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440
石板屋與豐年祭-資源代表圖
web 石板屋與豐年祭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魯凱族的傳統住屋是相當具有山地文化特色的「石板屋」,所用的石材以當地出產之黑灰板岩和頁岩,經簡易加工後成為規則片狀之石板,堆砌而成具有民族特色之住屋。建築時不用一根鋼鐵,不用任何石灰泥,即可建造出魯凱族人獨特又堅固的房子。一般人居住的石板屋,三星期可以完工,貴族居住的石板屋,比較講究,除了住屋以外,平時聚會的廣場,家中屋頂上的木雕,都是不可缺少的 。每年國曆八月十五日所舉行的豐年祭是魯凱族最重要的農耕禮儀祭典 ,每年農作物收成後,山中各部落的居民會舉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來祈求感謝上天帶來農作物的豐收,並順道祈求上天賜與平安,是屬於一種綜合性的祭典。關於豐年祭的內容,其實並不單是只為小米而舉行,除了祈求小米豐收外,也祈求其他的農作物如芋頭、甘薯等豐收;另外的戰爭、打獵、財富、農耕用具等也都是祭祀內容之一,項目頗為豐富。豐年祭通常於早上八、九點開始,穿著傳統服裝的族人聚集在祭場上,場內搭有數間茅草棚,掛著象徵吉祥的百步蛇和太陽神畫像。祭典開始,主祭者吟誦禱文,謝天並祈求來年豐收與平安後,祭場中央燃起火堆,族中勇士紛紛跳過,象徵驅除邪魔妖靈。開幕式後,接著上場的是山地歌舞表演、鞦韆大賽、拋物比賽、百米賽跑,競爭與聯歡晚會等節目,一直到入夜後才慢慢結束,其中,最受人矚目的便是傳達男女情意的盪鞦韆大賽。『盪鞦韆』是魯凱族人的傳統民俗遊戲,比賽當中,男士一牽一盪將少女盪高,當少女盪到最高點時,狀如空中飛人,看來驚心動魄。當選手在場上競技的時候,其餘的人就在四周圍成一個圓圈,以傳統歌舞替場中人加油 ,當少女盪到愈高處,歌舞便愈高亢,由於此項遊戲須一男一女合作無間 ,所以現已演變為男女互相認識,傳達情意的活動。
點閱數95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2
八部合音-資源代表圖
web 八部合音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布農族的(pasibutbut)是一首在傳統布農社會於每年二月播種祭之前,郡社及巒社群人所唱的一首祭歌。由於其演唱的複雜性及禁忌的限制,因此無形中增添了很多外加的神秘感及不同的解釋法。以小米(dilas)為主食的布農族人,在每年整地完畢到播種祭之前,就運用一套嚴肅的祭儀,透過pasibutbut的集體演唱,把布農族人的心願及祈求傳達出去。台灣原住民當中,最先被國際人士知曉的,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的布農族。西元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寄至聯合國的文教組織,當代的知名音樂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為何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當時西方的音樂學家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單音、雙音而發展至和音的理論也不攻自破,從此重寫了音樂起源說的論點。每年十一?十二月之間,布農人舉行小米播種祭,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因此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當音域高到某一個層次時,軌出現了八個不同的音階,因此被世人稱之為八部合音。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音方式,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堪稱世界音樂的瑰寶。除了「祈禱小米豐收歌」以外,布農人和音唱法是無所不在的,凡飲酒歌、祭槍歌都以和音的方式來表現。雖然布農人的傳統生活習性已經改變,祭歌之類的吟唱,只在某些表演場合才聽得到。西方宗教進入布農部落以後,以傳統曲調配合宗教涵義的歌詞,使傳統歌謠的發展呈現了新的生機。就連四、五歲的小孩,都能以和音的方式唱誦布農族的歌謠,不禁讓人羨慕上天賦予布農人的天賦與才華。
點閱數1464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2
排灣族的社會組織與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排灣族的社會組織與文化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排灣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分為貴、賤兩大階級,即貴族地主與平民佃農,身分世襲。階級制度為世代所承襲,排灣族是個兩性平等的社會,採長嗣繼承。也就是說,只要你是家裡的第一個小孩,不管是男是女,都可以繼承家族的財產、權利,因此許多部落出現了女性的頭目掌理部落的決策事宜。其餘的兄弟姊妹則於結婚後搬出本家,另立家屋、家名。在北部的排灣族還有介於貴族和平民之間的「士」的階級。平民是勞動階層,是社會的主體。平民在貴族的領地耕種、狩獵,要繳納各種租稅給貴族,如山林稅、狩獵稅、土地稅、水源稅等。