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508
再造歷史現場-猴硐礦工-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猴硐礦工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曾經,猴硐是全臺產煤量最大的地方,更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後盾。為什麼叫「猴硐」?北37線四點八公里處,那裡有一個石頭下面,有一個凹洞,獼猴都住在那邊,所以叫「猴硐」。關於百年煤鄉,礦工生根立命的猴硐。青桐到平溪跟宜蘭線都是有運煤關係,這裡生產量大,煤場也是配合鐵路開通,民國九年所建造的,包括瑞三運煤橋也是民國九年建造,猴硐煤礦嚴格說起來應該要算幾百年歷史了。清末的時候猴硐就已經有煤礦了,長輩說當時煤炭是用手工推出去的,還有人工挑夫、挑到八斗子碼頭,運往日本、大陸,當時都是外銷,那時候煤炭是官煤,老百姓不能燒的。
點閱數21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紙」於至善的紙憶人生:五結DOC中興紙廠百年風華紀錄片-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紙」於至善的紙憶人生:五結DOC中興紙廠百年風華紀錄片
宜花數位機會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紙」於至善的紙憶人生:中興紙廠百年風華紀錄片高聳的煙囪直入雲霄,從五結平原望去特別明顯,這裡曾經是台灣規模最大的造紙廠、生產量東南亞第一的「臺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曾經在這裡工作的老員工,從退伍到退休,將他一生的青春奉獻給紙廠。 提到過去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每位老員工臉上洋溢的是感恩的笑容,工作的危險與辛苦、公司對每一位員工眷屬的照顧、大澡堂一起洗澡的回憶,如同老相機中的膠捲底片,承載著生命中最重要的記憶。對每一位中興人而言,這輩子有幸在中興紙廠工作,是畢生的榮耀。這段充滿汗水與記憶的美好時光,隨著紙廠的式微漸漸流失了,希望透過影像製作課程,DOC老師帶著紙廠的老員工、社區協會,共同協力將這段珍貴的記憶留下來。
點閱數30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褒忠亭義民節祭典-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褒忠亭義民節祭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褒忠亭義民節祭典歷史悠久,由新竹、桃園等3縣市20鄉鎮市區組成15大庄輪值主辦,反映北臺灣客家社群組織與歷史文化。祭典緣起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彰化爆發林爽文事件,同年十二月陷淡水廳(新竹城),逼近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六家地區的重要墾首林先坤,聯合陳資雲、劉朝珍等率鄉民抗敵,凡三千人,即所謂義民軍。在與林爽文部對抗過程中,犧牲兩百餘人,班師時以牛車沿途遍拾有黑布圈為記的忠骸,原先預備歸葬大窩口(今湖口),但車過鳳山溪抵今日新埔枋寮後,牛隻不受驅使,經焚香禱告並擲筊取決,確認為先烈已自擇葬地,遂徵得地主同意,合葬於此,即日後義民塚。其後林先坤等人召集仕紳提議建廟以崇祀,於乾隆五十三年冬奠基動土,五十五年落成竣工,此即義民廟之軔始。其後同治元年(1862),中部戴潮春事起,義民軍二度出征,犧牲者百餘人又歸葬於此,是為附塚。
點閱數23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旭丘指揮所-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旭丘指揮所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旭丘指揮所位於基隆市正榮街旭丘山上,前身為1937年落成的松本紀念館,紀念基隆港築港功臣松本虎太,原作為迎賓會館。建築融合和洋風格,外牆貼黃褐色溝面磚,螺旋柱與幾何窗飾風格獨特。二戰時期改為重砲兵指揮所,戰後長期為軍事管制區。二二八事件後,陳儀曾被拘禁於此地,張學良亦被拘禁在此地過,後來則成為海巡部隊暫時入駐的建築,具政治與軍事歷史意涵。2015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並自2019年起展開修復計畫,打造為結合歷史建築與自然景觀的休憩園區,讓旭丘晴嵐與日出美景再現昔日風華。
點閱數6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馬鳴山五年千歲大科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進香請王:每屆五年大科的農曆9月至10月間,約有300個香庄會前來馬鳴山鎮安宮進香並請王爺(12尊中的一尊),前者在於刈取馬鳴山鎮安宮的香火,藉以增添所屬宮廟與神明的靈力,帶有飲水思源與薪傳香火的雙重意涵;後者在於請王返庄進行遶境祈安或兼及安營儀式,數天後再恭送還神。香庄遶境:香庄香庄遶境模式大抵有:1:以大聚落公廟請神,香庄聯合辦理遶境;2:以大聚落公廟請神,香庄各自辦理遶境;3:不同香庄各自請神,再聯合送神;4:不同香庄聯合請神,輪流祭祀遶境;5:一個香庄請神,各香庄接續輪祀遶境;6:請神回程順道遶巡交陪庄,形如半路香等類型。迎送客王: 每屆「五年大科」的秋冬之際,雲嘉沿海與平原地帶許多香庄除了進香請神遶境之外,還多有迎送客王之俗,其中有的還與王船祭典結合,是雲嘉地區頗為重要的信仰形態與文化特色,惟到底有多少香庄、又各自採用何種方式迎送客王,則尚待更詳細的調查研究。豎燈篙:豎立於廟前半月池畔,目的在於昭告天地,燈篙有陰陽之分,陽篙乃恭請三界諸神蒞臨醮場證盟,陰篙則召請陰界鬼魂前來接受普施超拔,總計200餘支,其中3支為主燈篙。放水燈:普度前日於廟旁水畔舉行,藉以招引水路孤魂上岸接受普施超度。醮典科儀:農曆10月26日至11月1日舉行5天祈安三朝清醮大法會,聘道士團行科演法,儀程重要者有:玉壇發表、揚旗掛燈、分燈捲簾、敕水禁壇、施放水燈、登棚進表、普度植福和龍船換班等。最大特色在於鑑醮神尊,每科皆達萬尊以上,排滿正殿後殿所有空間,蔚為一大祭祀景觀。普度:五股搭建5個普度場:主會股-媽埔、六塊寮、褒忠(中民、中勝、埔姜);主醮股-同安(含同北);主壇股-新厝、芋頭厝、有才(含北興);主普股-月眉、田洋;三官首股-馬鳴山、昌南、復興。此外,部分香庄同時朝馬鳴山方向設壇贊普。龍船換班:迎請新的3位五年千歲至「五年千歲大公園」九龍船船首處,換下在此鎮守一整年的3位五年千歲(12位王爺4年輪畢),由道士團進行相關科儀,儀程中並有「唱班」,形成獨樹一格的王爺文化。
