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911
社會科數位課程 - 嘉禾新村-資源代表圖
video 社會科數位課程 - 嘉禾新村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小5-6年級
嘉禾新村
觀看次數120
修改日期:2024-11-04
社會科數位課程 - 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資源代表圖
video 社會科數位課程 - 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小5-6年級
1917年,台灣總督府,為完成日本政府交付的糧食生產任務,計畫在嘉南平原興建農田水利工程,當年34歲的水利專家八田與一在多次勘查後,向台灣總督府呈交了「官佃溪埤圳計畫」,但就在送交日本內閣會議討論時,因規模過大興建費用太高,遭大藏省駁回。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米價來到最高位,接著又要出兵西伯利亞而需要軍糧,米價更是暴漲,人民不滿情緒來到最高點,同年7月便爆發了著名的米騷動事件,而台灣一直是日本的重要糧倉,因此日本內閣態度轉變,在台灣自籌部分財源的條件下,「官佃溪埤圳計畫」終於獲同意興建,日後又擬訂「濁水溪直接引水計畫」,兩個計畫都以嘉南大圳為主體,合計灌溉面積達15萬甲。嘉南大圳灌溉區域因涵蓋當時嘉義廳、台南廳而得名,直到1920年8月10日改行政區域,才成為今天涵蓋雲林、嘉義、台南等縣市的水利建設初期首先建造烏山頭水庫,之後開鑿水路溝通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河流系統。1920年嘉南大圳開工,主要包括烏山頭水庫、烏山嶺隧道、烏山頭貯水池,曾文溪及濁水溪取水、給水及排水設施等重大工程。大家聽過許多嘉南大圳的故事,本影片從土木水利建設的角度來敘述【烏山頭水庫、嘉南大圳】,完整呈現建設的歷史。影片製作人:曾元一 監製: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顧問群:倪惠姝、鄭郁邦、梁蔭民攝製: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黃義傑 攝影:楚門給令企劃文案:王妃靚
觀看次數104
修改日期:2024-11-04
社會科數位課程 - 迪化街-資源代表圖
video 社會科數位課程 - 迪化街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小3-4年級
迪化街
觀看次數121
修改日期:2024-11-04
社會科數位課程 - 蘇澳港-資源代表圖
video 社會科數位課程 - 蘇澳港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小5-6年級
蘇澳港位於台灣宜蘭縣蘇澳鎮,是由北方澳(軍港)、蘇澳(商港)及南方澳(漁港)三面環繞而成的天然優良港灣,自古蘇澳港常是海盜和冒險家顗覦之目標,也是發展東部遠洋漁業的重要基地。日治時期興建南方澳漁港,國民政府興建「內埤漁港」及「第三漁港」。1973年5月,行政院指示將「蘇澳港」升格為國際港,並列為當時台灣十大建設計畫之一,由「榮工處」承建此項工作。施工人員獻出智慧與汗水,移山填海造就工程奇蹟。2010年9月13日,正式成為台灣第6個自由貿易港區。未來配合國際趨勢及觀光休憩需求,擴大港埠服務功能,創造蘇澳港美好新遠景。本影片由曾元一公共建設檔案基金及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製作,感謝來自各界的捐資以及協助拍攝,合力為台灣的國家建設留下珍貴的紀錄影片。 影片製作人:曾元一 監製: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顧問群:倪惠姝、黃義傑、鄭郁邦、鍾美燕攝製:大俠數位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葉益昇攝影:張凱翔 企劃文案:鄭珮翎、游琇卿
觀看次數112
修改日期:2024-11-04
