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47
徽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徽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一大三重」,道盡徽菜訣竅,芡大、重油、重色、重火工,擅長引出食物的原味,以酒去腥生香,火腿、冰糖佐味提鮮。為豆腐發源地,對豆腐烹調手法的講究,更是精細無比,獨具許多風味特殊的豆腐菜,現在更發展出「豆腐宴」。 徽菜的發展與徽商有著相當的關連性,徽商在清朝活動於全國各地,不忘故鄉舊味,以揚州上海為根據地者,將許多徽菜給帶入了全國,紅燒獅子頭與湯包,就是徽菜流通全中國的最好例子。徽州是多山的地形、可耕地狹小、土壤又貧瘠,能夠養活的人口有限,所以徽州有俗語「前世不修,生在徽州」,也造成徽州人口大量的外移,或多或少促進了徽商的出現。徽州也因為多山,山谷清溪四處縱橫,各式野味雲集山林,山蔬更俯仰即是,群山流下的好水匯集成為錢塘江,這些好水則成了豆腐的最佳原料。
點閱數27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宙斯祭壇-資源代表圖
web 宙斯祭壇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緊接在古典希臘之後的是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藝術的特質,在小亞細亞西北佩格蒙(Pergamum)的《宙斯祭壇》中可以說達到頂點。在整體結構上,一種將建築視為在空間中之塊體的雕刻式概念也發展到極致。而不像過去主要由一個個的塊體加以控制的空間,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部分與整體間具清楚關係的這個古典價值,也可說在此達到顛峰。連續的雕刻帶所造成的與下方基座和上方廊柱的差異,形成一種幾近色彩性的對比,感受的出來嗎?
點閱數38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樑柱系統-資源代表圖
web 樑柱系統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從公元前4千年之初,廟宇和居室在地點和形式上都有所區分。在地中海中心位置的馬爾他島(Malta)已運用石材建造廟宇了。廟宇入口採取將一塊橫石放在兩根直立的石柱上的柱楣系統。樑柱系統的建築結構在新石器時期的歐洲已經採用。位於英國南部沙利斯柏利平原(Salisbury Plain)的環行巨石群(Stonehenge),約自西元前3000年起,分數個階段建造,巨石呈同心圓狀精確排列,是歐洲最大的史前遺跡,198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有些巨石深入地下2.5公尺,地上部分高6.5公尺。令人好奇的是數千年前人們如何將這些巨石從三百多公里外運來並豎立起來?為何要建造巨石群?人們的推測從觀象台、太陽神殿、祭壇、墓場,甚至刑場、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傑作等都有,可能十九世紀英國名相格拉斯頓(Gladstone)的名言頗合宜,他說:「這是一座崇高的、令人敬畏的古蹟。」英國電影《黛絲姑娘》的結局即以此為場景:淳樸苦難的黛絲與心愛的逃出虎口,來到這堆巨石群中,當火紅的太陽從巨石堆疊的拱門中升起,充分顯示巨石群的神秘感。
點閱數348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圓形競技場-資源代表圖
web 圓形競技場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混凝土建材的發展對羅馬建築而言,比大理石的使用更為重要。羅馬人將它和拱與拱頂結合運用,帶來建築上的重大改革。拱成為羅馬建築中的本質元素,強調了土石結構的力量與巨大,用以建造羅馬帝國境內的各種公共建築。這一切彷彿象徵著帝國本身的持久權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圓形競技場。
點閱數25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董家林古城-資源代表圖
