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21
穆罕默德後繼者-哈里發時代-資源代表圖
web 穆罕默德後繼者-哈里發時代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哈里發(khali─fah、caliph)意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哈里發除不能宣佈啟示外,但宗教和軍政大權集於一身,哈里發因此成為伊斯蘭政權最高統治者的專門稱號。西元632年穆罕默德歸真之後,由穆斯林公社依次選出阿布?伯克爾(Abu Bakr)、歐麥爾(Umar)、奧斯曼(Uthman)、阿里(Ali)四人作為哈里發,他們掌權長達三十年之久。穆罕默德死後,不願繼續為了進入麥加而繳稅的阿拉伯各氏族部落的起身反抗,麥加貴族也宣稱已有人受神啟,不願服從哈里發阿布?伯克爾的領導,所以阿布?伯克爾兩年任期內(西元632~634)主要是全力平復這些叛亂。第二任哈里發時期之後,便不斷向外擴張,不只鞏固了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統治地位,並向半島以外更的地區發展,伊斯蘭教史上稱這個時期為「四大哈里發時期」。
點閱數46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教會內部的腐敗-資源代表圖
web 教會內部的腐敗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教會威望的低落固然削弱了教會的力量,但真正讓許多人痛心疾首的是教會腐化奢侈的生活,這是許多宗教改革者急欲根除的弊端。在中古時代,教宗的地位超越任何世俗的君主而成為歐洲的共主,累積的權勢與財富等更是驚人,例如︰教會領有的土地約占當時西歐土地的三分之一,除了領主應享的權利外,還向人民徵收「什一稅」等稅捐。中古後期城市興起後,受到商人牟利行為的感染,教廷從教徒手中搜刮錢財的方法更多,他們利用各種方式牟利。安貧、守貞與服從的誓約早已拋諸腦後,許多鄉村教堂裡的教士開設酒店、賭場以增加個人收入,甚至還娶妻生子。不只低階教士如此,更令人痛心的是連教宗都不能堅守誓約,如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Ⅵ)有不少情婦,生子女八人,還為他的子女奪取封建領地;又如教宗李奧十世(LeoⅩ,1513-1521)曾利用他的職權,出賣兩千多個高級教職,平均每年可增加約一百多萬金元的收入。面對如此腐敗的教會,許多人急欲改革。「贖罪券」(Indulgence)是教會歛財的方法,也是促使馬丁路德改革的導火線。贖罪券是在十字軍東征期間,為了籌措軍費而發賣的物品,後來成為教廷斂財的工具。教徒透過購買贖罪券,來求得自身罪惡的減免,因此,贖罪券與罪罰的赦免有密切的關係。理論上,只有上帝才能赦免人的罪,但是教會認為他有能力可以為教徒取得一紙減免狀,雖然不能保證能夠赦免全部的罪惡,但是贖罪券可以減免教徒在世上及死後可能遭遇的苦行與懲罰。此外,為了使行為合理化,教會認為賜與罪人贖罪券,贖罪券領受者出於自由意志而「奉獻」給教會的金錢,並不涉及買賣行為的關係。十六世紀初,教宗李奧十世為了解決財務問題,因而擴大規模發行贖罪券。為了鼓勵一般人多買贖罪券,教會人士常過份吹噓贖罪券的好處,一般人普遍流傳這樣的想法︰「金錢投進募捐箱的當兒,從煉獄中就飛出來一個靈魂」,甚至還將贖罪券比作進入天堂的通行證。因為宣傳得力,能夠免除罪惡的說法頗具吸引力,不少民眾爭相購買贖罪券。但已有人對教廷的行為提出強烈質疑,認為此舉根本違背了聖經的說法。雖然有教宗李奧十世正式公布的教令,允許贖罪券的發售,但不少歐洲國家的君主仍禁止在其境內發售贖罪券,許多知識份子也抱持著反對的立場,例如︰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95 Theses)就是針對教廷販售贖罪券的不當而寫的名作。
點閱數67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6
規模最大的媽祖進香團-資源代表圖
