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929
文化保存-漆工藝(王清霜)-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漆工藝(王清霜)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漆器為古昔生活用品,王清霜先生所製作漆器除生活運用外,其漆藝高尚精妙,在藝術上具有重要價值,在藝術史上具承先啟後之地位,
點閱數2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專訪策展人黃義雄老師談「臺北城中故事」-資源代表圖
web 專訪策展人黃義雄老師談「臺北城中故事」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專訪策展人黃義雄老師談「臺北城中故事」
點閱數32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吳晉淮音樂故事館紀念影片-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吳晉淮音樂故事館紀念影片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台灣歌謠音樂家吳晉淮世居柳營火燒店,他不僅是台語歌星,更是台灣歌謠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生平創作了兩百多首歌曲,包括至今仍膾炙人口、許多後輩歌星傳唱的《關仔嶺之戀》、《暗淡的月》、《可愛的花蕊》、《月娘半屏圓》、《五月花》、《船上月夜》、《冰點》、《情人的腳步聲》、《愛情的力量》、《恰想也是你一人》、《你愛相信我》、《阿爸原諒我》、《嫁不對人》、《不想伊》、《講什麼山盟海誓》、《六月割菜假有心》等歌曲。柳營數位機會中心於105年與遠東科技大學圓夢團隊合作,製作吳晉淮音樂故事館紀念影片,期許為柳營文化典藏盡一份心力。
點閱數19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防空洞群落-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防空洞群落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1937年起,隨著中日戰爭爆發,日治政府開始在台灣推動大規模防空設施建設。特別是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台灣總督府將防空設施列為軍事重點。作為重要軍事港口與日本人聚居城市,基隆港成為盟軍空襲的主要目標,自1944年起經歷了超過五十次空襲,特別是1945年6月的基隆大空襲造成巨大破壞。基隆因特殊的山城地形,防空洞多沿山開鑿,與台灣其他城市半地下或掩體式防空設施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地形利用,使得基隆現存防空洞密度全台最高,且較能保存至今。防空洞最初作為緊急避難用途,光復後因管理疏漏,多數荒廢或受損。歷經1950至1960年代多次整修與增建,雖曾一度恢復使用,但隨著戰爭結束、動員戡亂時期終結,防空洞功能日漸式微。今日的防空洞,多成為封閉遺址或零星轉作民間用途。
點閱數8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大沙灣石圍遺構-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大沙灣石圍遺構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國小5-6年級
大沙灣石圍遺構位於基隆中正區,為清法戰爭期間主戰場大沙灣砲臺的防禦設施。自從荷西時期基隆就開始設置砲台,尤其在清朝時期海盜以及列強的侵擾使砲台數量大增,而大沙灣石圍則建於1840年前,為抵禦潮汐與敵砲所設。此地曾設平面型砲臺,結合土壘供兵駐守與設置輕砲,戰略地位重要。清法戰爭之後,在劉銘傳的規劃下,高地砲臺逐漸取代平面砲臺,使石圍失去軍事功能而遭廢棄。此遺構歷經鴉片與清法戰爭,為今日少數可見的戰爭遺跡,歷史價值極高。石圍現為市定古蹟,與周邊二沙灣砲台、司令部等構成北台灣海防歷史場景的重要組成,見證基隆作為台灣北部海防重鎮的歷史風華。
點閱數9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地籍測量的演進-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地籍測量的演進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國小3-4年級
臺灣地籍測量起始於明鄭時期,最初為賦稅與土地開墾需求而進行簡略清丈。清光緒年間,劉銘傳推動清丈,建立地籍制度,留下堡圖與魚鱗冊等圖冊。日治時期則實施臺灣首次完整的地籍調查,採歐洲測量技術,建立庄圖及土地台帳。光復後政府沿用日治地籍成果,並陸續辦理未登記土地測量,如山坡地、原住民保留地、海岸地等,進一步推進地籍完善。由於原圖紙老舊、精度不足,自民國45年起辦理地籍圖修正及重測,並自65年度起展開全臺地籍圖重測工程,提升測量精度至1/500比例,透過融入電腦自動化繪製,有效提升地籍測量效率和管理的方便性。
點閱數9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曙 再現大基隆的精神與靈魂-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曙 再現大基隆的精神與靈魂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國小5-6年級
擁有四百年歷史的基隆,是目前臺灣少數現存經歷鴉片戰爭、清法戰爭的重要歷史廠景,連結著臺灣與世界的故事。如同港口吞吐船隻,是貨真價實的臺灣頭,基隆本身的歷史從原住民到大航海時期,戰爭防衛到戰後移民,以及台灣經濟發展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並非僅是第一大港,也是世界重要戰略要點。歷史,讓我們知道我們是誰,該往何處去。再造歷史現場計畫,最重要就是從歷史文化價值出發,將其價值與生活空間重新整合,盼望下一代在城市中找回思維歷史。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不僅單做單棟單一的建築與文物保存,更重要的是希望將整個空間與場域重新找回。
點閱數18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Ilisin no Fakong-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Ilisin no Fakong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Ilisin no Fakong是花蓮縣豐濱鄉貓公部落阿美族每年8月舉行的重要歲時祭儀,為期數天,旨在祈求平安、豐收,並感謝祖靈庇佑。該祭典由各年齡階級共同籌劃與執行,體現部落分工與社會制度,亦鞏固族群認同與傳承。祭儀內容豐富,涵蓋登聖山、祭祖、牽手情、娛靈歌舞、運動競技、送靈等活動,展現阿美族完整的禮儀與生活哲學。其中,向祖靈祝禱的祭詞與誦念歷代頭目姓名的迎靈儀式,不僅承載歷史記憶,也強化族人對部落文化的連結。Ilisin不僅是一場傳統儀式,更是族人共同記憶與文化實踐的重要場域,具有高度文化代表性與持續傳承的價值,展現阿美族對土地、祖靈與部落生活的深厚情感與尊崇。
點閱數8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點閱數32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回流-鶴岡稻架-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回流-鶴岡稻架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教育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瑞穗數位機會中心 (簡稱瑞穗DOC)受邀參與2017年7月8號,在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梧繞部落所辦理的農村割稻體驗活動,所使用傳統器具─吊曬米所用「稻架」及腳踏式脫殼機,覺得好奇、有趣,在余村長向民眾說明,才明白一般人僅了解鶴岡地區的農特產─文旦,卻不知稻米同樣也是鶴岡地區的特產,及部落所處的困境─多數是老人與小孩。引起瑞穗DOC的好奇,想藉由影片向大家介紹梧繞部落傳統的曬米器具─「稻架」,因剛割下稻米會再熟成,增加稻榖裡的胺基酸、糖分,使稻米口感更好,「稻架」功能為稻桿上的營養流回稻米,讓稻米更好吃,用來餵養部落並凝聚族人,增進梧繞部落的認同,最後以「稻架」的意象到內心期待部落能有更多就業的機會,讓在流浪在外地工作的青年能返回部落,把自身能力回饋到部落裡。
點閱數27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