平時要服從貴族的命令並接受貴族的差遣。貴族在政治、經濟上擁有相當的特權。部落中的土地及其附屬物、耕地、獵場、河流都是貴族所有。貴族是勞心階層,同時也是部落中的管理階層;不論公私,有權命令、調派平民。平時對平民要善盡扶助之責。遇有糾紛要協助仲裁。此外,也只有貴族才能享有裝飾的權利。因為貴族生活悠閒富裕,才能把時間花在裝飾上。貴族盡其所能美化其住屋、衣飾及器物。紋身是貴族的特權。青銅刀、琉璃珠、古陶壺也是貴族才能持有的重要器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貴族的衣飾、家屋、日常用品及雕刻藝術上享有平民不能擁有的百步蛇紋。貴族家屋出入口的木雕柱、屋內主柱、屋簷下的桁板及室內的壁板,器具如木箱、木枕、木臼、連杯、針板、佩刀、盾牌及占卜箱等,都是百步蛇圖樣經常出現的地方。貴族被認為是百步蛇的後裔。百步蛇紋是貴族專屬的紋飾,藉以強調統治階級的權威、榮耀與力量。因此,只要從器物衣飾上的紋飾就能清楚地判別身分的不同。百步蛇紋除鞏固貴族神聖的地位外,更具有強化排灣族階級社會結構的功效。貴族階級講究門當戶對,以同階級間的聯姻為理想的婚姻形式,因此頭目階級常與鄰近村落的頭目結為親家。頭目是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河流與獵場。藉著婚姻關係可以擴展自我的領地。階級低的族人也希望能與比自己階級高的人結婚,藉以提升自己的階級,因而在婚生子女中會有階級升降的有趣現象。
點閱數539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2
傳統中國的華夷觀念-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中國的華夷觀念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傳統中國是一個強調文化觀的的民族,華夷之分是以文化或生活方式為界線,並非以血統來區隔。秦漢之後,中國逐漸形成統一的龐大帝國,和境外各民族的聯繫逐漸密切。漢武帝時,為了打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主動與西域諸國結交,從此東西絲路交通大開後,貿易往來絡繹不絕,漢人開始認識了一個新的世界,知道中國以外尚有不同文化的國家,在遙遠的西方也有一個龐大的羅馬帝國,並以「其人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不僅將其對等看待,且表敬慕之意。魏晉南北朝時,東西貿易的往來依舊不衰,佛教的弘揚尤稱盛事。隋唐帝國時代,東西文化交流更加興盛,隋煬帝曾親幸突厥可汗帳中,積極引致西域貢使、胡商。唐太宗對於外族更是一視同仁,嘗云:「夷狄亦人耳,與中夏不殊,以德治之,則可使為一家。」,並接受四夷君長所上的「天可汗」尊號,成為東亞國際盟主。中國人對於異族的看法出現明顯的轉變,是從宋代開始。由於北宋長期處在外敵的威脅之下,思想於是強調夷夏之防,對外措施趨於消極保守。明清時代,在西方歷經大航海時代、宗教革命、啟蒙時代、工業革命劇烈變化後,中國對於中國以外的世界的認識更加自大無知,顯現出一股狹隘的漢族至上意識。
點閱數45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2
母系社會與組織-資源代表圖
web 母系社會與組織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母系社會,舉凡家裡的大小事情均由女主人作決定。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女子的強勢作風與男子的溫順性格在阿美族的家庭裡比比皆是。阿美族的男子也樂見家裡有一位女強人。阿美族的社會多採群居。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著名的母系社會,女人在族裡的地位崇高,享有財產家屋的繼承權,在婚姻的關係中,也由女方採取主動追求的角色,一般在豐年祭上,透過歌舞,由女方向意中人傳達情意。阿美族婚姻採用招贅制度,女子不但在社會組織中舉足輕重,也有自己的守護神-月亮,阿美族女子祭拜月亮,祈求受孕,所生的子女都跟著母親氏族,因此形成早期阿美族社會「重女輕男」的觀念。除了子女從母姓外,財產以及特殊的祭祀權也都是母女相承的,但近年來,隨著工商社會的變遷,這項傳統也逐漸的瓦解。早期,阿美族的男子入贅於女方家,在婚姻上有服役婚的觀念,也就是要為女方義務工作幾個月或一、二年。在阿美人的想法裡,入贅是一件光榮的事情,男子可以藉此機會改善女方家的生活。對於追求兩性平等的今日,相信會獲得釵h女子的青睞。然而今日阿美人的社會也日漸受到漢人的影響,入贅婚比較少見。家裡的經濟權也漸漸轉移到男子身上,母系社會的特質已漸漸淡化。阿美族社會的另一個特徵是嚴密的年齡階級組織。男子在十三、四歲時,必須進入集會所接受成為一個男人的訓練。以二至五歲為一個階級,同一階級的男孩一起學習、生活,並住宿於集會所。在集會所裡,同一個階級的同伴一起工作,遇有獎勵或處罰也是以一個階級為單位。無形中更緊扣了同年齡階級的每一個男子,而這樣的關係是一生一世,直到離開人世為止。因此,縱然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每年的豐年祭活動,依然遵守傳統年齡階級的規範在運作,使傳統的生活、歌舞的訓練得以延續。也因為有這麼嚴密又親近的年齡階級組織,讓阿美族人在都市裡仍然保有集體工作的習性,甚至在台北縣的汐止成立了一個以阿美人為主的「三光社區」,大家彼此互相照顧、扶持,這全是拜年齡階級之賜。