web 規模最大的媽祖進香團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遶境進香活動的序幕是從元宵節揭開,在農曆元月十五日元宵節晚上「擲筊」確定進香出發日期和時辰。大甲媽祖進香的過程中,以「起駕」、「坐殿」、「祝壽」、「割火」、「插香」、「回鑾遶境」、「添火」構成進香活動七部曲。花八天七夜以徒步方式行經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四個縣,十五個鄉鎮,六十多座廟宇,全程約二百七十九公里。 第八天媽祖回駕大甲鎮瀾宮,是遶境活動最後的高潮,進香團們進入了大甲市區,會在各街道遊行,當天大甲居民也會準宴請親朋好友,所以媽祖回駕是大甲鎮最熱鬧的一天。大甲媽祖的進香活動,除了徒步外,各種交通工具都派上用場,如自行車、三輪車、貨車、轎車、遊覽車等。尤其是自行車隊,要求謹嚴,隊員一律穿制服、手戴白手套,是「進香示範隊」。每天在媽祖神轎停留的廟宇前組成隔離牆,方便大轎班行禮入宮停駕,可說是媽祖的「鐵衛」。遶境進香隊伍有「天上聖母」神轎班、轎前吹、三十六執士、哨角隊、神童團、太子團、彌勒團、福德團、繡旗隊、頭燈、頭旗等陣頭,來自全國各地的信徒自行組成,隨同「天上聖母」遶境進香。隊伍中造型最特別的就是進香團的急先鋒—報馬仔,他頭戴斗笠,身穿羊毛襖,左腳穿草鞋,腿上還貼著臭皮膏藥,捲起褲管赤腳走路,左手拿著長長的涼傘、掛著豬腳和韭菜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沿途敲鑼通知居民準備香案迎接媽祖,負責察看前方路境是否安全,隨時回報路況。報馬仔的滑稽裝扮在熱鬧的遶境隊伍中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建省莆田縣湄洲林永興,自湄洲祖廟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台,在大甲定居,當時很多人們虔誠信奉湄洲媽祖,紛紛前來參拜,聖蹟靈驗。地方人士見香火鼎盛,徵得林氏同意,於雍正十年興建小祠奉祀。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為「天后宮」。乾隆五十二年(1787),地方人士發起獻地重建,並且正式定名為「鎮瀾宮」。清朝時期鎮瀾宮有湄洲進香的活動,大約每二十年就會號召信徒一起到湄洲進香。當時是從大安港搭船直接駛往湄洲,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日治期間,大安港廢港,總督府嚴禁台海兩岸往來,湄洲進香的活動也就停頓了下來。後來,因北港朝天宮供奉聖父母(媽祖的父母) ,鎮瀾宮改往北港進香。民國七十七年,鎮瀾宮董監事會決定,改往嘉義新港奉天宮,取消了最具神秘的刈火香擔,純粹遶境與進香而已,活動名稱由「北港進香」改為「遶境進香」。
點閱數413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5-26
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景教-資源代表圖
web 最早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景教
林淑鈴/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景教創始人為聶斯脫里(Nestorius 西元380-451年),他認為聖母瑪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授予耶穌的神性,反對將她作為神膜拜。428年,聶里脫里出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引起亞歷山大城主教奚利爾(Cyrillus)猛烈抨擊,聶氏被革除主教職務,其教派亦被定為異端。5世紀末,聶派教徒遷往波斯,後來傳入中國,即景教。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西安掘出一塊巨型石碑,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並頌」,關於景教在中國的早期歷史,大多以此為證。據石碑所載,唐貞觀九年(635年),大秦國(應指波斯,而非羅馬)有大德阿羅本帶來經書到長安,由名相房玄齡迎接,獲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到唐高宗年間,阿羅本被奉為鎮國大法主,景教依附政治,得以傳佈。公元845年(唐會昌5年),爆發會昌法難,同時波及其他外來宗教。景教與祅教及摩尼教號稱「三夷寺」,當時信徒計約3000人,在會昌後均告式微。13世紀元代統一中國,景教徒和天主教徒在中國恢復活動,當時統稱為也里可溫教。但信奉者多為色目人、蒙古人,漢人少有信奉者。元滅亡後,景教和天主教逐漸在中國消失。至新航路發現,天主教的海外傳教事業隨之發展,耶穌會、道明會、方濟會等相繼赴中國傳教。
