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4,030
傳統技藝-烏心石木小鏡臺櫃-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烏心石木小鏡臺櫃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為烏心石木小鏡臺櫃,鏡子兩側為車枳圓柱,前方為桌面,桌面四周裝飾有一周繩索紋。櫃子主體可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又可分為左中右三區,左右區為單拉門櫃,有金屬花籃拉把。中間區上端為二連抽屜,帶橢圓金屬拉把,附有鎖孔,下方則為單拉門櫃,金屬拉把呈現葫蘆形,並附有鎖孔。櫃子主體下方做束腰,束腰為四橫向稜紋裝飾,櫃腳則為車枳圓球。此櫃通體施以棕色漆,造型簡約,裝飾典雅。具有近代洋風繩索紋等裝飾,加以車枳製成的櫃腳,為日治時期之作品。
點閱數26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13
傳統技藝-竹穀倉-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竹穀倉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為竹製笳櫥,以竹竿為骨架,可見六支竹管向下突出作為器足,用以抬高器身,防止鼠害及受潮。器身則以竹管為骨,外側以竹篾編織圍繞,形成長條鼓腹的容器,以儲存稻穀。通體不做裝飾,講究簡單實用。笳櫥是傳統農家常見之室內穀倉設施,亦有為防受潮在竹篾上塗牛糞、泥土者,亦有設置櫥門者,因其設置在室內,取用較室外穀倉方便。
點閱數30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13
第四單第2課消費改變生活-資源代表圖
web 第四單第2課消費改變生活
施桂理/市立新街國小國小3年級
1.覺察消費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且能舉例說明。2.覺察生活中有許多對環境友善的消費,並指出個人能做到環保的消費行為。
點閱數8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07
穿越台灣遠古的神聖足跡-資源代表圖
web 穿越台灣遠古的神聖足跡
林昱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小5-6年級
作業系統:Windows搭配載具:HTC Focus 3 、Oculus Quest2本教材內容包含三個小單元:一、穿越古代捕魚記二、畜養文化中的智慧三、狩獵與採集的奇幻冒險學習總目標:了解與體驗早期住民的生活與狩獵方式一般生活中,學生很少有機會實際接觸漁獵相關的技能與文化知識,本教材透過模擬先民狩獵、捕魚的技巧與流程,讓學習者了解傳統技藝背後的智慧與文化背景,達到知識學習與文化傳承的雙重目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鮮少有機會接觸傳統畜養技術,本教材透過虛擬實境的方式,重現先人飼養動物的知識與技藝,讓學生能深入了解不同動物的飼養方式與照料流程,並體會傳統生活智慧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以虛擬實境技術重現史前人類採集、收割稻物等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遠古人類的生存智慧,進而更深入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脈絡與文化演進過程。關鍵字:漁獵、馴服與餵養、採集食物
點閱數76
下載數12
修改日期:2025-10-06
地理-智能機具 推動智慧農業的好幫手-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智能機具 推動智慧農業的好幫手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國小3-4年級
當代農業不再只是傳統彎腰耕作的印象。臺灣智慧農業結合感測器、AI、大數據與機械化,解決農村勞力老化問題並提升效率。從無人機施藥、智慧溫室環控,到可穿戴輔具與自動化澆水機、採收機,無論是菇類、蘭花或毛豆生產,都讓農民更省力、省時。智慧農業目標在於減輕農事負擔、優化管理模式及滿足市場需求。農民透過雲端系統掌握即時資訊與決策,智慧農業也能降低病蟲害及資源浪費。結合農業科技與既有的農業研發基礎,臺灣正朝向更有效率的農業未來邁進。
點閱數2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01
地理-苗木培育-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苗木培育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國小5-6年級