社會科數位課程 - 臺北市瑠公圳-資源代表圖
video 社會科數位課程 - 臺北市瑠公圳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小5-6年級
了解瑠公圳的前世今生每逢水患,都市水文治理的議題就再度被廣泛討論,滯洪公園的興建常被列為解決方法之一,但你可知道遠古時期的台北,就是一個大型蓄水池,自然調節著盆地裡的冷熱,與土地的涵養,當人們逐漸進入台北盆地開墾、居住,為了灌溉農田而築水圳,那還是個處處是埤塘的時代。瑠公圳,台北全城最有名的古圳,但並非最古老。台北盆地興建水圳的最早紀錄,是建於雍正年間的霧裡薛圳,水源來自霧裡薛溪,也就是今日的景美溪,從公館、古亭一帶開始開墾,到了同治年間,灌溉範圍已達林森北路、下埤頭、艋舺街等七百甲田地。那麼霧裡薛圳是如何變成人們口中的瑠公圳呢?郭錫瑠又是如何克服萬難打造出灌溉台北盆地的瑠公圳?現在的瑠公圳又到哪裡去了呢?影片製作人:曾元一 監製: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顧問群:倪惠姝、鄭郁邦、梁蔭民攝製: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黃義傑 攝影:楚門給令企劃文案:王妃靚
觀看次數125
修改日期:2024-11-04
社會科數位課程 - 臺北港-資源代表圖
video 社會科數位課程 - 臺北港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小5-6年級
臺北港位於新北市八里區位處淡水河出海口西南岸極具陸、海、空聯運優勢是一個未來發展潛力極佳的國際商港北台灣港口發展初期始於淡水港與基隆港的開放開啟了與世界接軌的大門但因淡水河淤積逐漸沒落到了1980年代基隆港也達到了港埠營運的高峰期北部地區又正逢「國家建設六年計畫」於是在1993年起開始興建臺北港建造砂石碼頭與各種散雜貨碼頭提供東部砂石以建造國家公共建設同時也分擔基隆港的運輸量
觀看次數103
修改日期:2024-11-04
社會科數位課程 - 艋舺老街-新富町文化市場-資源代表圖
video 社會科數位課程 - 艋舺老街-新富町文化市場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小5-6年級
【艋舺老街百百行】線上導覽拍攝協助感謝:艋舺龍山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新富町文化市場)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剝皮寮歷史建築群)台北鄉土教育中心艋舺清水巖祖師廟臺北市立文獻館(西本願寺)萬華林宅→艋舺龍山寺→新富町文化市場→剝皮寮歷史建築群→艋舺清水巖→西本願寺廣場
觀看次數136
修改日期:2024-11-04
社會科數位課程 - 猴硐礦工-資源代表圖
video 社會科數位課程 - 猴硐礦工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小3-4年級
紀錄片片名:寄命|2020年猴硐礦工口述歷史影像紀錄(中文字幕)紀錄片介紹:曾經,猴硐是全臺產煤量最大的地方,更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後盾。但你可知這些煤炭是由礦工的生命鮮血換來的嗎?當年,這群刻苦耐勞的礦工,日復一日進入黑洞中,在黑暗、高溫、悶熱的環境下,開鑿一車又一車的煤炭。即便再仔細小心,偶而仍不幸遇到坍塌、礦車逸走、煤塵爆炸等災變。這次入坑採煤是否能活著出來?誰也不敢保證。以前女生也能入坑工作,但發生太多父母在災變中喪命,留下幼子無人撫養的悲傷。所以民國52年政府下令女礦工不得入坑,她們改成在坑外做雜工,如洗煤工、充電工、清潔場地等各式工作。若礦工們不說,外人永遠不會明白,礦工的工作包含了多少汗水、淚水和苦水。透過15位礦工們的口述回憶,讓你我對礦工的工作情況,當年的生活情境,猴硐的繁華模樣多一點點想像。他們說戴了口罩當下就會死,不戴口罩明天才會死。他們說每天帶三五公斤的水壺進坑內,但有時會不小心喝到尿。他們說每次出坑的人都全身黑,好像可以去當包青天。他們說坑內吃飯時要留一口餵老鼠。他們說出了事全部人一定拼老命也要把伙伴救出來。他們說……。這群礦工耆老們一生寄命於此,年輕時在此工作,看見了生離死別,付出了外人無法相像的體力與代價。當民國79年猴硐煤礦封坑後,他們被迫中年轉業去外面走一圈,但退休後仍心心念念想著要回來猴硐。一生辛苦,但兄弟們一起在黑暗中打拼,一起互相看顧彼此生命,那份刻苦銘心的記憶在午夜夢回仍會想起。如今因緣具足,老礦工們重新聚在一起,想將礦工記憶,在歷史裡留下一點痕跡。
