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分類
社會領域
搜尋相關的資源 2,937 筆
web傳統技藝-茄苳入石柳方凳2
本件為茄苳入石柳方凳組其中一只,形式上是以深色的茄苳木作為主要材料,其他部位基本上少做裝飾,但在椅面下方則做束腰,束腰下方的的裙板則做出茄苳入石柳的異木鑲嵌裝飾,透過淺色的石柳木片與深色的茄苳底板,不同木材的鑲嵌達成色彩與材質對比的視覺效果。在裝飾主題上,是以梅花與兩隻雀鳥為題材,雀鳥在梅枝上跳躍互動的圖像象徵喜上梅梢的意涵。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10
下載:0
web傳統技藝-烏心石木小鏡臺櫃
本件為烏心石木小鏡臺櫃,鏡子兩側為車枳圓柱,前方為桌面,桌面四周裝飾有一周繩索紋。櫃子主體可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又可分為左中右三區,左右區為單拉門櫃,有金屬花籃拉把。中間區上端為二連抽屜,帶橢圓金屬拉把,附有鎖孔,下方則為單拉門櫃,金屬拉把呈現葫蘆形,並附有鎖孔。櫃子主體下方做束腰,束腰為四橫向稜紋裝飾,櫃腳則為車枳圓球。此櫃通體施以棕色漆,造型簡約,裝飾典雅。具有近代洋風繩索紋等裝飾,加以車枳製成的櫃腳,為日治時期之作品。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08
下載:0
web傳統技藝-量器
本件為木製量器,器身上窄下寬,整體呈現梯形,器身以木板製成,器口與器身有多條金屬固定,兩側則有橫棍穿過金屬,應為方便移動搬運之用。正面則刻有「校準府斛」四字,通體皆無裝飾,為著重實用之器。清代各地度量衡並不統一,因地制宜,各道府州縣為求交易公平頒佈相關標準,製造相關度量衡標準器具,本藏品之「府斛」即為地方府級行政機關之標準量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91
下載:0
web傳統技藝-畚箕
本件為竹製畚箕,以竹片彎撓成U形骨架,中間部分則為竹編的器身,以竹篾與骨架連接,無耳。畚箕是臺灣最常見的承物工具,農事、工程等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只隨處可見,用途也非常廣泛。畚箕最常見是以竹藤製作,承重又耐用,U形的器身,前方有開口,可用來掃入承裝物品。常見兩側或後端有做器耳,方便使力與搬運,也可連接繩索,用扁擔搬運。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25
下載:0
web傳統技藝-土礱
本件為土礱,可分為上層研磨部,與下方竹簍,研磨部分為上下兩層,外部皆以竹編竹條圍繞,內部則為堅硬的紅土,下方竹簍亦為竹篾編成,整體而言造型簡單,不做其他裝飾。土礱是傳統碾米工具,乾燥的稻穀必須透過土礱去除稻殼,再透過風鼓分離稻殼與米粒之後,就成為糙米。土礱有大有小,大者甚至需要兩三人甚至獸力,方能推動。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21
下載:0
web傳統技藝-樂者-月琴
本件為臺灣皮雕藝術家段安國的作品「樂者」中之月琴。作品利用皮革上的毛細孔及拉扯產生的紋理皺褶,呈現出樂手彈月琴的生動表情及立體姿態。不同於科班出身的同行,段安國沒有美術科班背景,只是一位曾在市場工作的肉販。正因沒受過美術教育,其作品更顯得質樸非凡。他認為在焦躁浮動的社會中,需以慢活的態度調適身心,因此常以市井小民作為題材,多以懷舊調性傳達對生活的思考。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198
下載:1
web傳統技藝-思情綿綿
本件皮雕作者為葉發原先生,其擅以大自然與生命為題材,以「藝術根生於鄉土,創作來自於生活」為創作精神,使其作品充滿田園野趣及對鄉土的關愛。本件作品是以皮雕絲瓜為主體,作品中除了可見數個絲瓜之外,還有一朵黃花,使得作品充滿亮點。絲瓜是爬藤類植物,其藤攀附而上,綿延不絕,在文學作品中常被借喻為綿延的情感;取名思情綿綿,一方面是取其絲瓜的「絲」字與「思」同音,一方面也用瓜藤來比喻情感的延伸纏繞。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20
下載:0
web傳統技藝-書生籃
本件為竹編書生籃,由提把底座、上蓋、上盒、下蓋、湯匙共5件組成,透過以木骨竹編方式製作而成,以木片為框架,籃面、蓋面則以竹編製成,籃體木片上可見釘子接合痕跡。通體少裝飾,只有在提把上可見裝飾作法,提把側邊由三竹片拼接而成,底部與中間接各有三個花朵狀金屬片,頂部則為鏤空蝙蝠狀金屬片。 書生籃又稱為童生籃,是古代科舉社會學子在上學或應試之時,用以承裝文房四寶、書本用具之用,故得其名。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57
下載:0
web傳統技藝-量器
本藏品為木製量器,以木板製成,器口與器底呈現四方形,器口中央有橫向提把,器身中間呈現突出鼓腹狀,器口、邊角與器身有多條金屬片固定,亦可見釘子加固。器身似有黑漆圓形圖案,但已經斑駁難以辨認,通體皆無裝飾,為著重實用之器。量器是傳統社會做為商販度量衡標準之用,除官府外,商會(商郊)、大型商號亦會製作自己的標準量器,以供公平交易之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17
下載:0
web傳統技藝-神明衣(大)
本件為臺灣傳統刺繡神明衣。衣飾前方繡有一對金黃色劍帶,上面以黑色油性簽字筆書寫文字,左側為「歲次民國癸丑年端月置」,右側為「溪底寮庄弟子吳永長」,推測可能為臺南市北門區溪底寮庄吳府千歲的神明衣。本件刺繡神明衣,採用硬挺的織錦做布底,繡地為朱紅地,下擺為藏青地,並以簡單的龍形、花朵和同心圓三種元素組成。神明衣後側以雙龍為裝飾紋樣主體,龍頭疊在龍身之上朝向左右兩肩上方。龍頭及龍身以跳紗及高繡技法呈現立體感,在龍身圖案底布先以手工鋪上偏細棉花,加以塑形,再以「六條蔥」繡法繡上六條金色蔥線來包覆,間雜綠蔥,呈現立體感及彎曲度。龍的四肢則以金蔥平面刺繡呈現。龍嘴以雙黑線呈現,外側運用高繡從高漸低依序繡以橘線呈現立體感。龍眼則繡上黑色圓珠更顯立體感。龍身下方的同心圓紋為綠地二條金蔥線。開襟二側、龍身之間、上方空白處以高繡技法繡有金蔥圓錐體,另加縫以金銀蔥線盤金繡螺旋蚊吊飾、半圓形的銅鈴及紅線球,偶點綴綠色亮片。衣服下襬長條為藏青地,以平面刺繡為主,構圖主體主體為花朵及枝葉紋飾。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點閱:217
下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