點閱數119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重要人物-資源代表圖
web 重要人物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一、馬雅各(Dr.James L.Maxwell,1836-1921),英國蘇格蘭人,1860年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之後又在德國柏林、法國巴黎等大學深造,曾擔任伯明罕總醫院住院醫師。 1863年奉英國長老教會之命來中國宣教,其傳教經過與貢獻如下: 1.1865年5月28日在台灣南部的打狗登陸。6月16日開始設教行醫。 2.1865年11月由英國商人必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帶領馬雅各醫師進入旗山附近和台南附近的玉井、左鎮、崗仔林等平埔族人地區傳教,並設立教會。 3.1868年又將傳教中心自打狗移往台南府城,積極在此進行醫療傳道。 1884年10月20日,因為夫人生病,前往廈門,1885年4月在由該地歸國,1921年過世。他的次子馬雅各二世受父親的影響,也從故鄉來台傳教行醫,主持『新樓醫院』。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84.03.21~1901.01.),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偕叡理博士(又稱馬偕)是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是北台灣長老教會最早引進者,1872年3月7日抵達打狗,隨即由李庥牧師及德馬太醫師(Dr. Matthew Dickson)由海路來北部。1872年3月9日登陸淡水並和李庥牧師約定以大甲溪為界,以北區域屬於加拿大長老教會之宣教區。 1872年4月10日於淡水租屋設教(開設淡水教會)。阿華(嚴清華)為馬偕牧師第一位學生。之後在內港(台北)、錫口(松山)、水返腳(汐止)、崁腳及基隆等地為人拔牙與傳教。1878年5月27日,和五股坑的張聰明(華人)結婚。1880年在淡水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院。 馬偕在台30年間,傳教於漳、泉、客家、平地、高山各族裔之間,設立教會達60餘所,施洗信徒達4000人之多。並訓練本地人為牧師,更以拔牙達兩萬顆以上聞名。1900年5月馬偕,因喉癌聲音全部沙啞。11月前往香港治療。1901年1月自香港返台,病況日益嚴重。6月2日馬偕博士經過長久疾病的糾纏,病逝淡水寓所, 享年五十八。三、李庥(Rev. Hugh Ritchie,1840~1879.09.29),蘇格蘭人,倫敦英國長老教學院畢業,1867年李庥偕夫人於12月13日抵達打狗(今高雄),為英國長老教會首任駐台灣牧師,成為馬雅各醫師的好同工。對台灣長老教會主要貢獻為從事傳福音、建立教會和倡導女子教育之工作: 1.先後開拓今旗津、鳳山、屏東、里港、鹽埔、竹仔腳以及客家村落南岸、杜君英等教會。 2.1875年起又遠赴後山(今台東海岸)設立成功石雨傘、富里、觀音山等教會。 3.1879年向台南教士會建議興建女學,並差派女傳教士來臺專責女學之規劃,堪稱倡導台灣女子教育之先鋒。1879年9月因染患瘧疾病逝於台南,葬於高雄。其倡導女學遺志由李庥夫人繼續推動,遂有1887年台南『新樓女學校』之設立。他是屏東、阿里港、東港及東部教區的開拓者,並致力提倡『婦女教育』,1879年9月29日因病在台南去世。