觀看次數156
修改日期:2024-11-04
社會科數位課程 -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資源代表圖
video 社會科數位課程 -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小5-6年級
戰事起自北圻(越南北部)權益之爭。法國欲估領北台灣逼清廷退讓,出兵攻打基隆和滬尾(淡水)。當時基隆煤礦年產值110萬法郎,滬尾港年關稅收入達205萬法郎。法軍艦隊由孤拔中將統帥,清廷派劉銘傳赴台負責防務。1884年10月1日,孤拔親率艦隊攻打基隆,並令李士卑斯少將率軍艦攻打滬尾。10月2日,四艘法國軍艦在淡水外海,炮擊清軍陣地,開啟滬尾之役的序幕。炮戰中,清軍兩座砲台悉遭摧毀。10月8日上午,共七艘軍艦600名法軍在外海朝沙崙海灘登陸,向油車口方向推進。清軍方面由提督孫開華率領擢勝中、後、右三營官兵應戰。雙方在戰線上相互駁火,孫開華率部衝鋒,與法軍展開肉博血戰。擢勝中營沖擊法軍右翼,埋伏在港子坪的擢勝右營又屢次突破法軍左翼,加以法軍子彈即將用罄,傷兵後送引起恐慌,最後只好撤退。這場登陸戰於中午結束。交戰不到兩小時,法軍陣亡及失蹤計17人,傷者49人,其中3名軍官中隊長負傷;清軍傷亡約200人,陣亡哨官(連長)三位,足見戰況之激烈。法軍在滬尾之役遭遇挫敗,攻台策略受阻,影響與清廷談判籌碼。對滬尾居民而言,則是場前所未有的震憾經歷,留下一頁光榮歷史和足以傳世的共同記憶,也是清末台灣唯一勝戰。
觀看次數141
修改日期:2024-11-04
社會科數位課程 - 曾文水庫-資源代表圖
video 社會科數位課程 - 曾文水庫
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國小5-6年級
曾文水庫位於嘉義縣與台南市交界的柳藤潭峽谷,集水區在曾文溪上游的大埔溪上,是台灣最大的水庫與湖泊,滿水位面積17.14平方公里,也是台灣面積最大的水庫,興建目的主要為提供嘉南地區灌溉用水,另具發電、防洪和觀光功能,是多目標利用的水庫。其實八田與一在提出建造官田溪埤圳時,就已經知道烏山頭水庫的水沒有辦法完全供應嘉南平原,因此還特別聲明要搭配三年輪作,更曾建議在曾文溪的柳藤潭建造水壩以增加供水,不過因戰爭的關係才無法實現這個構想,巧合的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灌溉水源越來越不足,台灣省水利局開始規劃在曾文溪上蓋水庫,最後選擇的地點就是柳藤潭,卻也足以證明嘉南大圳的設計規劃有著先進於時代的概念。1959年由台灣省水利局著手規畫建築新壩,大壩採用土石壩設計,1967年10月31日曾文水庫動工,包括2條導水隧道、上游擋水壩大壩、溢洪道、地下電廠等主體工程。曾文水庫除了接續嘉南大圳灌溉重任,並供給公共與工業用水之外,也提供了大型水力發電效益,水庫工程附帶的水庫式發電廠興建作業也在1973完工並委託台電公司代管營運,負責發電廠及大壩機電設備運轉維護。曾文水庫工程是政府遷台以來,繼石門水庫後所推動的巨大水利工程也是國人自辦的第一項重大水利工程,首次由經濟部與中興工程顧問設計監工,榮工處獨力承造。曾文水庫在歷經多年來的泥沙淤積、再加上八八風災的肆虐,新啟用的防淤排砂隧道為水庫帶來新的希望。影片詳細記錄曾文水庫的歷史、珍貴的畫面完整呈現。影片製作人:曾元一 監製: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 顧問群:倪惠姝、鄭郁邦、梁蔭民攝製:東臺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導演:黃義傑 攝影:楚門給令企劃文案:王妃靚
觀看次數130
修改日期: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