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826
傳統技藝-禮籃-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禮籃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為竹編禮籃,由為提把底座、上蓋、中盒三的部件組成,上蓋頂部中央編織有連續亞字紋,側面以斜紋編法編成,並有深淺不同顏色的竹片形成裝飾。手把則是此禮籃最為講究之處,側面以三片竹片組成,以淺浮雕刻有花草紋飾,上下兩端以金屬片與釘子接合,下端為三個花瓣狀金屬片,上端則為金色磬形金屬片,中間則鏤空刻有金錢紋。底座作法則與中盒相似,以深淺不同顏色的竹片斜紋編法編成。整體而言造型穩重,裝飾豐富。 禮籃又稱謝籃,是傳統社會重要的承裝容器,多用以容納食物、供品等,並多做有手把方便提取,大型者甚至需裝設扁擔、棍子,方便抬起移動。
點閱數32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13
傳統技藝-樂者-月琴-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樂者-月琴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件為臺灣皮雕藝術家段安國的作品「樂者」中之月琴。作品利用皮革上的毛細孔及拉扯產生的紋理皺褶,呈現出樂手彈月琴的生動表情及立體姿態。不同於科班出身的同行,段安國沒有美術科班背景,只是一位曾在市場工作的肉販。正因沒受過美術教育,其作品更顯得質樸非凡。他認為在焦躁浮動的社會中,需以慢活的態度調適身心,因此常以市井小民作為題材,多以懷舊調性傳達對生活的思考。
點閱數25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0-13
傳統技藝-花梨木椅2-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花梨木椅2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藏品為黃花梨木椅組其中一只,黃花梨木即「降香黃檀」,主要產地在中國海南與越南,木質輕而堅實,不易變形開裂,又帶檀香,為珍貴的木料。本作品在形式上屬於南式官帽椅,南式官帽椅相傳起源於明末,與北式官帽椅不同,其椅背與扶手不做四出,多做軟圓角。本件官帽椅幾乎不施雕飾,椅背帶有彎曲曲線,形成方直中帶有微微圓潤的簡潔美感。明代後期因熱帶優質硬木流入中國,開始重視表現木頭的原始紋理,故而著重於流線典雅的線性之美,所發展出的明式家具與後來清代強調滿佈華麗木雕刻飾的美感追求截然不同。
點閱數25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13
第四單第2課消費改變生活-資源代表圖
web 第四單第2課消費改變生活
施桂理/市立新街國小國小3年級
1.覺察消費對環境產生的影響,且能舉例說明。2.覺察生活中有許多對環境友善的消費,並指出個人能做到環保的消費行為。
點閱數8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07
穿越台灣遠古的神聖足跡-資源代表圖
web 穿越台灣遠古的神聖足跡
林昱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小5-6年級
作業系統:Windows搭配載具:HTC Focus 3 、Oculus Quest2本教材內容包含三個小單元:一、穿越古代捕魚記二、畜養文化中的智慧三、狩獵與採集的奇幻冒險學習總目標:了解與體驗早期住民的生活與狩獵方式一般生活中,學生很少有機會實際接觸漁獵相關的技能與文化知識,本教材透過模擬先民狩獵、捕魚的技巧與流程,讓學習者了解傳統技藝背後的智慧與文化背景,達到知識學習與文化傳承的雙重目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鮮少有機會接觸傳統畜養技術,本教材透過虛擬實境的方式,重現先人飼養動物的知識與技藝,讓學生能深入了解不同動物的飼養方式與照料流程,並體會傳統生活智慧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以虛擬實境技術重現史前人類採集、收割稻物等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遠古人類的生存智慧,進而更深入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脈絡與文化演進過程。關鍵字:漁獵、馴服與餵養、採集食物
點閱數75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25-10-06
地理-智能機具 推動智慧農業的好幫手-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智能機具 推動智慧農業的好幫手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國小3-4年級