四、甘為霖(Rev.Dr. William Campbell,1841.04~1921.),蘇格蘭拉斯哥人,畢業於格拉斯哥大學和自由教會學院。他具有冒險性格,於三十歲時志願成為宣教師,1871年12月10日抵達高雄旗津,在轉往台南,展開對台灣傳福音工作,其傳教過程與貢獻如下: 1.1872年數度拜訪中部巴宰平埔族和其他原住民部落。 23.1886年與高長搭船前往澎湖馬公佈道,自此開啟澎湖宣教的大門。 3.1891年他在台南設立『訓瞽堂』,開啟台灣盲人教育,更是台灣盲人福利之父,他也為他們刊印浮凸版書,直到1897年由台灣總督府接辦為止。 4.1913年編著的《廈門音新字典》(俗稱《甘字典》),字數達1萬5千字,至今已發行15版,是台語研究的鎮山之寶。 5.另外對台灣歷史研究的重要貢獻,致力於荷蘭史料的編譯與收集工作,其中以1889的《台灣宣教之成功》和1903年的《荷蘭統治下的台灣》最為珍貴。 他在台灣工作46年,於1917年2月21日返國,1921年9月9日在故鄉過世,享年80歲。日本人鈴木明對他的評語是:『甘為霖不是為了英國的利益,而是純粹為了神才前來台灣傳教』五、巴克禮(Rev.Dr. Thomas Barclay,1849.11.21~1935),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士,蘇格蘭人。格拉斯哥大學、自由教會神學院畢業。1875年6月5日巴克禮博士來台差派至高雄。 主要有四大貢獻: 1.1876年創設台南神學院,培養本地傳教人才。 2.1885年創辦《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推動白話字教育。 3.翻譯白話字舊約、新約聖經譯本。 4.編著《增補廈門音漢英大辭典》。1895年接受台南府城士紳請託,與日軍乃木希典將軍協議不流血入城。1935年因腦溢血病逝於台南,一生為台灣奉獻了60年。六、吳威廉(Rev.William. Gauld,1861.02.25~1923.06.),加拿大安大略省人,畢業於多倫多大學、諾克斯神學院。1892年10月22日加拿大母會宣教師吳威廉牧師偕夫人來台,到達淡水。其傳教過程與其貢獻如下: 1.1901年馬偕去世後,積極推動台灣教會自立自治。 2.1904年膺選為第一屆北部長老中會議長。 3.1912年促成南北長老教會成立『台灣大會』 4.曾協助設立『淡水中學校』、『淡水女學校』,並於1901年與1921年兩度擔任『台北神學校』校長。 5.他擅長建築設計,台北神學校、淡水女學校以及淡水英國領事官邸,皆出自其手筆。 牧師娘專精於聖樂及聖歌隊指揮,努力協助教會事工,許多年間,他在女學校、中學校及神學校教音樂,也使教會在唱詩方面,更為進步。對北部教會西方聖樂的推行有相當大的貢獻。 吳威廉牧師在台奉獻前後32年之久,1923年病逝於淡水。
點閱數418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6
神啟與傳教經過-資源代表圖
web 神啟與傳教經過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穆罕默德長年奔波於經商途中,受當時流行於阿拉伯半島上的猶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思想的影響,一神思想在他心中慢慢萌芽。穆罕默德在婚後,常常到麥加北方希拉(Hira)山上一個小洞哩,數日不進食,沉思冥想。據傳在他四十一歲這一年(西元六一○),九月(拉瑪丹月)十七日這一天,如同往日,他正在山洞中修行時,突然受到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的「啟示」,這個聲音對他說:「吟誦!」,一連催促了三次,接著又說:「你奉造物主之名念!他以血塊造人,你念吧!慈憫的主以筆教人,教人以其所不知道的。」當穆罕默德受到神啟返家後,把這一切告訴他的妻子赫蒂徹和她堂兄韋爾格,他們都相信他受到阿拉召喚,並支持鼓勵他宣教。赫蒂徹成為穆罕默德接受天啟後的第一位皈依者。最初穆罕默德只到他的親朋好友家中秘密傳教。直至三年之後才公開傳教,宣揚末日審判、死後復活、禁止偶像崇拜,並提出行善濟貧者入天堂,作惡者進火獄等教義。隨著信徒越來越多,穆罕默德宣揚的教義,已經衝擊到麥加古來氏貴族及偶像崇拜者的經濟利益,為此穆罕默德還曾在街上受到公然嘲諷及威脅。