動均屬非法,傳教士只能秘密進入中國傳教。乾隆即位後,雖准許傳教士供奉朝廷,但對傳教活動嚴加取締,1757年(乾隆22年)並下令嚴查各海口,禁止外人自由通行。嘉慶皇帝亦堅持禁教,於1805年5月制訂取締天主教章程十條,嚴諭官員執行。禁教期間,基督教在中國並沒有絕跡,傳教活動仍在暗中進行。中國籍傳教士,打扮成商人,到各地傳教。西方傳教士則儘量打扮成中國人的樣子,以避人耳目。例如打扮成病人,每天以茶洗面,使顏色黧黃﹔休息時,則以被褥蒙首,面壁而臥;並靠著中國教友幫忙,暗地接送傳教士,長期暗藏或供養被追捕的神父。在江南地區傳教者,如1745年(乾隆10年),義大利談方濟神父(Franciscus de Attimis)在黃安多神父(Antonius Josephus Henriquez)的幫忙下,利用河道,白天蟄伏在教友的船艙,晚上才登陸活動,施行聖事,天明即散。
點閱數71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穆罕默德生平-資源代表圖
web 穆罕默德生平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西元570年穆罕默德生於阿拉伯的麥加古來氏(Quraysh)部落的哈希姆家族,632年在麥地那城歸真。穆罕默德出生前父親就過世,六歲時候,母親也過世,後來由祖父和伯父相繼扶養。穆罕默德年幼時替人放牧,據說12歲時,隨祖父和一支載運乳香、絲綢的駱駝商隊往來於巴勒斯坦、敘利亞這些地方。25歲這一年,他受雇於麥加一位年長他多歲的富孀赫蒂徹(Khadija),幫她經營商務,同年與她結婚,這一段婚姻維持了25年。
點閱數117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6
土地公的由來與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土地公的由來與發展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土地公的信仰由來已久,在很久遠的上古時代,人們還沒有足夠的知識、能力與大自然對抗,對於未知的大自然有著敬畏和感謝的心情,一方面害怕山川之神或日月星辰的神明降災禍,另一方面,他們相信掌管土地的神明,可以控制農作物的豐收與歉收。所以為了表示對掌管土地神明的尊敬與感謝,因此祭拜土地神,祈求保佑耕作順利。人們把掌管土地的神明稱為「社」,在商、周時期是以「示」這個字當作「神」字使用,所以「社」這個字拆開來就是「示」和「土」,表示「土地的神」的意思,「社神」也就是中國的土地神。在古代,「社」除了表示土地神,也可用來表示祭祀的場所,祭祀場所會以立石或種樹表示,所以許多土地公廟旁都會種植大樹,甚至田在田裡頭會以石頭代替土地公。每當清明節掃墓的時候,總要先祭拜墓旁邊的「后土」,大家都將「后土」視為土地公。《史記》中記載:「湯以伐夏,祭告后土」,「武王以伐商,祭告后土」,可見夏商周時期,后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國家有何大事都需祭祀告知后土。在其他許多古書中都有提到「后土」一詞,有的認為是人名,有的認為是神名,也有說成是官名,但不管怎麼說,「后土」都是與土地的崇拜或祭祀有關。「后土」既然是掌管土地之神,當人們面臨親人死亡要安葬造墓時,就必須在墓地的旁邊祭拜后土神,除了祈求后土神能允許在土地開工外,也希望后土神能幫忙守護這個墓地。
點閱數2716
下載數21
修改日期:2010-05-26
反恐主義-資源代表圖
web 反恐主義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911事件後,美國總統布希致電英國、法國、德國等他國領袖,促請各國共同合作打擊恐怖主義。美國本土遭到恐怖份子攻擊後,布希說美國將領導全世界戰勝恐怖主義,在美國與全世界能免於遭受恐怖主義威脅之前,「美國絕不手軟」。美國不僅要將911事件主謀賓˙拉登繩之以法,並誓言終結支持恐怖主義的組織與國家,欲將恐怖主義連根拔除。911事件後,全球力言共同反恐,但各地恐怖攻擊仍層出不窮,從中東等地及亞洲各地都有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如2002年峇里島爆炸事件、各地美國領事館受到自殺式襲擊等,面對恐怖攻擊仍無法全面防堵,因此如何防恐儼然已成為全球的共同隱憂。
點閱數370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