當代農業不再只是傳統彎腰耕作的印象。臺灣智慧農業結合感測器、AI、大數據與機械化,解決農村勞力老化問題並提升效率。從無人機施藥、智慧溫室環控,到可穿戴輔具與自動化澆水機、採收機,無論是菇類、蘭花或毛豆生產,都讓農民更省力、省時。智慧農業目標在於減輕農事負擔、優化管理模式及滿足市場需求。農民透過雲端系統掌握即時資訊與決策,智慧農業也能降低病蟲害及資源浪費。結合農業科技與既有的農業研發基礎,臺灣正朝向更有效率的農業未來邁進。
點閱數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01
地理-苗木培育-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苗木培育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國小5-6年級
林務局在全台各林區管理處設有採穗園與種子園,並每年編列預算進行採種工作,培育優良苗木。採集的種子和枝芽送往8個林區管理處的苗圃培育,豐年多餘的種子則存放於種子貯藏中心。為因應不同需求,除了固定苗圃外,也會設置臨時苗圃增加苗木數量。苗木培育遵循適地適木原則,依據土壤、氣候、地形及海拔選擇適合樹種,如海邊選擇耐鹽抗風樹種,南部常用經濟價值高的桃花心木和無患子。苗圃須先整地、改良土壤並設排水系統,確保幼苗生長環境良好。苗木培育過程中,需定期灑水、除草、防治病蟲害及施肥,並淘汰劣苗,修剪優良苗木。林務局也致力推動速生育苗技術,提高培育效率並降低成本,確保樹苗健康成長,支持全台造林與生態保育目標。
點閱數3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01
地理-農業物聯網 連結產地到銷售-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農業物聯網 連結產地到銷售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國小5-6年級
智慧農業正協助臺灣小農突破銷售困境,透過物聯網與雲端技術,像水稻栽培就能以感測器即時掌握水位與土壤濕度。管理單位如產銷班、合作社投資相關設備,讓農民得以分享資料,並有效控管生產成本與產品品質。這些數據同時上傳雲端,消費者掃描QR-CODE便能追溯產品來源與安全性,強化信任。合作聯盟提供農民穩定訂單與資源,提升生產效能與經濟規模。此外,智慧農業節水、防治病蟲害,兼顧環保與永續發展。雖投入仍以年輕農民為主,但結合科技產業的改良與耐用設備,智慧農業將有助農業轉型,並推動臺灣科技產業升級,創造更多新機遇。
點閱數3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01
公民-食物不浪費 給最需要的人-資源代表圖
web 公民-食物不浪費 給最需要的人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國小5-6年級
台灣每年食物浪費高達368萬噸,且不包含產地直接丟棄的蔬果。食物浪費不僅發生在餐桌,更遍及供應鏈各環節。全民食物銀行協會透過募捐即期品與農產NG蔬果,結合全台150多個社福團體,將剩餘食物妥善分類分配給有需要的人,減少浪費並幫助弱勢家庭。協會堅持不自行購買食物,並注重申請團體的保存能力,避免二度浪費。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則推動涵蓋產地至餐廳的全鏈食物回收,建立完善的生鮮捐贈標準作業程序,並利用APP協調全國食物資源分配。透過跨區聯繫與快速媒合,過剩食物得以迅速送達弱勢族群。隨著都市化發展,地區型食物銀行成為有效模式,不僅減少食物浪費,也實現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的願景。
點閱數2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10-01
地理-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資源代表圖
web 地理-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國小3-4年級
隨著氣候變遷與農業人口老化,臺灣農業積極導入科技來減少人力需求並提升生產效率。從1991年起,政府推動自動化技術,包括溫室環控、採收機械化等,大幅降低農事勞動強度。近年來,農委會啟動智慧農業計畫,透過感測器、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前瞻技術,實現數位化管理並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毛豆產業為例,導入GPS與影像監測系統的採收機,將採收到加工的時間縮短至四小時內,顯著提升品質與外銷競爭力。然而,面對臺灣耕地狹小、土壤及微氣候多樣等挑戰,智慧化農業仍需在地化調整與多方合作,才能推動臺灣農業永續轉型與發展。
點閱數3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