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911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歌仔戲後場音樂(林竹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為二十世紀初由農閒歌謠自娛發展出小戲形式的老歌仔,隨時代與生態變遷發展出內台、廣播、電影、電視、外台、劇場等不同的表演型態,伴隨臺灣獨特歷史社會脈絡發展,是為近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及戲曲劇種,更是保存臺灣音樂、語言、表演、戲劇等文化元素的載體。而歌仔戲後場音樂為歌仔戲表演藝術不可或缺之一環,其編制分文場和武場,文場樂器組合以弦管樂器為主,用以配合演唱曲調,武場樂器則以打擊樂器為主,用以調節表演節奏及烘托舞臺氣氛。
點閱數32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蟾蜍山煥民新村(2)-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蟾蜍山煥民新村(2)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蟾蜍山聚落位於新店溪畔,鄰近臺大公館商圈,是軍眷、農試所眷戶與城鄉移民共同築居的山城。區內保存清代水利設施、日治農業研究佈局、中美協防軍事地景及完整的空軍眷村煥民新村,是目前全台唯一的完整保留的空軍眷村,展示了該地區在不同時期中發展的軌跡。基於其豐富的自然環境以及歷史脈絡,於2016年登錄為臺北市文化景觀。聚落內仍有140戶居民及8棟歷史建築,展現活的文化資產價值。經社區與公部門協力推動,完成保存計畫、口述歷史與修復工程,並於2020年成立蟾蜍山大客廳,推廣生態學習、都市農藝及眷村文化,活化蟾蜍山的多元生命力。
點閱數11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古的科學道館-達悟族的地下防風屋-資源代表圖
web 古的科學道館-達悟族的地下防風屋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今天『古的科學道館』的科學探險隊,要來挑戰的道館是『防風建築道館』,地下屋建造主要是為了防避寒冷的東北季風以及夏天颱風吹襲,早期的達悟族人運用智慧將主屋的結構建築,以下凹式空間型態建造,更厲害的是,地下屋籌建過程中是不需要任何釘子。 趕快加入古的科學道館的行列,跟著我們一起去認識達悟族老祖先的智慧,知道他們為什麼要蓋地下防風屋吧!
點閱數1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疫情。上白礁、謁祖-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疫情。上白礁、謁祖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聽著一如往年的鐘鼓齊鳴而今年的上白礁謁祖卻有些不同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所以用簡單隆重的儀式來表示對保生大帝與列位尊神的一個敬意因疫情謝絕所有宮廟隨行維持基本的誠心進行傳統的謁祖更凸顯信眾的虔誠信仰遙祭白礁祖宮-是學甲香上白礁的起源闡述地域性慎終追遠的意念也是在外遊子返鄉參與的信念此次學甲上白礁因疫情而簡化卻也回到最原始的初衷飲水思源,薪火相傳的學甲上白礁
點閱數32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竹工藝-籃胎漆器(李榮烈)-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竹工藝-籃胎漆器(李榮烈)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李藝師浸淫竹編技藝超過半世紀,不儘熟稔竹工,亦精通木工技法,另外並嘗試運用以漆器技法處理竹編作品。以天然漆塗裝竹編作品表面,竹編器物經天然漆處理過後更顯內斂之美,此種特殊技法稱為籃胎漆器,籃胎漆器的運用為其作品上的一個重要特色。
點閱數21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六甲DOC】一起尋找六甲好神-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六甲DOC】一起尋找六甲好神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六甲區擁有豐富人文歷史,但六甲區公所深感遺憾沒有六甲鄉誌來紀錄六甲人文歷史,近兩年六甲在陳啟榮區長的帶領下開始積極盤點六甲轄區內珍貴的老屋歷史,及六甲區內香火鼎盛廟宇等文史資料收集及整理,而設於六甲區公所內的六甲DOC更是成為數位文化典藏的推手。六甲DOC透過數位課程,將六甲廟宇手繪明信片數位化,並帶入六甲好神環景影片課程,帶領著數位機會中心學員至六甲區廟宇進行環景拍攝、動態錄影、導覽語音錄製等學習,除此之外,影片後製更邀請兩位數位機會中心學員負責日語及英語旁白錄音,豐富影片內容,共同紀錄六甲區內特色廟宇讓靜態廟宇文史、相片,透過數位編輯讓六甲廟宇透過數位拍攝方式進行數位典藏。今年拍攝將赤山龍湖巖、恆安宮、保安宮等數位影音成果放置DOC平臺,透過網路,讓更多人不用來到六甲就能一窺六甲廟宇之美,也讓來到廟裡拜拜的民眾可以透過影音記錄更加了解每間廟宇特色,讓六甲區的古廟一起跟上數位時代潮流。
點閱數3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李秉圭)-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李秉圭)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點閱數25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緙絲(黃蘭葉)-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緙絲(黃蘭葉)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緙絲,最早起源於埃及和西亞地區的緙毛,而在西漢時期緙毛工藝經由絲路傳到現今的新疆地區,而後隨著中國的養蠶抽絲技術與各項絲織技術的逐漸成熟,由唐代開始以絲線代替毛線進行織造,而在宋朝此技術達到鼎盛。臺灣的緙絲工藝主要是來自日本,日本的緙絲工藝則是在唐朝時期由中國傳至日本,並在日本發展成獨具日本特色的「爪搔本綴織」,後來在日治時期時臺灣開始出現由日本所開設之紡織廠,相關的緙絲技術開始慢慢的流向臺灣,也在此時與源自客家、閩南的紡織技術開始融合,1960年代開始臺日合作期間,屬於日本的爪搔本綴織正式傳向臺灣,並持續發展迄今。
點閱數26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粧佛工藝師 陳明洲-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粧佛工藝師 陳明洲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國小5-6年級
陳明洲是北港神山堂佛像雕藝工坊的創辦人,自15歲起師從福州派藝師陳盛誥與陳雲,專精於木雕和粧佛技藝。多年來,他深耕傳統工藝,於2013年獲選為雲林縣傳統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粧佛」保存者,並於2015年獲得台中市第九屆大墩工藝師的殊榮。陳明洲的作品融合了木雕、漆藝與泥塑技法,展現了他對傳統工藝的深厚造詣與創新精神。北港是臺灣媽祖信仰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被譽為「活的博物館」。當地的廟脊剪黏、交趾陶、木雕、石雕及彩繪等工藝,展現傳統美學和文化精神,並承載忠孝教化的意涵。
點閱數27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臺中火車站三代同堂-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臺中火車站三代同堂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臺中因鐵路而興,是臺灣中部發展的核心動力。1905年第一代木造臺中車站啟用,名為台中停車場,1908年興建機關庫用於維修火車。同年隨縱貫鐵道全通,臺中成為西部鐵道樞紐。1917年紅磚洋式的第二代站體,名為台中驛,是當時社會運動的聚集地之一。台中火車站於1995年被列為國定古蹟。2016年啟用的第三代高架車站臺中翼則開啟鐵道新時代。2017年機關庫遺構原地保留,讓臺中車站成為臺灣唯一三代同堂的車站,不僅是台中的交通樞紐,同時也保存了臺中的歷史記憶,見證地方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演進。
點閱數120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