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944
Hongu' Utux 彩虹 VR 預告片-資源代表圖
video Hongu' Utux 彩虹 VR 預告片
數位創新中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高中10-12年級
1935年,四位泰雅族青年⸺瓦歷斯、巴度、比穗依與莎韻⸺在新居地目睹族裡長輩為了獵槍管制發生了激烈爭執;在臺北的始政博覽會上,他們見識到當代最前沿的文化與科技。傳統的泰雅文化與課堂上的現代知識,讓他們感受到矛盾與困惑。在經歷一番思索與掙扎之後,四名青年各自踏上不同的道路,這是屬於泰雅新世代的故事。從日本政府推動「五年理蕃計劃」到「集團移住」,再到霧社事件發生,日本政府統治下的原住民族,受到的政治壓力不斷增加。儘管如此,泰雅青年們仍以無畏的心,勇於面對文化衝突與身份認同的迷惘。
觀看次數9
修改日期:2025-11-17
政治要不要参一腳?那些年我們一起参的政治:1式教案、3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本教案以「為何政治參與與我息息相關」為核心提問,帶領國中八年級學生思考自身想要關心的公共議題,並理解臺灣不同時期政治參與的方式與限制。課程設計為三節課,搭配三份學習單,分別引導學生從「國家文化記憶庫」搜尋社會議題、透過《挑戰者們:解嚴30週年特展》理解戒嚴時期的挑戰者,以及以學生身分模擬一場政治參與行動。數位資源包括臺史博特展回顧、典藏網與少年報導者等平臺,學生需完成資料檢索、摘要整理與證據截圖。期盼學生能透過同儕討論與歷史案例對照,提升關心公共事務的動機,並學會善用數位資源進行探究,並培養民主素養與公民責任感。
點閱數4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17
母語地名故事:多元族群記憶中的空間敘事:1式教案、2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母語地名故事:多元族群記憶中的空間敘事:1式教案、2式學習單
江宜頤/新北市康橋高中 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地名的形成往往與當地的語言、風俗及歷史發展緊密相連,因此理解地名的由來,就像是解碼地方歷史,非常適合作為高中生的探究主題。本教案以臺史博「母語地名故事」網站為核心資源,規劃兩節課。第一節課引導學生閱讀母語地名故事,並透過整理地名關鍵字,進一步解析其文化意涵與對地方社會的影響,掌握地名背後的價值。第二節課則以學習單帶領學生回到校園或家鄉,搜集並檢核地名資料,進行歷史與文化分析,最後以小組合作撰寫母語地名故事,成果需在班上發表並上傳至「母語地名故事」網站分享。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生能熟練運用數位工具檢證與整合多元資料,並從族群互動與文化認同的角度,更深入理解地名所承載的多重意義。
點閱數3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17
聲景搜查線:記憶的製圖師:1式教案、5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聲景搜查線:記憶的製圖師:1式教案、5式學習單
萬雅筑/臺南市立大灣高中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一般探究過去時,我們最常依靠圖像或文獻,很少注意到「聲音」其實也能成為解讀歷史記憶的重要線索。本教案運用臺史博「臺灣音聲100年」資料庫與「聽見:聲音記憶特展」,引導學生從日常聲音出發,理解地方記憶如何被再現與詮釋。課程設計適合高中一、二年級,共規劃6節課、5個學習活動,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練習比對與分析聲音史料,並結合「臺南聲景百選」與「臺灣百年地圖」等數位資源,完成以聲音為核心的數位展件。最後,學生將以小組合作方式製作「聲景地圖」與QR Code展示,並於班上發表成果。期望學生能熟悉數位資源的運用與史料轉譯方法,進而從聲音切入,理解地理與歷史的互動,並培養跨域探究與表達能力。
點閱數3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1-17
時空旅行社:線上策展平台的探究與實作:1式教案、4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時空旅行社:線上策展平台的探究與實作:1式教案、4式學習單
張育甄/臺北市立松山高中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本教案以「時空旅行社」線上策展平臺為核心,設計高中歷史探究與實作課程。教學問題聚焦於:如何從「人、物、空間」的關係切入歷史,並將過去、現在與未來連結成故事。課程對象為升學型高中學生,規劃18週,分為展覽觀察、策展架構設計、紀念品創意、以及線上展覽實作四大階段。所用數位資源包含臺史博「快慢之間」3D展、「看見臺灣故事」網站,以及「國家文化記憶庫2.0」策展平臺,搭配教師自編的學習單與檢核表。學生將在操作中學習從展覽策劃者角度理解主題脈絡,並以共編方式完成線上展覽。本教案的預期成效不僅是成果展示,更在於引導學生養成歷史探究的方法、策展的敘事能力,並且同時發展其數位素養與團隊合作精神。