林務局在全台各林區管理處設有採穗園與種子園,並每年編列預算進行採種工作,培育優良苗木。採集的種子和枝芽送往8個林區管理處的苗圃培育,豐年多餘的種子則存放於種子貯藏中心。為因應不同需求,除了固定苗圃外,也會設置臨時苗圃增加苗木數量。苗木培育遵循適地適木原則,依據土壤、氣候、地形及海拔選擇適合樹種,如海邊選擇耐鹽抗風樹種,南部常用經濟價值高的桃花心木和無患子。苗圃須先整地、改良土壤並設排水系統,確保幼苗生長環境良好。苗木培育過程中,需定期灑水、除草、防治病蟲害及施肥,並淘汰劣苗,修剪優良苗木。林務局也致力推動速生育苗技術,提高培育效率並降低成本,確保樹苗健康成長,支持全台造林與生態保育目標。
點閱數3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01
地理-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國小3-4年級
隨著氣候變遷與農業人口老化,臺灣農業積極導入科技來減少人力需求並提升生產效率。從1991年起,政府推動自動化技術,包括溫室環控、採收機械化等,大幅降低農事勞動強度。近年來,農委會啟動智慧農業計畫,透過感測器、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前瞻技術,實現數位化管理並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毛豆產業為例,導入GPS與影像監測系統的採收機,將採收到加工的時間縮短至四小時內,顯著提升品質與外銷競爭力。然而,面對臺灣耕地狹小、土壤及微氣候多樣等挑戰,智慧化農業仍需在地化調整與多方合作,才能推動臺灣農業永續轉型與發展。
點閱數3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01
公民-臺灣降低糧損的因應對策-資源代表圖
web 公民-臺灣降低糧損的因應對策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國小5-6年級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91億,糧食需求大幅增加,穀物與肉類產量須分別提升約70%與135%。人口增長與都市化加劇對耕地和水資源的壓力,提升糧食供應效率與降低糧食損失成為關鍵。全球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糧食在收成後至消費過程中浪費,APEC訂定2020年減少10%糧損目標,我國積極推動相關計畫,建立專家網絡、共通評估方法與工具,並推動公私部門合作以降低供應鏈糧損。此外,政府與民間企業合作,從農業生產、儲運加工到餐飲服務,多方採取措施減少浪費。透過科技輔導與政策支持,我國在APEC糧食安全議題上扮演領導角色,未來將持續建構糧損資料庫與通報系統,推動區域合作,確保亞太地區糧食安全與永續發展。
點閱數2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0-01
地理-一年一會,燒滾滾漁港文化慶-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一年一會,燒滾滾漁港文化慶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國小3-4年級
近年來,結合產業與文化的漁業休閒活動廣受遊客喜愛,春天的東海岸賞鯨豚、夏天南臺灣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以及秋季的南方澳鯖魚節,都是年年吸引大量人潮的盛事。宜蘭、花蓮、台東等地的賞鯨行程,讓遊客有機會與鯨豚、飛魚共舞,體驗自然生態的驚喜。南臺灣屏東的黑鮪魚文化季,不僅可品嘗新鮮美味的海產,更能體驗小琉球、大鵬灣等多元文化活動。到了秋天,南方澳的鯖魚節及鯖魚祭,則展現漁村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在地漁業發展。這些慶典結合產業與地方文化,讓遊客深入認識台灣沿海的獨特魅力,無論是海上賞鯨或漁港美食,都能收穫滿滿。
點閱數3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01
地理-臺灣林相-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臺灣林相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國小3-4年級
臺灣位於北回歸線附近,因季風與熱帶氣旋帶來豐沛雨量,加上海拔劇烈變化,形成多樣化的森林環境。從高山寒原到熱帶海岸林,各種植物群落錯落分布,孕育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森林不僅由樹木組成,還包含菌類、地被植物及各種動物,枯木與落葉在生態系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維護土壤濕潤並提供棲息環境。臺灣多處森林遊樂區如太平山、阿里山及觀霧等,保存了珍貴的原始林與多樣的植被。屏東的大武山保留區是臺灣最大自然保留區,棲息著瀕危的臺灣雲豹。森林是動物的家,也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環境。都市林業則透過綠化改善城市品質,推動永續經營,保護我們共同的綠色家園。
點閱數3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