點閱數16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燈籠工藝-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燈籠工藝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燈籠為中國傳統燈具之一,其使用歷史悠久且廣泛,早期多作為實用照明工具,隨佛教東傳而漸受重視,並逐漸演變為富含文化與藝術內涵的裝飾物。南北朝時代已有壁上掛葛燈籠之記載。至明清時期,燈籠種類繁多、應用廣泛,遍布於官方及平民建築中,並與歲時節慶、人生禮俗等傳統文化活動密不可分。在年節、迎神賽會、宗教祭典中,燈籠扮演著溝通神人、表徵祈福的象徵角色。即使歷經日治時期與戰後社會變遷,燈籠的懸掛、遊行活動,以及花燈的製作展覽、競賽等,依然在各地持續舉行,尤其宮廟、宗祠仍常見懸掛各式傳統燈籠。燈籠製作工藝源遠流長,講求技藝傳承與手工精緻。其常見型制可分為桶形、蛋形、柑形、鼓形等類型。製作過程融合竹編、裱褙、書法、彩繪等多種傳統工藝,步驟包括選材、燈架組裝、糊紙或裱布、表面漿化與彩繪裝飾等,每一環節皆需細緻手工與美感判斷。部分地區更發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燈籠樣式,如可開合的傘式燈籠即為福州式流派代表,兼具實用與藝術性。
點閱數8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十三行考古遺址-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十三行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十三行文化遺址位於新北市八里區,是臺灣北部代表性的鐵器時代遺址,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該遺址出土的煉鐵爐與大量鐵渣顯示當時居民已掌握煉鐵技術,是臺灣鐵器文化的重要見證。十三行文化人同時擁有高超的製陶工藝,陶器表面常見豐富的幾何紋飾,具獨特美感與技術特色。遺址中亦發現玻璃、黃金、瑪瑙等非本地物品,顯示當時與外地有頻繁的貿易交流。除十三行文化層外,亦有圓山文化陶片、清代漢人及日治時期的文化層,文化脈絡豐富。然而,1990年起因八里汙水廠動工與後續開發,遺址多已遭掩埋,僅存小範圍保留區,原有沙灘也被工程廢棄物覆蓋,顯示其文化資產保存面臨嚴峻挑戰。
點閱數12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細木作(游禮海)-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細木作(游禮海)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細木作工藝自明清時期傳入發展至今,其技法、式樣、紋飾充分反映臺灣信仰習俗與生活歷史脈絡與時代、社會變遷,富含文化生命力與地方特色,為臺灣極具代表性的生活工藝。
點閱數2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漁會正濱大樓-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漁會正濱大樓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漁會正濱大樓,舊稱水產館,建於1934年,位於基隆市正濱漁港旁,為日治時期推動北台灣漁業現代化的重要據點。大樓集結試驗、教育、行政與生活設施,並設有水產講習所,為殖民政府培育高級漁船船員的基地。戰後由基隆市漁會接管,長期作為漁業行政與服務中心。二戰時期曾被日本陸軍徵用,戰後則由國民政府接收,經歷了海軍、水試所、市民進駐等情況。1989年漁會遷出後建物閒置,歷經市民團體爭取,200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2015年漁會將其無償捐贈予市府。該建築為現代主義風格,結構實用、空間靈活,外牆以黃褐色磚面與洗石子裝飾,體現漁業意象。2021年修復完成,現轉型為文化休閒場域,延續其歷史價值與社區記憶。
點閱數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大楊油庫-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大楊油庫
文化部/文化部國小5-6年級
位於臺中清水區的大楊油庫,為美軍於1966年依據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所建,服務越戰期間清泉崗基地所需油料,總占地約16公頃,共設七座大型油槽。油料由高美海域透過地下油管輸送至油庫,設計精密,具備完整防溢堤與加壓系統。越戰結束後油庫閒置,2000年面臨拆除危機,由臺中縣文化局、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及民眾發起募款保留行動,成功購回最後一座油槽。2014年,大楊油庫正式公告為歷史建築。它見證了冷戰時期臺美軍事合作,也展現民間力量對文化資產保存的堅持與創意,成為臺灣地方文資保存的典範。
點閱數12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