西元622年,穆罕默德和信徒,趁著無月的夜晚逃出麥加,歷經十天,安然抵位於麥加北方300多公里的綠洲雅斯里布(Yathrib),此稱為「希吉拉」(Hegira),有「遷徙」、「出走」之意,西元622年也為伊斯蘭教紀元元年。綠洲雅斯里布後來成為世界聞名的麥地那,意為先知之城。麥地那當地受猶太人影響,早有一神教的思想基礎,而在歷史上他們對麥加具有敵對的態度,這些因素促成了他們接受穆罕默德的新宗教。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確立宗教首領的地位,也成為政治首領。他開始建立武裝組織,確立各種制度和律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宗教組織-穆斯林公社,打破固有傳統氏族血緣關係、部族關係和宗主關係的約束,組成了以宗教信仰為核心的聯盟組織。遷往麥地那後,穆斯林不斷與麥加的貴族和麥地那的猶太教爭戰,這一連串的「聖戰」確立了伊斯蘭教和一神阿拉信仰。西元630年穆罕默德率領萬人部隊佔領麥加,麥加貴族皈依了伊斯蘭教,並承認了穆罕默德的權威。穆罕默德走到麥加的克爾白神殿,觸摸黑石,並按規定繞行七周,命人摧毀偶像,此處也成為伊斯蘭教世界的中心。穆罕默德返回麥地那後,身體日漸虛弱,於西元632年辭世。
點閱數47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6
引進近代醫療-資源代表圖
web 引進近代醫療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台灣第一位長老教會的宣教師馬雅各畢業於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的醫師,1865年6月16日就在府城看西街租得的佈道所行醫傳道,這是『台灣第一』的西醫診所,之後移往打狗的旗後,但已開啟台灣西醫療法之基礎。清末長老教會在各地所開設之醫館共計有: 1.打狗長老教醫館—1865年 2.台灣府舊樓醫館—1868年,新樓醫院前身 3.淡水偕醫館—1880年,馬偕醫院前身。1872年三月九日馬偕博士由加拿大長老教會遣派來台灣宣教,並於1880年在淡水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院——「偕醫館」,以醫療傳道之精神。偕醫館設立二十年間,得到當時洋行歷任侍醫之協助,診治民眾病症無數,其中尤以瘧疾為最。 4.大社長老教醫館—1890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前身。西式醫療技術使台灣許多治癒者都成為初代信徒。又北部的馬偕博士不是一位正式的醫師,卻專精於拔牙技術,他自稱從1872年至1895年之間,曾經為人拔掉21000顆以上的牙齒。
點閱數29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6
埃及的生產環境-資源代表圖
web 埃及的生產環境
陳文珊/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古埃及是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的國家,依照河水的漲退,一年分為三季:漲水季、退水季和收穫季。河水上漲時,正好可以進行農業以外的大型建設,退水時則從事播種活動接著等待收穫。農民以實物繳稅,供法老、貴族階級和祭司享用。
點閱數31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6
何安慈神父( Celedonio Arranz)-資源代表圖
web 何安慈神父( Celedonio Arranz)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天主教自南部北上傳教的過程中,何安慈神父是北部開教的關鍵人物。1853年他出生於西班牙塞戈維亞省的一個小村落。1868年進入西班牙陶雷多奧加捏玫瑰省道明會修道院。何神父晉鐸之後,奉派前往台灣傳佈福音,先經福州和廈門,於1879年抵達打狗(高雄)。1880年他奉命接替吳萬福神父(Vicente Gomar)開教的羅厝本堂。1881年何神父前往沙崙仔本堂(今嘉義縣大林鎮中坑),那是王靈牧神父(Jose Nebot)於1875年開設的道理廳,作為羅厝及台南間的中途站。