點閱數41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2
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資源代表圖
web 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雖然就同時代的其他中國人物來看,自強運動倡導者已是觀念最為前進的一群,但實際上他們對於西方的認識極為淺薄有限,甚至誤解。由於當時中國只有少數沿海口岸與西方有所接觸,廣大的內陸地區仍然侷限於傳統的思想觀念,再加上朝廷守舊派官員居多數,自強運動不論在官方或民間所遭受到的阻力都甚為強大。以修築鐵路為例,守舊派反對的理由無奇不有,包括鐵路吵鬧之聲打擾墳墓中祖先的安寧、鐵路破壞風水、鐵路將使販夫走卒失業造成社會不安、鐵路使敵人容易運兵影響國防。由於守舊派的層層阻力,以及中央領導者共識有限,因此所有的新政措施都不是在中央做好決策通令全國一致實施。只能由少數地方大吏在部分地區各就其力量所及,擇要舉辦,缺乏全盤性的規劃。而各主辦者之間,又往往無法顧全大局、齊心合作,例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都各有其自己的轄地,上海、福州與武漢的自強新式事業,成效分散而有限,甚至造成各行其是、抵觸衝突的狀況,增添新政實施的困難。各項新政的推行,實際上仍須依靠下層官員與技術人才的運作,然而陳腐的官場陋習、不健全的人事制度,再加上欠缺經費和人才,導致新政的運作效率低落。由於自強運動多項新政均需仰賴外人的技術指導,但是所聘外人多非優秀人才,甚至僅為優厚報酬而來,且多專橫把持權位,新政事業更無法有效推展。
點閱數3545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2
自強運動的貢獻與檢討-資源代表圖
web 自強運動的貢獻與檢討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雖然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了自強運動的失敗,但是它絕非毫無所獲。這段時期陸續在軍事、經濟、交通、教育等事業上創辦了不少措施,諸如國防設備的建設、外交、技術人才的培養、西書的介紹翻譯等,都為中國近代化奠定下一步發展的基礎。如果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因為此次巨大的衝擊也加速了中國人觀念的轉變,體會到光是器物改革是不足以面對西方的挑戰,還必須進一步更深入到制度的變革。因此,自強運動的失敗不應該將其視為是中國近代化的延誤,它只是沒有達成其原本所設定的目標,卻為中國近代化的改革運動奠定往前繼續邁進的基礎。這場因戰爭而起,也因戰爭而宣告失敗的近代第一次改革的自強運動,過往討論焦點,總是想找出失敗的原因,或解釋它為何失敗,甚至常拿同時在進行的日本明治維新相互比較,試圖解答為什麼日本成功而中國卻失敗了。假如自強運動的預定目標,訂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上,那麼甲午戰爭的失利,的確證明自強運動失敗了。但如果自強運動的目標,重新設定為維持國家的繼續生存上,自強運動可說是有貢獻的。1860年代,清朝所面對的是外有英法聯軍、內有太平天國的存亡關頭,而清朝順利渡過了此一危機,就這一點來看,它並非一無所成。
點閱數731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2
宗祠與家廟-資源代表圖
web 宗祠與家廟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臺灣的移民大多來自福建、廣東兩省,人數最多的則是福建省泉州府、漳州府的閩南漢人,再加上來自閩粵的客家人,組成臺灣早期移民。移民們為了凝聚同族的力量,也會興修宗祠或是家廟。現在的我們則透過公媽牌、族譜、家廟或是宗祠的蛛絲馬跡,來了解先民們來臺灣的故事。
點閱數300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6-01
忙不完的勞役-資源代表圖
web 忙不完的勞役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平埔族要向清政府納餉(大多是鹿皮)以表示歸順之意,並且由於對臺灣較熟悉的緣故,清政府官員們更是要求他們服各式勞役。隨著鹿皮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大量的各式勞役驅使,使平埔族人疲於奔命,雖然名義上擁有土地,但是卻無力耕種,加上不熟悉漢人的耕種方式,最後則土地漸漸流失。
點閱數23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6-01
移動的土牛線-資源代表圖
web 移動的土牛線
葉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土牛溝其實就是人工的「漢番之界」,這條人工界線原本是清政府為了劃分漢番不同生活空間而設置。但隨著漢人用不同手段越界開墾,平埔族人從一開始出租田地、典當土地,到漸漸失去土地,終至遷徙的歷史進程來看,地圖上的土牛線,是不斷地向山區推進,也見證了平埔族群生活空間的日漸縮小。
點閱數29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