web 董家林古城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20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房山區琉璃河鎮東北的董家林村發現一座北京地區迄今年代最久的古城址,董家林古城址位在西山腳下一塊寬闊的高台平地上,琉璃河(又稱大石河,古稱聖水)自北向南流,而古城正好位於河灣地帶。經過考古發掘測定,這座古城大致成東西向的長方形,北墻墻基保存較好,南部城基已遭琉璃河沖毀,東西城基各殘留北半段,在靠城牆東北角處發現有用卵石砌成的排水道,此應為由城內向城外排水的通道,城外尚有城壕環繞,顯示當時可能是利用護城河作為城市防衛設施的。城內中部偏北為宮殿區,因為有發現宮殿建築的夯土台基和陶質繩紋水管等,在宮殿區的西南部有可能為大型活動(如祭祀活動)的場所,因為有發現四處用於祭祀的牛馬坑和占卜用的甲骨,其中有三片甲骨上刻有”用貞”、”成周”、”其馭□□”文字。城內西北部則為手工業作坊區和平民生活區,在這裡發現有居住、窖穴基址。在這座古城東南一里處某村發現西周時期的大型墓葬群,墓葬群中出土的大量陪葬品中有許多青銅兵器和禮器,其上的銘文紀錄了伯矩受到燕侯賞賜的情況以及堇奉匽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保(召公)進獻食物,受到召公賞賜之事,這正好印證了文獻記載召公本人未到燕地而以長子就封的事實。銘文和文獻的相互印證提供了西周燕國始封於此的有力證據,因此董家林古城被確認為燕國的始封都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不過再由墓葬情況來看西周晚期已無高等級的墓葬,只有小型墓葬,由此判斷董家林古城到西周晚期已從燕國的都城變為一般的居民點,也就是說董家林古城作為燕國都城的使用時間只有在西周早中期。
點閱數3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回清真、陜古樸-資源代表圖
web 回清真、陜古樸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回回飲食又稱「清真飲食」,專指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飲食,「清真飲食」一詞約在明末清初時出現。因為受伊斯蘭教義約束,回族的飲食中,對於具有食肉、勾爪、污穢等十數種特徵的動物,都禁止食用,讓「回回飲食」自成一系,獨立於漢族飲食外。由於回族分布甚廣,依居所不同有各自不同的主食,北方回族偏麵食為主,最具特色的食品,就屬西北回族的「拌麵」、「?」、「?」、「泡饃」跟「抓飯」了;江南回族則好米食,他們的「手抓飯」也相當有名。副食則是蔬果、禽鳥與蛋、魚跟肉為主,北方的回族特愛食用牛、羊肉;南方則是則以雞、鴨、魚為主,烹調法以烤、扒、蒸、炸、涮、燒、爆、醬為主,調味重,偏鮮鹹,對於醃菜類也相當喜好。「陜西菜」又稱作「秦菜」,陜西可說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傳說自黃帝時代開始,中國人就在這區域活動,若依史料記載來看,中國王朝自周朝起直到唐代,就常在此區的關中建都,由於關中地區自古便物產豐饒,並與西亞、北亞往來頻繁,因而烹調方式相當多樣,也帶著濃厚的塞外風情。二次大戰間,許多沿海居民遷居此地,讓蘇、浙菜系進入此區,促進了陜菜新一步的發展。此區的菜系分「關中、漢中、陜北」,「關中菜」為主流,口感偏酥爛,調味濃重;「漢中菜」的食材使用廣泛,味道偏辣、鮮;「陜北菜」取羊肉為主要食材,口味亦偏酥爛、燙口。陜西為古都所在,物產豐富,因而在許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年代,也吸收了許多種民族風采,許多自西域帶回的食材,也在此區廣受採用並擴散開來,隨著食材傳入,也傳來了西域的烹調法,像原稱「胡餅」的「燒餅」的製作法就是一例。地理鄰近北疆,遊牧風采也時常可見,所以陜西的菜色始終充滿著古趣與外族風味。甘肅是古代絲路要衝,西域瓜果經此傳入,而黃河又流經蘭州,使得蘭州瓜果頗有名聲。此地回族人口眾多,回族對於製麵頗精,因而此區的麵食種類繁多,最為有名的大概就是創始於清光緒年間的「蘭州拉麵」,創始者「馬保子」就是回族人,所以他的牛肉麵就秉持回族飲食要點,以原味質樸為上。
點閱數43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女人站起來!-資源代表圖