何神父在那裡建立會院,並完成了越南籍的甘若瑟神父(Jose Kang )未蓋完的教堂。1882年何神父耗資一千二百圓在羅厝建教堂及神父居所、道理廳,但此廳後來傾倒,1887年他再撥出一百四十圓建立新的道理廳。同年何神父前往台灣北部開教。何安慈神父之所以往北部傳教,與當時已在北部傳教活躍的基督教長老教會的內部糾紛有關。有些長老教會的信友與馬偕(George Leslie Mackey)牧師發生爭議,而至羅厝邀請天主教前來台北傳教。何神父先派人北上觀察,並獲得區會長良方濟神父的同意與指派,於1887年三月,在傳道師阿論先(Celedonio A-Lun-Sien)的陪同下到達州內(蘆洲),1888年成立和尚洲天主堂。1889年何神父在台北大稻埕新店尾(今日圓環附近)買地建教堂,一直使用到1905年。除了和尚洲、大稻埕之外,何神父也曾在滬尾(今淡水鎮)附近的興化店(今北縣三芝鄉興化村)開教。但後來派任此地的神父卻面臨到當地長老教會教友的排斥。何神父曾應小基隆(今北縣三芝鄉)庄長之請,舉辦了一次成功的佈道會。但此事過後,派去的傳道員仍常與當地長老教會信眾發生衝突。1905年雷賽逸(Blas Saez Adana)神父受命為廈門主教,他徵召何安慈神父為副牧,前往共事。1922年,何安慈神父在廈門逝世,享年六十九歲。他一生中有二十六年的歲月是在台灣傳道。
點閱數38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6
寺廟神的「升天」-資源代表圖
web 寺廟神的「升天」
林佩欣/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與神社參拜政策互為一體兩面的,就是「寺廟整理運動」,日人拆除台灣舊有民間信仰的寺廟,獎勵各街庄以參拜神社取代傳統信仰,很多漢人信仰受到壓迫,甚至沒收寺廟的神像集中焚毀,稱為「神佛升天運動」。1938年台灣總督府召集各地方官會議,授權地方政府開始整頓寺廟,有關寺廟整理的原則為:一、寺廟以全廢為原則,但過度時期可一街庄保持一寺廟;二、舊有慣習中的祭祀活動的改善以及寺廟管理的行為須盡量合理化;三、祭祀的神明應改為純正的佛教或道教的神佛;四、寺廟的建築物必須漸次改為佈教所或寺院型態;五、被廢止的寺廟及神明會等宗教團體,其財產另外組織教化財。日人實施寺廟整理運動的原因,事實上與其因應戰爭爆發的政策有關:一來是為了排除皇民化運動的障礙,為了徹底根植臺灣人敬神尊皇的思想、神社參拜、大麻奉齋、日本式的生活普及等觀念,與台灣人日常生活的冠婚葬祭、年中行事等不可分割的寺廟,就變成皇民化最大的妨礙。二來台灣傳統的信仰可以說是「支那的信仰」,把中國的思想從台灣掃除是必要的,尤其是中日戰爭爆發之後,中國與日本是敵對的關係,中國的色彩變成疾病一般,在台灣被窮追猛打。寺廟的撤廢、神佛像的燒毀等等,是掃除從中國來的迷信很重要的象徵。其三,地方官廳對於寺廟或神明會龐大的財產都相當在意,若是寺廟整理之後,這些財力對神社的建造、國語講習所或集會所的建設,甚至可以轉為其他社會教化事業的利用,寺廟整理當然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剛開始整理寺廟時,台灣傳統寺廟的各種神像,凡是泥塑者均被摧毀,木雕的除了部份送政府研究單位典藏外,大部分都被燒毀,寺廟則是被拆除,各種祭祀器具都被毀棄,如果能夠獲得保留的寺廟,還得將寺廟的屋脊兩個角拆除,讓寺廟變成日本式的建築物。廢除寺廟的行動實施後,引發民眾的不安,在台灣的日籍僧侶及學者,都不主張以強迫的手段整理台灣的傳統寺廟,1939年日本國會議員即質詢過這個問題。只是台灣總督府的目標是藉著皇民化運動讓台灣人的精神日本化,在日人看來,寺廟與迷信的整頓,不可諱言是皇民化運動的一環,只是這個措施雖然有助於陋習的改良,卻往往引起更多的民怨。很多寺廟為了自保,紛紛加奉佛教的神祇如觀世音菩薩、釋迦摩尼等,以免被拆除。1936年起,地方也發起改變台灣傳統廳堂配置與祭祖習俗的運動,台南州東石郡鹿草庄的後堀、麻豆店兩個村落,舉辦了「牌位燒毀儀式」,總共有1224座牌位堆積在焚燒場中,由僧侶舉行盛大莊嚴的焚化儀式,從此之後各地紛紛起而效尤,不僅祖宗牌位,連神佛像與掛軸都難逃燒毀的命運。
點閱數581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