點閱數2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17
讀日本冊─那個年代的同化故事:認識日治時期的臺灣:1式教案、4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本教案以日治時期「現代化教育制度」為核心,針對國小五年級下學期的社會課程,規劃3節課,透過學習單與分組討論,引導學生思考教育背後所蘊含的差別待遇與統治意圖。第一節課,學生透過圖片觀察與表格比較,了解公學校與小學校在修業年限、招生對象與學習環境上的差異,並思考其與殖民統治的關係。接著,學生以學習單進行實作探究,運用臺史博「臺灣女人網」搜尋並整理女性專業人才的事蹟,認識女性教育權益的突破與限制。最後,學生分組閱讀補充資料,從國語、音樂等各科目設置的目的出發,推論日本政府透過教育達成同化與治理的意圖。藉此期待學生能從族群、性別與資源分配的角度,認識殖民教育對臺灣社會的深遠影響。
點閱數2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17
從甜味看歷史:1式教案、3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從甜味看歷史:1式教案、3式學習單
洪婉甄/金門縣立金鼎國小國小5-6年級
本教案以「甜味」為線索,帶領國小五年級學生認識日治時期臺灣糖業與香蕉產業的發展歷程。課程規劃2節,透過閱讀文本〈明治巧克力的故事〉與〈香蕉的黃金時代〉,學生能了解糖與香蕉如何成為出口商品,並進一步看見蔗農與蕉農在殖民經濟下的困境,課程設計結合臺史博典藏網的數位資源,安排圖像檢索與史料觀察任務,讓學生熟悉使用進階搜尋與資料紀錄的方法。在學習單的引導下,學生將完成糖業與香蕉產業的比較圖表,並以角色代入方式思考農民在土地收回或收入低落時可能的反應與訴求。最終希望學生不僅能掌握糖業與香蕉產業的異同,更能從「甜味的背後」體會農民的辛苦與殖民體制對社會的影響,進而培養關注社會不平等與資源分配問題的素養
點閱數4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1-17
史前時代話臺灣:1式教案、3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史前時代話臺灣:1式教案、3式學習單
郭碧君/澎湖縣雙湖國小國小5-6年級
本教案以「史前時代話臺灣」為題,設計對象為國小五年級,規劃兩節課。課程聚焦舊石器、新石器與金屬器三個時期,透過長濱八仙洞影片、課文閱讀與教師引導提問,讓學生逐步理解代表遺址及其生活特徵。在進一步的探究中,學生將運用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網站與其擬真模型,觀察史前人類如何善用環境資源因應生活需求,並在學習單的整理與討論中,歸納不同時期的文化差異與共通點。藉由數位展覽與多元媒材的輔助,課程引導學生發展觀察、歸納與表徵能力,進而培養理解人地互動關係與詮釋社會現象的初步素養。
點閱數4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17
鄧雨賢與同時代的女性音樂家:1式教案、2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本教案以「日治教育如何影響臺灣音樂與社會變遷?」為核心提問,帶領國小五年級學生在兩節課中,從鄧雨賢及同時代女性音樂家的經歷切入,思考社會文化的多重變化。課程運用臺史博「臺灣女人」與「臺灣音聲一百年」等網站資源,搭配臺師大圖書館「三月迎春─紀念鄧雨賢」網站及〈四月望雨〉片段,讓學生先以學習單蒐集並比較音樂家的生平,再分組分享觀察所得。在此基礎上,學生進一步討論:除了教育制度,還有哪些因素促成日治時期的社會轉變,如宗教、產業或社會運動。
點閱數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17
樂為世界人—文化協會在臺灣:1式教案、3式學習單-資源代表圖
web 樂為世界人—文化協會在臺灣:1式教案、3式學習單
陳威廷/台南市立永康國中國中7-9年級
《樂為世界人—文化協會在臺灣》教案以「紀念日—人物—事件」三線並進,帶領學生思考在殖民處境下,非武裝的文化啟蒙如何形塑公共意識並推動社會改變?本教案適用對象為國中八年級歷史科,預計2節課。課程運用臺史博「樂為世界人」網站為主,輔以「國家文化記憶庫2.0」圖像檢索,透過三份學習單,引導學生比較林獻堂與蔣渭水、辨識文協活動與受眾、評估宣傳策略與其社會影響。期待能藉此讓學生練習如何有效查找並比對數位史料,重構文化啟蒙與政治社會運動的脈絡,並提出具證據的歷史解釋,進而以創意任務的方式展現公民關懷與歷史思辨。
點閱數3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