web 女人站起來!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到了二十世紀,「褲裝」漸漸成為女性流行的服飾,然而女人要真正可以自由的選擇穿褲子或穿裙子,甚至穿起軍服,那可是一段說來話長的歷史。這一段歷史在二十世紀一路走來坎珂,今天女生可以自由穿著淑女褲、七分褲甚至是牛仔褲的「前門襟穿著權」,真可說是得來不易。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女裝的發展在「慶祝和平、找回歡樂、期待復原、建立新時代」的氣氛下有了極大的轉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女褲才算是真正取得了與「女裙」平等的地位。尤其受到戰後嬰兒潮的影響,以青年人為主題的流行文化時代到來,不管是髮型、外套上衣、領結、緊身長褲、膠鞋等等,都看到當時的青少年他們在穿著行為上自我選擇的新主張,而這些新主張也慢慢使得「女生穿褲子」的觀念變得普及,「女生穿褲子」不再被視為異類。
點閱數417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中原口味的改變-資源代表圖
web 中原口味的改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元代以後菜餚口味的變化也相當明顯,烹飪主流跟著改變,由清蒸、拍粉清炸、清炒等,可以吃出原味的調理方式,發生變化。因為清淡的調味、量少精美的裝盤方式,這對不同生活的蒙古和色目人,是很難以下嚥的。清淡的調味對於大量使用香料與醬汁的色目人,感覺無法忍受,所以淋醬,醬爆、醬炒、裹麵炸、炸後淋醬等重口味的調理方式,就在這一時代逐漸的出現了。量少而精美的裝盤方式,對於大口喝酒、大塊吃肉來禦寒的蒙古人,更是難以饜足,所以大盤菜的裝盤方式,就逐漸取代了原本的精緻裝盤法。原本中原地區很少採用的直接燒烤(華南跟塞外較常用),也被華北地區所接受了,可以見到華北地區逐漸適應了征服者的習慣,這種口味較重的調味法,也符合當時庶民階級的需求,畢竟大量裝盤與較濃的調味方式,是靠體力勞動的庶民階級,更喜好的吃法。因此,蒙古游牧飲食的習慣,對一般庶民階層的改變是相當大的,在華北地區的影響,尤為顯著。
點閱數30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北海公園-資源代表圖
web 北海公園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北海公園是北京城最古老的皇家園林,為遼、金、元、明、清五代的皇家禁苑。北海園林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營造太寧宮,大定十九年(1179)建成,後更名為萬寧宮。太寧宮是金代皇帝遊玩避暑的一處重要離宮。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遷都,喜愛瓊華島,以此處為中心建設一座新的都城元大都,把瓊華島改名萬壽山(後改萬歲山)。萬歲山所在的湖泊,稱為太液池。以萬歲山、太液池為中心,東為大內,西為隆福宮和興聖宮,形成三宮鼎立,宮殿與園林緊密結合的格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多次修建,清初順治年間,建藏式白塔,把萬歲山改名為白塔山,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一次重點改建,奠定現在北海的規模和格局。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使北海幾成廢墟。1925年北海則闢為公園。北海公園主要由北海湖和瓊島所組成,在北海公園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九龍壁,因為上面的七彩琉璃磚非常難得,而大陸現存的九龍壁有三座,有一座在山西大同明王府門前,一座在北京故宮皇極門前,只有北海公園內這一座才是雙面都有九條龍的,九龍戲珠於波濤雲海之間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點閱數44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雅典衛城-資源代表圖
web 雅典衛城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希臘文化中,帕德嫩神廟最能彰顯希臘建築的古典精神,至今它仍俯視著雅典城市以及周圍數里的鄉村。在運用石頭的傳統之外,其建築設計的輪廓大膽而突出,細節精緻。在藝術史發展上,建築師由人類之身心能力加以調節的比例來建造,呈現著絕妙的和協。
點閱數39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